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山杜鹃

高山杜鹃

中文名称:高山杜鹃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 lapponicum (L.)Wahl.

别称:小叶杜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科:杜鹃花目、杜鹃花科

属:杜鹃属

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1964

高山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lapponicum (L.)Wahl.):常绿小灌木,高可达1米,分枝繁密,伏地或挺直。叶常散生于枝条顶部,革质,上面浅灰至暗灰绿色,下面淡黄褐色至红褐色,叶柄被鳞片。花序顶生,伞形,有花数朵;花芽鳞脱落;花萼小,带红色或紫色,花冠宽漏斗状,淡紫蔷薇色至紫色,罕为白色,花丝基部被绵毛;蒴果长圆状卵形,5-7月开花,9-10月结果。

生于高山、苔原、多岩石地方或沼泽地带。产中国东北大兴安岭、长白山及内蒙古。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也有。

该物种花朵可植于庭园花坛中、亦可作切花瓶插,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目录

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20-45(-100)厘米,分枝繁密,短或细长,伏地或挺直。幼枝密生锈棕色鳞片并杂有细柔毛,后渐脱落。

叶芽鳞早落。叶常散生于枝条顶部,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15(-25)毫米,宽2-5(-9)毫米,顶端圆钝,有短突尖头,基部宽楔形,边缘稍反卷,上面浅灰至暗灰绿色,无光泽,密被几邻接或重叠的灰白色鳞片,下面淡黄褐色至红褐色,密被淡黄褐和褐锈色相混生的二色鳞片,几相等,相邻接或重叠;叶柄长1.5-4毫米,被鳞片。

花序顶生伞形,有花(2)3-5(6)朵;花芽鳞脱落;花梗长3-6毫米,果期伸长达12毫米;花萼小,长(0.5-)1-2毫米,带红色或紫色,裂片5,卵状三角形或近圆形,被疏或密的鳞片,边缘被长缘毛或偶有鳞片;花冠宽漏斗状,长(6.5-)7-13(-16)毫米,淡紫蔷薇色至紫色,罕为白色,外面无鳞片,无毛,花管长(1.5-)2-5(-6)毫米,内面喉部被柔毛,裂片5,开展,长于花管;雄蕊5-10,约与花冠等长,花丝基部被绵毛;子房5室,长1.2毫米,密被鳞片,花柱长1.1-1.5厘米,较雄蕊长,光滑。

蒴果长圆状卵形,长3-6毫米,密被鳞片。花期5-7月,果期9-10月。[1]

生长环境

土壤:杜鹃花对土壤要求是疏松、呈酸性pH值4-6,野生映山红、满山红适生pH值4.5左右的酸性土,大部分杜鹃喜pH值4.5-6.0,研究报道pH4-5时扦插成活率最高,但茎生长与根系生长的长度和质量pH4时最好。在pH值大于7以上及粘重土让生长不好

光照: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植物对光照要求的定量指标:相对光强度达到60%左右时,杜鹃生长、发育、开花达到最佳。杜鹃喜光,但又怕强光,是属半荫偏阳植物。

产地生境

生于高山、苔原、多岩石地方或沼泽地带。产中国四川峨眉山、云南永善地区、东北大兴安岭、长白山及内蒙古。环北极间断分布于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朝鲜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及萨哈林岛(库页岛)、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

繁殖方式

分扦插繁殖嫩枝繁殖。扦插繁殖是杜鹃花栽培中应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壮的半木质化的新枝,长约5-8厘米,剪除下部叶片,保留顶叶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处理,然后扦插在疏松透气、富含腐植质的酸性土壤中,温度保持在20-25℃,遮阴并经常喷雾保湿,以促进萌发新根;嫩枝劈接对于难以成活的名贵品种如西鹃等,先剪去嫩枝约3-4厘米作接穗,将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鹃作砧木,采用嫩枝劈接,然后置阴棚下用塑料薄膜绑扎,并用塑料袋将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湿。

价值

杜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

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是花篱的良好材料,可经修剪培育成各种形态。

在花季中绽放时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

参考资料

  1. 高山杜鹃,园林植物,201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