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思
魏克思(英語:Joseph Wilkerson,1913年9月15日-2001年6月11日),美國外科醫生,長期與妻子魏愛倫一同在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第八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目錄
簡介
魏克思(Joseph Wilkerson),1913年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德罕郡。少年時曾立志當牧師,後來自覺木訥寡言,無法在眾人面前證道。于田納西州的馬里維爾學院化學系畢業後,為醫療宣教,考入弗吉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在美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之際,適值日軍偷襲珍珠港,便奉召入伍,在水陸兩棲部隊擔任中尉軍醫官。
退伍還鄉後,為了實現到中國當宣教醫師的任務,在1947年和未婚妻魏愛倫先到耶魯大學學習中文,1948年結婚。後一起到浙江嘉興基督教醫院行醫,不久國共內戰,魏克思獨留嘉興,妻子前往上海待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被因當成美國間諜而監禁九個月。1951年抵達香港,後以擔任香港總督夫人隨船醫生的身份,搭船到加州與分離兩年的妻女重逢。
魏克思仍一心要到東方行醫,在美受過外科專科醫師訓練後,1953年來台灣,先後至屏東、嘉義基督教醫院及台北馬偕醫院服務,隔年在蘭大弼邀請下,擔任彰基任外科主任,併兼任醫務副院長。彰基醫療品質部督導黃峰美回憶,魏克思當年不僅是外科權威,也從美國帶來美國手術室護理學會的手術全期護理,從他那邊學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完整性考慮。彰基外科部主任陳守棟表示,戰後初期,中台灣小兒麻痹、痳瘋及結核病橫行,魏老師以最專精的外科矯正手術,讓原本跛腳及佝僂的病患,不必終生在地上爬行,而原只能藉臀部移位、一拐一拐移動的病患,可直立前行。在彰基服務廿七年間,他特別關懷痳瘋病人和小兒麻痹症、結核等患者,利用他外科矯正醫療手術,矯正他們身體上殘缺和畸型。在彰化市大埔路開設瑪莉諾聖母診所的黎安德,也會將病患轉介而來。
彰基切膚之愛總幹事陳美玲說,1950年代的台灣貧窮、醫療簡陋,但是魏克思每次休假都利用機會再到美國各大醫院繼續深造,有兩年的胸腔外科訓練及一年半的泌尿科專門訓練,以為台灣中部病人提供先進的胸腔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整型外科的服務。魏醫師也能自己動手做,如整修外國捐助的二手麻醉機、小兒麻痹患者用的支架、鐵鞋,製作醫院教材。彰基外科部主任陳守棟稱讚,魏醫師開刀病歷不管是解剖層次、開刀過程,都寫得非常詳細。
魏克思在彰基訂下了醫護人員為病人上麻醉、手術前,要先為病人禱告的傳統。林介山到彰基任實習醫師,跟刀的第一天,他聆聽魏醫師的祈禱,內容是他自謙能力有限,祈求上帝悲憐病患,助其康復。林介山也說,魏老師是從胃穿孔、膽結石、結核性脊柱炎、攝護腺手術,到唇顎裂、尿道下裂及無肛症的整形手術、就連婦產科手術,也不遑多讓。林介山印象最深的是,跟着魏醫師在開刀房,常見到蛔蟲過多而腸阻塞的病童,魏醫師眉頭不皺一下,用夾子把蟲體一條條耐心地拉出來。
魏克思妻子魏愛倫則在彰基擔任護理部主任,還出任彰基護校主任,培養近百名彰基的護理幹部。
魏克思把教會發給他的零用金用於貧病者身上,若有病患無錢支付醫療費,他就代墊,此外他也設立了貧苦病患醫療基金,接濟貧苦。他還固定每周一次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協助該院外科部門,並且幫助較落後山區、原住民的醫療,也時常關懷台南北門的烏腳病病人、以及屏東、台東等基督教醫院有需要的病人。1977年,魏克思三子車禍身亡時,魏克思夫妻籌不出返美旅費,最後才在大家湊錢資助下,返美料理喪事。
1980年7月1日,魏克思與蘭大弼兩人同時榮譽退休。魏克思退休後仍到處投入醫療義工行,在巴基斯坦醫療服務時竟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回美國接受治療。
1998年魏克思得第八屆醫療奉獻獎時,由彰基院長黃昭聲力邀魏克思夫婦回台灣領獎。彰基醫師們在同年4月19日舉行三天的畫作義賣活動,為事前不知情的魏克思夫妻募款,以改善他們退休後拮据的生活。2000年,黃昭聲指派陳守棟醫師、及院史文物館陳美玲館長到住北卡羅萊那州養老院,去關心魏醫師夫婦狀況。
魏克思於2001年6月11日去世後,彰基在8月19日舉行追思會。他們將魏克思二十多年看診的椅子放在禮堂中間。他的學生陳守棟說,這椅還是魏醫師撿來的,在這椅子上,他挽救無數台灣人的生命、撫慰許多台灣病患的心靈,簡樸、仁心仁術風範猶在,如今椅子的主人已不在人間。
視頻
魏克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搜狐,2019-09-27
- ↑ 神聖羅馬帝國(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搜狐,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