馬銓
人物經歷
馬銓(1451——1521),字秉衡,明順德府南和縣路莊村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祖父馬興是武進士,官授隨駕武備。英宗正統十四年七月(1449.7),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率四路大軍大舉進犯,英宗統領五十萬明軍御駕親征,馬興擔任英宗車駕扈從。在土木堡之戰中,馬興同兵部尚書鄺野、駙馬都尉井源等將士壯烈犧牲。代宗即位,追贈為「護駕平漢王」。銓父馬震,贈戶科給事中。馬銓天資聰敏,博學強記,精通經史。他少有抱負,立志報國,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未及弱冠即由秀才進取舉人,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二十四歲考中進士,初授戶科給事中。他侍從皇帝左右,供事於殿中,屢向皇帝建言進諫,參議政事,應對顧問,並輔佐皇帝處理奏章、稽查六部、糾劾百官。由於他久居近侍,秉心忠直,做事練達,政績顯著,深得皇帝信任,被擢升湖廣右參議。當時湖廣是多民族雜居地區,由於地方官員治理不善,-日益加深,兵變、民變和土司叛亂時有發生。馬銓上任以後,深入各地,體恤民情,興利除害,賑濟災民,緩解了-,為當地各族人民所擁戴。馬銓又奉旨督查武當山。武當山是著名道教聖地,這裡常年香客匯集,布施豐厚,每年收受香銀布施達萬餘兩。但武當山殿堂主管者賬目不清,侵吞錢財,道士和教民頗有怨言。馬銓責令殿堂主管者建立賬冊,出入記賬,現銀入庫。因此,每年多積余香銀三千餘兩,受到宗教士民讚揚。因功升貴州右參政,授陝西、四川右布政使,晉升貴州左布政使。馬銓位居一省之長,為官廉潔,除惡揚善,執法嚴明。貴州地處邊陲,山窮地薄,百姓生活貧困。他在貴州勤政愛民,薄賦輕徭,愛惜民力,獎勵農桑。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深受當地人民愛戴。因他政績卓著,累受皇帝特敕嘉獎:「撫民安邊,俱著茂績。」馬銓辭官後歸居故里南和,正德十六年(1521年)卒於家,享年70歲。死後入祀於南和「鄉賢祠」,並因功敕建「四科十俊坊」。生前著有《通奉錄》十卷。[1]
成就評價
他天資聰敏,博聞強記,精通經史;少有抱負,立志報國,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為官期間,清正廉潔,執法嚴明,除惡揚善,勤政愛民;秉心忠直,處事練達,誠輔帝王,修政議事;體恤民情,興利除害,賑困濟厄,倡導和諧,注意緩解民族、宗教矛盾。其先後在湖廣、四川、陝西、貴州等地任職,屢有建樹,深受皇帝信任和人民的愛戴。因其功績卓著,累受皇帝特敕嘉獎「撫民安邊,俱著茂績」,並特受皇命在南和縣城敕建石牌坊「四科十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