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原濕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高原濕地指分布在高原上的所有濕地類型。我國高原濕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上,其分布範圍集中在西藏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四川雲南貴州等省,面積約占全國濕地資源的一半。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高原濕地

地理位置:高原上

外文名:plateau wetlands

定義

高原濕地同高海拔或高山濕地不同,是指分布在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蒙新高原上的所有濕地類型。我國高原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而獨特,按照《濕地公約》的分類系統,我國高原擁有除濱海濕地外的所有4大類濕地類型,即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田昆,綠皮書2008)。

類型

高原地區多樣的濕地類型,得益於地殼運動抬升過程中形成的易於積水的高原湖盆、山原湖盆谷地和高山谷地,以及冰磧物和洪積物發育的不同地貌,另一方面,高原寒冷氣候下融凍作用形成的脹丘也易於地表積水形成濕地,有利於高原地區湖泊濕地、沼澤和草甸濕地、河流濕地廣泛發育(趙學敏,2006)。

特點

在橫斷山高山峽谷地區,由於河谷深切的負地貌形態不利於濕地發育,僅在差異抬升過程中通過斷裂谷地或斷陷窪地積水形成濕地,或由冰蝕、冰磧作用在夷平面上形成冰蝕湖、高山沼澤和沼澤化草甸等濕地類型。這類濕地孤立而分散,面積相對較小,生態特徵明顯區別於其它高原濕地,並因受力方式和強度,以及頻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而具有不穩定特性,有的還疊加生態脆弱的岩溶環境,故而具有生態系統變異敏感度高、空間轉移能力強、穩定性差等一系列生態脆弱性特徵,是閾值彈性較小的一種生態脆弱環境。加之濕地多分布在農牧交錯區,尤其是濕地湖濱帶,人為活動干擾較強,濕地生態系統極為脆弱和不穩定(田昆,2005)。

面積分布

我國高原濕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上,其分布範圍集中在西藏、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四川、雲南、貴州等省,面積約占全國濕地資源的一半。

按照國家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數據,我國高山濕地(海拔3,000 m以上)總面積為924.66萬hm。由於調查取值的限制,這一數據並不能代表我國高原濕地資源狀況,目前尚有數以千計面積小於100 hm或海拔低於3,000 m的高原濕地未統計在列。

從地點總數來說,全國面積100 hm以上的高原濕地共有1,362塊,其中鹹水湖泊802塊,占全部高原濕地總數的58.88%;淡水湖泊247塊,占全部高原濕地總數的18.14%;沼澤化草甸111塊,占8.15%;草本沼澤110塊,占總數的8.08%;其它濕地類型占6.75%,包括河流濕地78塊,內陸鹽沼12塊,地熱濕地2塊。分布於西藏的高原濕地數量最多,達988塊,占全部高原濕地總數的72.54%;其次是青海有216塊,四川有77塊,新疆68塊,甘肅9塊,雲南4塊。

功能價值

高原濕地發揮着重要的蓄水保土、淨化水質、調節氣候、蓄洪防旱、均化下游水量、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流域生產生活等重要生態功能,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景觀、科研、教育價值,更重要的是,由於高原濕地的地理區位、生態系統類型的複雜多樣,在水資源供給、生物多樣性保育、溫室氣體沉降和民族文化承載等方面具有極為突出和獨有的生態作用和價值,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對於維護區域和全球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

我國高原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形複雜,自然環境類型多樣,為動植物資源的分布提供了極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廣闊的地域則為野生生物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使高原濕地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尤其是位於喜馬拉雅東緣橫斷山地區的高原濕地,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成因,伴隨青藏高原的隆起,南北走向的河流,使河谷氣候自南向北變化緩慢,有利於南北成分的各種生物交匯,多樣性極為豐富,僅雲南高原濕地區域範圍內就生活了全國67%的濕地鳥類,42%的淡水魚類;25%的爬行類;43%的兩棲類,11%的水生植物種類,而且,由於古地理環境的變遷,使這裡既保留了若干古老的物種,同時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種屬,生物區系組成也較為複雜,包含了世界廣布、舊世界熱帶分布、北溫帶分布、東亞分布、極高山分布和淡水湖泊特有植物群落類型6大地理成分,並由於其孤立分散,相對封閉而分化發育了豐富的特有物種,從而使該區域成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現代物種的分化和分布中心。

維繫高原生態系統和全球環境穩定

高原地區是我國生態脆弱帶和敏感地區,而高原濕地是該區域生態環境中最穩定的生態系統,維護着面積最廣泛的高山草甸,調節着區域氣候,增加濕度,防止沙化,緩解乾旱,提供生物棲息生境,對緩解區域環境退化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原濕地為高原生態系統注入了活力,高原冰川的融水均衡着河流豐、枯水年水量變化的幅度,對我國西部乾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維持和改善高原地區生態狀況的基礎。此外,高原濕地尤其是高寒沼澤地的泥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轉化成有機物,由於氣候寒冷,有機物沉澱積累形成泥炭儲存於沼澤之中,有的深達10多米。西藏的高寒沼澤分布面積較廣,泥炭儲量約1.7億t,若爾蓋濕地是沼澤濕地單塊面積最大的濕地,泥炭儲量約40億t。泥炭形成對減少大氣CO2濃度,降低溫室效應,穩定氣候具有重要作用,是大氣重要的碳匯,其在化學元素循環中,特別是CO2、N2O和CH4等溫室氣體的固定和釋放中起着重要的開關作用,對全球氣候變化有着重要意義,高原濕地極大的碳儲量遭到破壞的話,將把所積累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增加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

資源價值

牧業資源

青藏高原是我國牧業生產的主要地區,而大量優質的牧場主要集中在濕地周邊地區,高原濕地區域廣泛分布着高寒灌叢草場、草甸草場、草原草場和荒漠草場,具有豐富的草場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西部高原地區,畜牧養殖在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很多高山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是青海和西藏優質的牧場,高原濕地對當地牧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如分布於青南玉樹地區、果洛黃河源區和大通河上游海北、海西地區低洼灘地、山間盆地湖浜、河流兩岸低階地的藏蒿草沼澤草甸濕地中可利用(用於畜牧業)草地面積達4.5萬km,該類濕草甸的草本植物質量好,產草量居中,平均每畝產鮮草224.1 kg,總貯草量為1,499,493.74萬kg,理論載畜量為705.99萬個羊單位,是青海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川西北若爾蓋高原是我國第五大牧場,僅若爾蓋縣理論載蓄量就為186.5萬個羊單位。

水能資源

由於地形地勢的原因,高山河流濕地落差大,水流急,蘊藏着豐富的能源。據調查,僅西藏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就達2億多kwh,占全國的29.7%。是全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青南高原的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區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黃河、瀾滄江(上游稱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礱江、當曲、卡日曲、孜曲、結曲等大小河川並列排布,年總徑流量324.17億m3,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42.7萬kw。

鹽礦資源

高原濕地中有相當部分是鹽沼,含鹽量很高,鹽礦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漁業資源

高原湖泊濕地由於地處偏遠地區,野生的魚類資源,貯量大,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黃河源頭的扎陵湖、鄂陵湖歷史上曾出現過年捕撈量達到80萬kg的歷史記錄,一些種類如裸鯉等肉嫩鮮美,有很好的開發經濟價值。另外,生長於鹽湖的鹵蟲資源也極其豐富。

泥炭資源

青藏高原許多高寒沼澤泥炭積累十分豐富,有的泥炭達10多米深,僅西藏的高寒沼澤,泥炭儲量約1.7億t,若爾蓋濕地泥炭儲量約達40億t。泥炭不僅適宜農業肥料利用,而且是一種較好的燃料。

藥材資源

高原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許多野生植物是該區域獨特的中藥材。據調查,僅青海三江源濕地、草甸區域就有野生植物藥材就有三百多種,冬蟲夏草、雪蓮、貝母、秦艽、紅景天、藏菌陳等都是名貴中藥材。其中冬蟲夏草馳名中外,藥用價值極高。

教育價值

高原獨特的濕地景觀,高聳入雲的冰峰雪山,森林、湖泊、沼澤、草甸等奇異複雜的地域類型,多種生物交匯和多樣景觀匯集所呈現的多樣性特徵,賦予了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本身獨有的價值。原始茂密的森林,美麗如畫的遼闊草原,奔騰不息的江河源流,善良純樸的民風,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高原文化,古代文明的歷史遺蹟、傳統文化、民族風情、鄉土習俗與現代輝煌相互融合,構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文化綜合體。

高原所具有的生態和人文環境仍然保持較好的原始自然狀態,獨特而典型的生態系統忠實記錄了自然環境演變過程,是氣候、環境變化信息最敏感、最完整的載體,為我們研究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持續利用,揭示自然環境演變奧秘,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提供了天然實驗室和科學研究基地。

高原濕地動物

濕地動物是指濕地環境中一切動物的總體,既包括濕地中的典型濕地動物,也包括由邊緣帶滲入到濕地中的草原、林地和農田的動物。高原濕地動物是高原濕地的主人,也為高原濕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青藏高原物種

青藏高原已有記錄的鳥類中,濕地水鳥有131種,與濕地密切相關的鳥類有26種;僅在長江源區高寒濕地中常見的水禽就約有29種,主要有蒼鷺、斑頭雁、赤麻鴨等;黃河源區濕地常見的且重要的水鳥有黑頸鶴、鸕鶿、赤麻鴨、魚鷗等。青海省濕地動物有鳥類約有73種、魚類約55種、哺乳類約14種以及兩棲類9種。若爾蓋高原濕地動物共64種,5個亞種,隸屬於16目24科;該區濕地鳥類較少,僅有10種,屬於4個目,占總數的15.6%;濕地魚類有10種,兩棲類有3種。長江源區的魚類為高寒冷水型魚類,已發現19種左右,主要有裸腹葉須魚、小頭裸裂尻魚、細尾高原鰍等種類。黃河源頭和星宿海地區的魚類共有10種分布,分別隸屬於鯉科裂鯉魚亞科和鰍科條鰍亞科。雲貴高原濕地動物種類主要有山溪鯢、齒突蟾類、西藏蟾蜍、徑腺蛙、倭蛙、雪山蝮等。

高原湖區物種

我國高原湖區濕地動物種類區域分布差異較大。雲貴高原湖區,湖泊類型多樣,動物種類豐富,如滇池有171種浮遊動物,112種底棲動物和22種魚類;撫仙湖有57種浮遊動物,30種底棲動物,28種魚類。蒙新高原湖區,多為內陸鹽水湖,動物種類貧乏。如博斯騰湖僅有39種浮遊動物,5種底棲動物,21種魚類烏倫古湖有59種浮遊動物,69種底棲動物,18種魚類。青藏高原湖區,湖水較深,以貧營養型湖泊和內陸鹽水湖泊為主,所以動物種類也很貧乏。如被稱為中國第一大鹽湖的青海湖,僅見到24種浮遊動物,8種底棲動物,6種魚類;納木錯湖屬寡鹽湖,動物種類更少,僅有12種浮遊動物,3種魚類。

高原濕地物種特徵

特殊的高原濕地生境決定了高原濕地動物必須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在嚴酷的高原氣候條件下得以生存並繁衍後代。

黑頸鶴、灰鶴等鶴類為了適應在濕地環境中生活,它們均具有便於涉水的長腿和有利於攝食的長頸和長嘴;為了在開闊的生活環境中防禦敵害,它們有高度的警惕性,聽力極強、嗅覺發達,在數百米之外即可發現敵害。

高原中的有蹄類動物(如藏原羚、白臀鹿等)不僅具有高度的警覺,還具有迅速奔馳的能力,人類很難在200~300m內接近它們;它們還可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寬谷沼澤中活動。

生活在濕地水域中的潛鴨等水鳥具有高度潛水的本領,它們可在水下潛泳到10m之外,或長時間潛藏在水中僅露出鼻孔呼吸,使人難以發現它們。鹰鵰類視力非常強,在高空可發現地面的獵物,並能急速俯衝到地面捕捉獵物。

濕地中的一些地棲性鳥類(如長嘴百靈、角百靈、小雲雀等)、兩棲類、高原魚類都具有保護色,它們的體色與棲息環境非常相似,不易被發現,從而能夠成功逃避敵害。如生存於高原河流濕地中的裂腹魚,通體裸露無鱗,體近灰色,腹膜為黑色,可防避受到強烈紫外線的輻射損傷;其卵為產存性卵,有毒,從而可減少卵的損失,而且體內有充分的營養物質蓄積以度過冰凍期。正是高原濕地動物的這些較強的適應能力,才使得它們能夠戰勝嚴寒,在高原上占領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

高原濕地土壤

高原濕地土壤主要為沼澤土,屬於隱域性土壤類型,是在寒冷濕潤的環境和沼澤化草甸植被條件下發育而成的土壤。高原濕地泥炭儲量豐富,但由於高原氣候嚴寒,多年凍土層廣布,土壤溫度低,微生物分解活動受到強烈的抑制,所以高原濕地中泥炭化過程進行得十分緩慢,一般形成半泥炭化而埋藏在土壤表層,僅深層的才會完全變為泥炭。

高原濕地土壤是高原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原濕地植被生長的一方沃土。從土壤科學的角度出發,根據土壤形成過程的差異性將濕地土壤劃分為沼澤土和泥炭土2個土壤類型,8個土壤亞類型分屬於這兩個土壤類型,其中泥炭土、疏干泥炭土、鹽化泥炭土和泥炭沼澤土的土壤剖面均可分為草根層、泥炭層和潛育層3個層次;腐殖質沼澤土和鹽化草甸沼澤土剖面可分為草根層、腐殖質層和潛育層3個層次;而腐泥沼澤土和草甸沼澤土分別分為腐泥層、潛育層和草根層、潛育層2個層次。

高原濕地土壤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徵:母質多為冰磧物、冰水沉積物和沖積洪積物,草根層或泥炭層直接發育在潛育層上;潛育層常年積水,土壤凍結的時間長,以還原作用為主,缺少鐵錳銹斑,多呈灰白色;沼澤土出現鹽漬化問題,反映氣候有變乾的趨勢。

9面臨的威脅編輯 高原濕地生活着豐富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分布着許多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珍稀動植物,有着獨特的景觀資源,其擁有的重要經濟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其所具有的強大的生態功能,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無法替代的,但高原地區氣候惡劣,是我國生態脆弱帶和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導致高原冰川融化,雪線後退,正在對以高原濕地和冰川為主的高原生態系統的維繫產生嚴重不利影響,雖然高原濕地是該區域生態環境中最穩定的生態系統,但氣候變化疊加人為活動的影響,導致高原濕地不斷減少;無序旅遊、過度放牧等不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引起濕地不斷退化;排水疏干直接導致生境改變,景觀破碎,濕地面積萎縮;城市擴展、不經處理的污水排放使濕地水質污染;隨着城市擴展、基礎設施建設使生物遷移通道被切斷,斑塊增加、景觀分割。

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嚴重影響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危及到了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甚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原濕地野生動植物的保護也面臨着嚴峻挑戰,偷獵、濫挖濫采野生草藥的問題屢禁不止,許多物種數量急劇減少,許多特有種已多年不見蹤跡。物種分布面積的收縮、棲息地的喪失和部分種群的消失,使遺傳多樣性嚴重流失。

隨着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不斷膨脹對資源的需求,將會給高原濕地環境帶來極大壓力,使高原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保護面臨嚴重威脅,而三大高原所面臨的威脅各有不同。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我國牧業生產的主要地區,大量優質的牧場主要集中在濕地周邊,其豐富的高原濕地草場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這些地區(包括雲南的西北部)存在的最大人為威脅就是不合理利用資源、疏干排水、無節制擴大牧場過度放牧,以及受經濟發展的衝擊,盲目開展無序旅遊,導致草場退化、濕地面積萎縮、生態環境惡化、功能減退等問題。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濕地區面臨的最大人為威脅則是經濟發展衝擊下的濕地資源過度利用和濕地污染。過去的壓力來自於解決吃飯問題,為了生存大量開墾、圍墾濕地,當前的壓力則更多地來自於對經濟發展的追求,為了經濟建設而過度開發濕地資源,如水電建設、無序旅遊、礦產開發等導致濕地生態環境惡化。

西北乾旱濕地區

西北乾旱濕地區面臨的最大人為威脅是乾旱和上游地區截留導致的濕地大面積萎縮和乾涸。發源於高原濕地和冰川區域的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准格爾、黑河等內流河對這一地區的生態系統維繫至關重要,由於氣候變化和對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使這些重要河流正面臨着乾涸和斷流的威脅,嚴重威脅這一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安全。[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