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夜哭
《鬼夜哭》是一首新詩,新詩,又叫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1],不講平仄,不要求押韻,沒有字數和句數的限定;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 |
倉頡造文字,其時天雨粟。亦有南山鬼,夜半號咷哭。 天意似欣喜,發廩散五穀。有似雨香花,往例征天竺。 鬼意欲何為,詭秘殊難度。或恐鑿混沌,不能保純樸。 或懼窺幽奧,如燃通犀角。可惜小鬼頭,識見尚不足。 唐有吳道子,變相圖地獄。清人羅兩峰,鬼趣畫滿幅。 不必借文字,幽隱無弗燭。更有張天師,畫符如蚓曲。 一紙下雷部,狠過鍾馗捉。不比官文書,出入弄筆墨。 寒村窮秀才,旦夕捧書讀。搖頭誦《左傳》,《周易》背爛熟。 常被鬼揶揄,聳肩如蝙蝠。餅酸酒味薄,生計遭逼迫。 雖持無鬼論,虛耗苦難逐。此時鬼應喜,日夜笑局局。 |
” |
— [現代]周作人 |
目錄
新詩發展過程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中國第一本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年刊發)。而從思想藝術上正式確立新詩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在新詩發展歷程中,先後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2]、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
隨之也相繼湧現較多流派,早期的有湖畔派、新月派(代表詩人是徐志摩、方令儒、聞一多、林徽因等)、象徵派(代表詩人李金髮、王獨清、胡也頻等)、現代派(代表詩人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七月派(代表詩人艾青、牛漢、曾卓、胡風等)、九葉派、現實浪漫派(代表詩人郭小川、賀敬之、田間)等。中期,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出現了朦朧詩派。主要代表詩人有北島、舒婷、顧城等。隨後又出現以顛覆朦朧詩、主張「詩到語言為止」的第三代詩群(代表詩人是于堅、韓東等),以及後來的新學院詩派(代表詩人是海子、西川等)。
參考文獻
- ↑ 新詩與舊體詩都應與時代同行(作家談),搜狐,2017-08-16
- ↑ 未來的格律體詩歌是什麼樣的,搜狐,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