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鎮
高山鎮位於河南省滎陽市西部,距市區 16.5 公里,西、西南、南部與鞏義市相接,北為汜水鎮,東與上街區峽窩鎮為鄰。連霍高速、310國道、中原西路快速通道穿境而過,隴海鐵路、鄭西高鐵橫貫其中。全鎮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6.5公里,總面積61.68平方公里。
目錄
概況
高山鎮位於滎陽市西部,東距鄭州30公里,東經118°,北緯34°,東鄰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美麗的汜河蜿蜒環繞,該鎮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地區,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常住人口27166(2017),其中漢族 34202 人,滿族 1 人 。屬丘陵山地,主要山脈為大伾山(南北走向),平均海拔250 米 , 最高處海拔 500 米。境內有汜水河流經東邊緣,還有耿家河、澄涸川、山龍沁、太溪池等山溪。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 400 毫米。大部分為旱作農業種植,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油菜、脫毒紅薯等,特產灰柿質佳味美。獲2017年國家園林城鎮。
歷史沿革
1958年建高山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建高陽鎮。1997年,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3.7萬,轄高山、許村、紙坊、燔窯、穆溝、竹元、石洞、白水峪、喬溝、楊橋、余頂、妥要、吳溝、廟溝、竹川、西馮溝、萇崗、冢崗、苗頂19個行政村。2004年,高陽鎮更名為高山鎮。
行政區劃
高山鎮下轄19個行政村,113 個自然村,195 個村民組,行政村有有高山村、許村、紙坊村、潘窯村、穆溝村、竹園村、石洞村、白水村、楊橋村、喬溝村、余頂村、妥要村、廟溝村、吳溝村、竹川村、馮溝村、萇崗村、冢崗村、苗頂村。
基礎設施
全鎮公路里程167公里,村村通油路,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電力供應充足,現有10KW線路92公里,400V線路160公里,常用變壓器71台,工業變壓器21台,年供電量57萬KWH。全鎮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2057人,中學教師110名,小學8所,在校學生1967人,幼兒286人,小學專任教師139名。全鎮有衛生院、敬老院,每村都設有衛生所。鎮域內有便捷的金融服務機構,一是中國農業銀行高山營業所,開通了全國電子聯引業務,企業匯款24小時到帳,個人存款加密全省通存通兌,銀聯卡業務無年費,無手續費,全國通用,就地存款,瞬間到帳;二是高山農村信用社,分別在高山、穆溝、竹川、楊橋設有四個網點。
鄉鎮企業
閥門之鄉
高山鎮是滎陽市鄉鎮企業起步最早的鄉鎮,七十年代初期,高山人以超常的膽識和吃苦創業的毅力,以生產投資小,技術要求不高,效益良好的閥門為主,逐步形成了村村組組有企業,家家戶戶馬達轉的局面,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達到頂峰時期,被譽為「閥門之鄉」、滎陽市「四小龍」之一,當時的鄭州市委書記戴世祖親筆題詞,稱高山鎮為「閥門專業生產群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閥門、炭素、粉末、冶金為主柱的工業經濟結局。2002年全鎮鄉鎮工業企業496家,從業人員10987人,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工業增加值7.2億元,所有工業企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8%。其中規模經上企業18家,在16家規模企業中有閥門生產11家,炭素企業3家,冶金粉末企業2家。
高山閥門公司是村辦集體企業,多年來他們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立足高山、面向全國,加快產品更新,實施內部挖潛;拓寬銷售渠道,其產品「高山」牌閥門以過硬的質量享譽大江南北。他們與上海化工設計院等國內知名科研單位聯姻,先後開發出燃氣截止閥、燃氣球閥等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開發新產品32種,並於2003年3月通過美國石油協會認證,為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獲得了通行證,他們正積極與美國客商引進洽淡,力爭將產品早日打入國際市場。此外還有鄭州高壓閥門廠、鄭州市中低壓閥門廠、滎陽通用閥門廠等一批在國內同行業叫得響、質量高、信譽好的閥門企業。
旅遊資源
景點有逍遙觀、「竹林活水」、「太溪映月」等。太溪碧游,逍遙古觀,旅遊開發方興來艾。高山鎮地處伏牛山東坡,境內風景秀麗,人文底蘊深厚。有道教名剎「逍遙觀」,其匾額為清代翰林編修趙東階所書,逍遙觀北依九頂雪花山,前面汜水環抱,長年清泉不斷的太溪碧波,雪花山林木蔥鬱,有占地200餘畝的竹林一處,常年蓊蓊鬱郁,有太溪活水滋養,滿園玉竹青翠欲滴。樓台殿閣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景色秀麗如畫,林中珍禽爭鳴。逍遙觀東北處,地下灰質岩冒出,經時間長久凝固而成20畝大的煉山石,與太溪之水融為一體,頗有保健、觀賞、科考價值,為遊人往返之地。此處這塊古老的土地還孕育了許多優秀的英雄人物,封建年代,有為民請命,兩父子文武狀元牛風山、牛。在新時期有把「願為此身常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當作誓言的戰鬥英雄楊天烈。隨着第三產業的興起,鎮黨委政府利用深厚的人文底蘊,依託竹林活水,逍遙觀為主要景點,規劃建設融休閒、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竹川旅遊區,已納入國家旅遊局的旅遊資源信息庫河南分庫,日前已通過專家評審立項,前期工程已着手實施。
民間歌舞
棒棒鞭
也叫「鞭子」、「霸王鞭」。此種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深受群眾歡迎,演出時,男演員1人飾「相公」,手執扇子,女演員2人飾小姐,各執象徵性「竹鞭」,邊歌邊舞,輕鬆幽默。曲調有《渭調》、《滿洲》、《下河》、《雙疊翠》、《剪剪花變新》、《剪剪花帶垛子》、《銀扭絲》等,樂器有鼓板、四弦、敲琴、細碟、笛子(或簫)、碰鈴等。舊唱詞多為男女調情嬉戲,也有勸夫、勸世內容,女角多為男扮。民間焰火清道光年間,汜水縣許莊村王忙柱、王黑得、王金喜開設炮坊,自製中青炮、八厘炮、寸鞭、大鞭、起花、盤花、天地炮等。清同治三年,該村阮冬年,也開坊制炮,其子阮金頂、孫阮辛卯相繼3世均操此業,他們每年制焰火酬神,借正月二十二日贈村古會燃放,相沿成習,高村每年正月初七火神會,在南場唱大戲,放焰火酬神。[1]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