駟馬戰車
駟馬戰車簡介
駟馬戰車是由四匹馬牽引行走的作戰車輛。
西周之後,隨着車戰成為當時的主要作戰方式,出現了性能較好的駟馬戰車。
一般每乘戰車有軍士三人,駕駛戰車的馭手,遠戰的弓(弩)手和近戰的戈(戟)兵。
兵馬俑一號坑中,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裡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
秦陵出土的二件銅車馬均仿自真實車馬,比例為真車的二分之一。一號車為立乘之前導車,長2.25米,高1.52米。單轅雙軛(è),套駕四馬。二號車為坐乘之安車,全長3.28米,高1.04米。車廂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後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車為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銅馬。
發展歷程
駟馬戰車雖然稱雄於商末至周朝,但是它本身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弱點。首先是車體笨重,全車只靠榫卯結合及皮條縛綁,容易損壞。同時駕御困難,御者靠雙手執六轡,要靠專門訓練。笨重的戰車只能選擇空曠平坦的原野,才能發揮威力,遇到山林沼澤等複雜地形,就無用武之地了。甚至田中種莊稼的田隴走向都對戰車的行進有影響,所以戰勝國常要戰敗一方改變田隴走向,以利其以後再次出兵時便於行進。在戰鬥中,常見因車馬被林木絆阻而全軍乘員皆遭敵俘獲的事例。
但是上述缺點還不足以使戰車遭到淘汰。戰車開始衰落,正是新興的步兵和騎兵開始在戰場上顯示威力之時。同時戰國末期鋼鐵兵器的出現和強弩的使用,也對戰車極為不利。因此到秦統一後,戰車已趨衰落。等到西漢時為了對付匈奴騎兵,大量使用騎兵以後,單轅駟馬戰車就徹底失去商周時作為軍隊主力兵種的地位,最終遭淘汰,退出戰爭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