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
鬼臼 |
中文学名:鬼臼 别称:八角莲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小檗科 属:鬼臼属 |
鬼臼,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的根茎。分布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陕西。具有祛痰散结,解毒祛瘀之功效。用于痨伤,咳嗽,吐血,胃痛,瘿瘤,痈肿,疔疮,跌打损伤,蛇伤。[1]
目录
形态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0-150厘米。根状茎粗状,横生,多须根;茎直立,不分枝,无毛,淡绿色。茎生叶2枚,薄纸质,互生,盾状,近圆形,直径达30厘米,4-9掌状浅裂,裂片阔三角形,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4厘米,基部宽5-7厘米,先端锐尖,不分裂,上面无毛,背面被柔毛,叶脉明显隆起,边缘具细齿;下部叶的柄长12-25厘米,上部叶柄长1-3厘米。花梗纤细、下弯、被柔毛;花深红色,5-8朵簇生于离叶基部不远处,下垂;萼片6,长圆状椭圆形,长0.6-1.8厘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瓣6,勺状倒卵形,长约2.5厘米,宽约8毫米,无毛;雄蕊6,长约1.8厘米,花丝短于花药,药隔先端急尖,无毛;子房椭圆形,无毛,花柱短,柱头盾状。浆果椭圆形,长约4厘米,直径约3.5厘米。种子多数。花期3-6月,果期5-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24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溪旁阴湿处、竹林下或石灰山常绿林下。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陕西。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可见凹陷的茎痕。根丛生于根茎上,圆柱形,长6-12cm,直径0.2-0.3cm。表面棕褐色,平坦或微显纵皱纹,断面显粉性,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苦。
饮片性状:
圆形或椭圆形厚片,直径2-3cm,厚0.2-0.4cm。表面棕黄色或浅黄色,质硬而脆,易折断。角质样。气微,味苦。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八角莲叶水溶性成分能抗病毒。
2、抗肿瘤作用:鬼臼毒素能诱导癌细胞凋亡。
3、其他作用,鬼臼提取物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使心脏停搏于收缩状态;鬼臼毒素对菜青虫有毒杀作用。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归经
入肺、脾、肝经。
功效
主杀蛊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
主治
用于痨伤,咳嗽,吐血,胃痛,瘿瘤,痈肿,疔疮,跌打损伤,蛇伤。
附方
①治胃痛:八角莲根茎,泡酒服或嚼服,每服一钱。(《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②治瘿瘤:鬼臼(切片,姜汁浸)、海藻、昆布、海带(俱用热水洗净)、海粉(水飞过)、海螵蛸各二两,甘草一两,海螺一个(火烧醋炙,如颈下摇者用长螺,颈不摇者用圆螺)。共为极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晚临睡时,口中噙化一丸。(《海上方》)
③治瘰疬:鬼臼根研末,醋调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④治瘰疬:鲜鬼臼根茎一两,水煎服;渣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⑤治疔肿痈疽:鬼臼根,醋酒磨涂;叶贴,能消痈肿。(《纲目拾遗》)
⑥治蛇咬:独叶一枝花根。口嚼搽疮上。(《祝穆试效方》)
⑦治蛇虫咬伤:鲜八角莲适量,捣烂外敷;或内服,每服二钱,水煎服。(《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⑧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劳伤:八角莲根一至三钱。研细末,用酒送服,每日两次;或泡酒服。(《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⑨治气血痰饮,积胀成蛊:鬼臼一斤(切片),生姜二两,白矾五钱。泡汤浸二日,再用酒煮,捣烂成膏;巴豆肉三钱(去油),沉香五钱,蟾酥五钱,俱为末,和入为丸,如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磨酒、醋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秋末为佳。全株挖起,除去茎叶。洗净泥沙,晒干或烘干备用,切忌受潮。鲜用亦可。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须根,大小个分开,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相关论述
【核】曰∶出九真山谷,及冤句、荆州、峡州、襄州,近以钱唐、余杭径山者为上。生深山岩石之阴,即独脚莲、唐婆镜、马目毒公、羞天花、八角盘也。二三月挺生一茎,中空独上,茎当叶心,叶居茎上,如初生荷叶,边出八角,面青背紫,丛生细毛,揉之作瓜李香。
旦则东向,暮则西倾,犹葵之卫足也。花开叶下,连缀茎间,未尝见日,故曰羞天。风来不动,风去自摇,能不为风力所转矣。其叶,或二三层叠,总一茎当心直上,或旁生岐出,必另贯叶心,不与本茎相联系也。年生一茎,茎枯根作一臼,新臼次年另生,则旧臼中腐,此陈新相易,九年乃作九臼,九臼者有神,根形如苍术,及黄精之岐曲,以连生臼窍为别也。
辟谷,伏汞,畏垣衣。
【 】曰∶独茎八角,独根九臼,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用也。茎生叶心,花蔽叶下,阴阳互为根蒂也。花如铃铎,风来不动,风去自摇,见阴阳之体能立用能行也。旦则东向,暮则西倾,与阴阳浮沉于升降也。伏汞成丹,辟谷不饥,操阴阳造化之权衡也。此尽阴阳造化之变,鬼物唯阴,宁不敛掬。许氏云∶望之敛掬曰臼,臼音 ,与掬同。两手曰掬,与下画相连之去声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