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遜志(1342年—1402年),字士敏,號嗇庵,徐州蕭縣人。元末,為鄮山書院長。洪武寞妝,徵修元史,入翰林。累遷試吏部侍郎,以事謫朐山。建文初,召為太常少卿。與董倫同主會試,得王艮、胡靖等,皆為名臣。靖難後,遁跡雁盪山以卒。

高遜志為文醇雅,成一家言;亦工詩,與高啟等稱「北郭十友」。著有嗇齋集二卷,《明史藝文志》傳於世。[1]

目錄

人物生平

高遜志是宋太尉高瓊的第14世孫。1342年生於蕭縣,字士敏,號嗇庵,他從小好學,知識淵博,文章典雅。曾拜貢師泰、周伯琦為師。至正乙未(1355),25歲的他就被薦為寧波鄮山書院山長。他看到元朝政權殘暴腐敗,便毅然辭職,浪跡蘇、嘉五年,

庚子(1360)七月,定居嘉興新豐高家埭。高遜志不願仕元,絕意仕途十五年,常與牛諒、陳世昌、徐一夔、周棐等志士談論國事,曾以「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猶有未招魂」為韻,題詩寄志。

1364年重陽,他又與上述諸友登臨廣福寺,滿懷悲憤地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地方精英,本應為國效力,怎奈生不逢時。

明洪武二年(1369),高遜志以秀才身份欣然應薦入仕。1370年,被安排與趙塤等續修《元史》,同年4月,授予秦府紀善。因才學出眾,不久就升為翰林院編修,歷侍講學士。

癸亥(1383)代理吏部侍郎,因與權臣政見不合,遭排擠被貶謫到山東朐山。胞弟濮州同前來探望時,高遜志以杜甫自況,作《龍江記事》詩相贈:「避地龍江上,扁舟似杜陵。流離心欲折,漂泊力難勝。」表達了一片忠君愛國之心。

1397年復出,其忠誠之心不變,即任侍讀學士,成為朱允炆的貼身文學侍從。

建文初元(1399),他奉命與盧原質等同纂《高皇帝實錄》,任副總裁。先後著有《自得齋類編》、《辛丑集》、《師友集》等,深得建文帝的賞識器重,晉升為太常寺右少卿,史稱高太常;同年主持應天府鄉試。

庚辰(1400),與禮部侍郎董倫一起主持會試,為朝廷選拔了王艮、黃鉞、陳繼之等一大批名臣,時稱「得人史官」,被建文帝賜予「講幄宣勞」匾額。後因燕王朱棣欲謀篡位,以「靖難」為名,誣指齊泰、黃子澄等忠臣為奸黨,遜志因與黃子澄共事,故不能安生。

壬午(1402)燕兵渡江後,朱允炆倉皇出逃,據傳一路逃至新豐高家埭舊臣高遜志家中,當時高氏已全家他避,室無一人,帝率從官至廳,略坐,見庭中梅,果實正熟,乃摘食之,題詩於壁上:「主人浮舸去,燕子空守梁。果熟無人采,留供過客嘗。」足見高遜志與建文帝有着深厚的君臣之誼。政變中,由於高遜志找不到建文帝,不得已避兵遁跡於浙南雁盪山中,流離顛沛,感憤成疾,最終餓死于山中。

萬曆朝(1611年),神宗皇帝認為建文與永樂交替時期的朝臣,不論是忠建文,還是擁永樂,均屬忠於大明,於是在追封300餘人,高遜志名列第36位,諡為「文忠」。

人物評價

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朱彝尊:「太常避兵潔身,去其官,走永嘉山中,是秋窮餓以死,誓作西山餓夫,不失古大臣之義歟!」

秦府紀善周是修:「學足以為王者之師,才足以為當時之傑,道足以為聖賢之徒,行足以為後進之法」。

主要作品

視頻

高遜志 相關視頻

蕭縣 徐州淮北方言歌曲
桑祈和眾學生暗中設計戲弄宋太尉

參考文獻

  1. 高遜志簡介,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