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魏勇,1970年出生,特级教师,中学高级职称。重庆涪陵五中历史教师(现为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重点中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区科技拔尖人才,《世界历史》教参编委,中央教科所教师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国家审定通过的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人员。由于业绩突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涪陵区骨干教师""重庆市涪陵区学科带头人" "重庆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

魏勇
特级教师
出生 1970年
国籍 中國
知名作品 <奖励与惩罚??班主任案例精选>

目录

基本介绍

教过9届高中毕业班,兼当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所教学生在高考中每每取得优异成绩。在《人民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成长》、《交际与口才》、《教师之友》和《南方周末》及天涯论坛(网名"刘支书助理")上发表文章70多篇,出版著作《奖励与惩罚??班主任案例精选》(西南大学出版社)。是2006年第11期《教师博览》的封面人物。先后应邀在徐州、常州、新疆、广州、河南、武汉、山西、昆明等地上公开课和作学术报告几十场,引起强烈反响。 [1] 作为北京重点高中——十一学校的历史特级教师,生长于巴山渝水的魏勇,烧得一手味道销魂的绝妙川菜,也讲得一口妙趣横生的历史课,绝不辜负“麻辣教师”的美名。 他包容理解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但更认可索尔仁尼琴的:“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整个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以一个读史人的胸怀练达处世,教书育人。不鲁莽对抗,亦不轻易屈从。 他的发言与课堂表现,均以思维缜密、视野广阔而大受学生欢迎。他更欣赏的教师腔调是,叙述而不控诉,平静的叙述同样也能产生思想的力量。

搜狐教育记者采访魏勇

[2]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主义思维方式

搜狐教育:您讲历史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您是怎样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的?

魏勇:我并没有刻意去考虑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关注的是历史本身让人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我们抓住了历史本身的兴趣点其实就等于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搜狐教育:您认为好玩和应试之间应该怎样去平衡?

魏勇:很多年以前我在地方上工作的时候,会存在平衡的问题。一般来说,高一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好玩,分到文理科班之后,文科班的历史倾向于考试多一些,理科班会。第二,会告诉学生两套思维系统,一套用来真实思考真实表达,另一套用来对付考试,你要知道考试需要你回答什么,你就要提供什么。

搜狐教育:在您看来,历史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魏勇:我认为历史应该教会学生怎么思考问题,得到一个新的信息的时候首先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去寻找全面对称的材料、证据来验证这个信息的真实性这个新的信息论断是否站得住,证据要足够能够支撑观点,使自己的论点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觉得这是历史应该教给学生非常重要的历史思维。 而且历史很重要一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经验主义在很多方面胜过理性主义,原因在于社会科学领域人的思想和行为他是不能量化的,往往是动态的、易变的、模糊的、暧昧的,如果我们从纯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试图非常精准地能够用数字来量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现实和生活的话,就有可能形而上学或者教条主义,从而使我们的判断脱离社会实际。 这就好比我们到陌生的一个地方去旅游旅行选择饭馆,其实你可以很容易就达到你的目标选择一个好的饭馆——在饭点上哪个饭馆人多八九不离十饭菜是比较好的,就是经验主义的方式。至于理由是什么,你说不出具体的那些数据上的依据,但是它就能够帮助你直接抵达真理,这就是经验主义的价值。而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历史教科书编写跟"红线"距离太远

搜狐教育:您会让学生了解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吗?

魏勇:不那么敏感的事件我们可以用非常敏感的方式来教学。比如我上时事政治课的时候讲到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这件事情不是很敏感,我可以告诉他们国外媒体的报道内容。不敏感的话题我们可以用敏感媒体的内容,而敏感事件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引用不敏感媒体主流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来讨论。

搜狐教育:您觉得在现时环境下,一个人文学科的老师应该怎样讲课?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尽力传授独立与正义,真实与思想给自己的学生"?

魏勇:量力而行。"一个老师有多大的饭量就吃多少碗米饭"。凡事要看情况。看什么情况?要看你所做的选择是否能够有

搜狐教育:这是不是也有一些无奈?

魏勇:必然。我觉得我们中国就没有不无奈的人,作为老师只有多努力,让这种无奈的领域小一点、无奈的时候少一点,可能中国的教育就一点一点的向前发展进步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搜狐教育:您是否关注过港台的历史教科书?和内地历史教科书相比,您更认同哪种编写方式?

魏勇:港台教科书和内地教科书区别不在于编写方式,区别还是在于教科书编写的体制。港台和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他们都是一种市场体制,日本教科书有八九种,至于用不用里面的教科书由学校、学生、老师来选来定,是放在市场上各种教科书来PK。而我们不是,我们是行政体制下的教科书编写,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不是把教科书放在市场体制下来编写的话,那么所有的教科书应该说都是大同小异,它必须统一在某种特定的指导思想之下编写,这就会构成港台教科书、欧美教科书和大陆教科书的巨大区别。

搜狐教育:您更认同什么样的编写方式?

魏勇:我当然认同市场体制下的教科书的编写方式。

搜狐教育:如果由您来编写的话,您希望历史学科的教科书里主要包含什么样的内容?

魏勇:如果说内容的话,历史教科书最关键的还是要真实求真。如果我能够参与到编写教科书当中,那我想我可能会在我负责的那个领域内力所能及的、在不突破"红线"的情况下去接近真相。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问题在于跟"红线"保持的距离太远了,过分追求安全性使得教科书不为学生喜欢,其实我们是有空间的可以去接近那个"红线"但不突破它。

历史系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历史

搜狐教育:说完教科书我们再说说考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科书最终的落点是考试,您怎样看待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内容?

魏勇:高考题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考的太死,很大程度上还是考察学生记忆的工夫,也有一部分题浅尝则止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归纳能力,但是远远不够,而且由于在考察能力的力度方面不足,导致了历史考试的区分度不好。

表面上看是有区分度的,这个区分度是区分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方面程度上的区分度,而不是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区分度,这就比较糟糕。现在的高考题甄别不出学科素养好的学生,原因就在于考试的内容方面还缺乏突破,在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命题的时候做的工作严重不足。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命题的人希望省事,不希望找麻烦。因为你要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素养进行评价,那你这个评价标准必然就要比较复杂和高级。比较复杂和高级操作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难度大,容易引起争议,为了省事,少去一些争议麻烦干脆简单化。主观题尽可能客观化,答案客观化标准化,踩点给分,答到这个知识点就有分,没答到就没有分,而学生的思想深浅其实是看不出来的。这一点对于历史考试和历史学习来说伤害比较大,所以这一点亟待变革。

搜狐教育:一个中学的历史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或许会牵扯到一个孩子长大以后的历史观。您认为师范类院校在历史类教师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做哪些改变?

魏勇:第一个改变就是在招生的时候要招到真正喜欢历史的人,这就涉及到高考命题内容和高校选拔方式的变革。如果高校的历史系招到了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喜欢历史的,八九不离十这些人会成为比较优秀的老师。问题是现在高校招到的历史系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是喜欢学历史的,我听说北大历史系的系主任说,历史系70%都不是第一志愿,可能其它学校的历史系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后面的改革可能会改善这个情况,但是目前的人才格局是不喜欢历史的人在从事历史学系,这个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民国被严重的美化了

搜狐教育:学生是电视剧、电影比较重要的观看群体,您怎样看待历史题材电视剧、电影中史实错误?

魏勇:首先我个人来说对历史题材当中的史实错误我是有相当的包容度的,不要说导演,即使让我们历史学科的从业者去还原历史的细节,也难免会有一些失误。关键不在于细节有没有史实错误,而在于重大历史事件有没有黑白颠倒,如果重大历史事件是真实的,细节上有一些瑕疵出入完全可以原谅。

比如近期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内容真实方面,我认为制作方已经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做了最大的努力。这部剧集出现了以往电视语境里面不可能出现的人物,而且呈现了我们老百姓闻所未闻的政治局会议的那些布局、结构、打破了某些政治上的神秘。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进步。所谓的创新和变革我觉得这就是由这些一点一点的点滴进步变化组成的。小卒子过河一步步往前拱,只要往前拱了一步就很好。

搜狐教育:如果可以穿越时光,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您最想要回到哪个朝代?

魏勇:我还是愿意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有点像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就我个人来说,虽然在这个时代有痛有挣扎有跌倒有愤怒有埋怨,但是这同样吸引你。

所谓的古代那些盛世,其实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叙述和记载的时候会把某些好的时代进一步地美化,而遮蔽掉了它那些不好的东西。事实上,在传说中那些"最好的时代",社会资源很匮乏,作为老百姓普遍的都要和温饱做斗争。更重要的是古代的价值观跟现在不一样,过去连自由恋爱都不被允许,父母指明媒妁之言,你能接受吗?总的说来,现在的时代有更多的可能性。

搜狐教育: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开始怀念民国。

魏勇:民国被严重的美化了。民国之所以好是因为叙述和回忆民国的人他们有话语权,他们是知识分子,在民国那个时代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和民间农民和工人的差距是巨大的,比现在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人阶级之间差距更大,大的多,这点你不能不看到。你要让一个民国时代过来的农民来讲民国那些事,也绝对谈不上民国比现在好。

1912年建立民国,马上孙中山和袁世凯打仗,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所谓的运动全是战争,袁世凯一死,军阀混战,接着蒋介石一北伐。形式上统一了,民国又陷入了新军伐混战,1930年中原大战,然后又和共产党打,几次围剿,这边还没打完,日本又来了,日本刚一投降又打解放战争内战……如果真的作为一个小民处在那个年代,你就会感觉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要说穿越回民国,这个完全是不靠谱的想法。

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窥探者,那么我每个时代都想去看一看:我想看看恐龙中生代那个地球上是怎么回事。我很想知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是否属实。是不是形式上禅让实际上是逼宫?还有西周制订了周礼,我想知道那个时候人们在统一制订州礼之前人们是真正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历史史书上记载比较少或比较模糊的那些年代我可能更想去窥探一下,但是我不想生活在那里。

视频

大开脑洞的历史课,看看魏勇老师的讲解


魏勇写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