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夜哭
《鬼夜哭》是一首新诗,新诗,又叫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1],不讲平仄,不要求押韵,没有字数和句数的限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
仓颉造文字,其时天雨粟。亦有南山鬼,夜半号咷哭。 天意似欣喜,发廪散五谷。有似雨香花,往例征天竺。 鬼意欲何为,诡秘殊难度。或恐凿混沌,不能保纯朴。 或惧窥幽奥,如燃通犀角。可惜小鬼头,识见尚不足。 唐有吴道子,变相图地狱。清人罗两峰,鬼趣画满幅。 不必借文字,幽隐无弗烛。更有张天师,画符如蚓曲。 一纸下雷部,狠过钟馗捉。不比官文书,出入弄笔墨。 寒村穷秀才,旦夕捧书读。摇头诵《左传》,《周易》背烂熟。 常被鬼揶揄,耸肩如蝙蝠。饼酸酒味薄,生计遭逼迫。 虽持无鬼论,虚耗苦难逐。此时鬼应喜,日夜笑局局。 |
” |
— [现代]周作人 |
目录
新诗发展过程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中国第一本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刊发)。而从思想艺术上正式确立新诗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在新诗发展历程中,先后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2]、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随之也相继涌现较多流派,早期的有湖畔派、新月派(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闻一多、林徽因等)、象征派(代表诗人李金发、王独清、胡也频等)、现代派(代表诗人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七月派(代表诗人艾青、牛汉、曾卓、胡风等)、九叶派、现实浪漫派(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田间)等。中期,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现了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随后又出现以颠覆朦胧诗、主张“诗到语言为止”的第三代诗群(代表诗人是于坚、韩东等),以及后来的新学院诗派(代表诗人是海子、西川等)。
参考文献
- ↑ 新诗与旧体诗都应与时代同行(作家谈),搜狐,2017-08-16
- ↑ 未来的格律体诗歌是什么样的,搜狐,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