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1896年生於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
高君宇 | |
---|---|
出生 |
1896-1925 山西靜樂人 |
國籍 | 中國 |
高君宇( Gao Junyu ),(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錫三。山西靜樂人。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1920年與鄧中夏共同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屆中央執行委員。他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屆中央委員。1925年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學,在那裡接受了新思想的啟蒙教育。十月革命後,高君宇和鄧中夏、黃日葵、許德珩等同學,經常聚集在李大釗那裡,共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十月革命的經驗,尋求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法和道路。
五四運動時,作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之一的高君宇,是這一反帝愛國運動中的主要骨幹。5月4日那天,他同愛國學生沖入賣國賊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並火燒趙家樓曹宅。當運動遭到反動軍閥鎮壓時,他置生命危險於不顧,毅然擔任了北京大學駐北京學生聯合會的代表,領導愛國學生繼續鬥爭。為了進一步喚醒民眾,高君宇於1919年10月加入了鄧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很快成為該團的主要骨幹和領導成員。他和鄧中夏等人一起,先在城市組織講演,後又組織力量深入農村、工廠講演。
1920年3月,在李大釗指導下,高君宇和鄧中夏等北大19名學生秘密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我國最早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之一。一年多以後,該會在北大成為公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他還和其他會員一起自籌資金,籌辦了一個附屬該會的圖書館——「亢慕尼齋」。
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高君宇十分注意工人運動。他經常深入到工人中間進行調查、講演,啟發工人的覺悟。他和鄧中夏以長辛店為據點開展活動,在京漢鐵路沿線創辦工人子弟學校,建立工人俱樂部和職工聯合會組織,領導北方早期的工人運動
。
後來,高君宇受黨的委託,曾擔任孫中山的秘書。當帝國主義支持反動商團發動叛亂時,高君宇率領工團軍英勇奮戰。在巷戰激烈之際,他乘的指揮車被子彈擊穿,高君宇負傷之後,不顧個人安危,裹傷再戰,直至勝利。
馮玉祥在十月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高君宇隨同孫中山抵京。高君宇本來就有肺病,經常咯血,在廣州的緊張戰鬥生活,使他的身體更加孱弱。隨孫中山北上,一路勞頓,病情愈加沉重。他在北京住醫院後,仍一心想着黨的事業。病情稍有好轉,他一再要求出院,出院後,便投入了國民會議促成會的緊張籌備工作。1925年3月1日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開幕,他是代表之一。就在這時,他突患急性闌尾炎,經搶救無效,於3月5日病逝,年僅29歲。
[1]
■「五四」運動中,高君宇等十幾個學生衝進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共產國際代表來華幫助建黨,高君宇是重要對象之一
■高君宇曾做過孫中山的秘書,協助孫中山平定商團叛亂
1919年10月,高君宇擔任鄧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講演團骨幹和領導,同鄧中夏一起在城市、農村講演,宣傳進步。1920年3月,他參加了由李大釗指導、有19名學生秘密組成的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並與其他會員一起籌辦了附屬研究會的圖書館,命名為「亢慕尼齋」(共產主義的譯音)。
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維經斯基來華幫助中國先進分子建黨,高君宇也是重要對象之一。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高君宇是首批成員之一,成為山西省的第一個共產黨人。
高君宇於1922年7月黨的「二大」上當選中央委員,擔任黨報《嚮導》的編輯。翌年在黨的「三大」上擔任了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釗、毛澤東等一起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
廣州商團叛亂時,高君宇的指揮車曾被叛軍子彈擊穿,他裹傷再戰,協助孫中山迅速平定了商團叛亂。1924年10月,他隨孫中山北上,到北京因肺病住進德國醫院治療,並抱病出席了1925年1月在上海開幕的中共「四大」和3月的國民會議。同年3月,高君宇因猝發急性闌尾炎割治無效不幸逝世,年僅29歲。
背景
■建黨前一年,他組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當選第一任書記
「五四」時期,是中國社會啟蒙的思想解放高潮,身為中年人的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喚起了一代年輕人走出舊《四書》、《五經》的思想束縛,由追求科學、民主進而追求革命。
此時風華正茂的高君宇,作為李大釗、陳獨秀的學生,緊緊跟隨着這一時代,並成為代表當時最先進思想的弄潮兒。
當時的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產黨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高君宇不僅是黨的創始人,同時還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1920年秋,他就受組織委託組建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當選為第一任書記。翌年5月,又到故鄉山西,成立了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年底,高君宇等54人赴蘇聯參加遠東共產黨和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接見,還被大會選為執委會委員。
回國後,他又出席了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參與制定了團的綱領,當選為第一屆團中央執行委員。人們回顧共青團的歷史,不能忘記這位開拓者。
故事
■如今的北京陶然亭公園內,有高君宇和戀人石評梅之墓,述說着兩枚象牙戒指引發的動人情話
高君宇對陶然亭情有獨鍾。陶然亭建於清康熙年間,從清末到民初就是仁人志士進行革命活動的地方。高君宇和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人曾在這裡召開秘密會議,商討中國革命前途,同時也和石評梅經常在此漫步。
石評梅是高君宇生命中最摯愛的女性,生於1902年,山西平定人,是「五四」 時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著有《濤語》、《禱告》、《偶然草》等書。他們在同鄉會上相識,共同的進步追求和興趣使二人相互吸引。高君宇家中曾有過包辦的不幸婚姻,在心靈受過創傷後對石評梅有火一般的戀情。
石評梅雖然也愛對方,卻因初戀失敗抱定獨身主義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誼」 的藩籬。高君宇內心十分痛苦,但仍然以尊重的態度寫道:「你的所願,我願赴湯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願,我願赴湯蹈火以阻之。不能這樣,我怎能說是愛你!」
為了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高君宇特意從廣州買了兩枚象牙戒指,一枚連同平定商團叛亂時用過的子彈殼寄給北京的石評梅作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石評梅戴上了這枚特殊意義的象牙戒指,「用象牙的潔白和堅實,來紀念我們自己靜寂像枯骨似的生命。」
高君宇患病動手術後於第二天突然去世,對石評梅猶如青天霹靂,後悔當初沒有接受他的求愛。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題寫了他生前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並作《墓畔哀歌》表達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我願意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願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湧,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
1928年9月,年僅26歲的才女石評梅因悲傷過度,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人們也把她葬於陶然亭內的高君宇墓旁,「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
■高君宇在返京探望石評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鄧穎超,並把周恩來的求愛信轉給了她,促成了一對革命伴侶
■鄧大姐說:「我和恩來對君宇和評梅女士的相愛非常仰慕,對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君宇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
高君宇為人熱情,好交友,與同時代的革命家有着很深的友誼。是他促成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結合。
1925年年初,高君宇和周恩來互相吐露了心中的愛情隱秘。27歲的周恩來當時雖為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戀愛問題上畢竟還有些靦腆,正暗戀着天津達仁女校的教師鄧穎超,但一直未能向心愛的姑娘表白心跡。高君宇欣然當起了鴻雁傳書的使者,在返京探望石評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鄧穎超,並把周恩來的求愛信轉給了她,促成了一對革命伴侶。
周總理和鄧大姐對這段情一直念念不忘,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曾幾度到陶然亭的墓前憑弔。1965年6月,周總理在審批北京城市規劃總圖時,特別強調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說:「革命與戀愛沒有矛盾,留着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