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
騎兵簡介
殷商廢墟中就有多個一人一馬和隨身武器裝備的騎士坑,還發掘了大量的殉葬馬坑,在甲骨文獻中也有對應記載,可見早在商代就有騎兵,還有專門管理相關的官職:多馬衛等。春秋時期,已有千騎的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到了戰國時期,趙國為了對付騎兵強盛的秦韓和北方遊牧民族,大力發展騎兵。《六韜·犬韜·均兵》說,戰國騎兵的編制是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但在山地作戰時,也有編為三十騎一屯,六十騎一輩的。這也與步兵的編制大體相同。戰國時步兵編制基本上採取十進制,是:"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萬人而將。"在什、卒之間,經常還有"屬",為五十人。"卒" 也稱為"閭"③。據秦始皇兵馬俑的騎兵方陣,則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八騎為一陣。可見騎兵的編制因地形或國別不同,也有差異。戰國時列國的騎兵兵種作為步兵的輔翼力量,配合車、步兵深入長驅,絕敵糧道,追敵敗兵,或襲擊敵人之兩翼,或掩襲敵之前後,成為了當時一支最活躍的軍事力量。辭例的研究,認為中國的騎射早在殷代已經產生了① 。《詩經·大雅·綿》中的"走馬"一辭,顧炎武釋為"單騎之稱",說明西周時期仍保持着殷代單騎的傳統。春秋時,晉大夫趙旃曾以良馬二,供他的叔父與兄弟做單騎,救了他倆。鄭大夫子產聽說諸大夫想殺公孫黑,忙從外地乘單騎而歸。魯大夫左師展也想乘單騎從齊回國。可見,春秋時也有單騎的習慣。到了戰國時代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胡人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戰國時代:(含秦代)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長矛、鐵戟、青銅或者炒鋼劍,儘管這時候都沒有發明馬鐙,但作為嚴格訓練的騎士,早在戰國兵書六韜中就記載着騎士能跨越溝壑險阻二絕塵,可見這時候的中原騎兵並不是沒有馬鐙就不能作戰,從出土的墓葬和隨身武器可知以及戰國到漢代筆畫可知,騎兵作戰均有用到叉刺的長杆兵器。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國)而還,傳為佳話( 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遠征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由於漢朝對匈奴作戰需要消耗大量的馬匹,這一制度保障了漢軍的馬匹供應。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着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着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經常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的戰術。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相對更容易,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部分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以中型騎兵為主(馬無甲人重甲)。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對抗敵國。
明清及以後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着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到了清朝,清朝以弓馬開國,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只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歷史,只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人民解放軍的騎兵部隊最多的時候有十萬人之多,只保留了兩個營和幾個連的兵力。 [1]
視頻
最新史詩大片,法國重甲騎兵浩浩蕩蕩,被英國長弓手射落馬下
參考資料
- ↑ [外鏈網址 網頁標題],外鏈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