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魚——觀畫》是王家新寫的一篇散文,來了解一下吧。

目錄

原文

魚在紙上

一條魚,從畫師的筆下

給我帶來了河流


就是這條魚

從深深的靜默中升起

它穿過宋元、龍門

和墨綠的荷葉

向我搖曳而來

淙淙地,魚兒來了

而在它突然的凝望

乾枯的我

被漸漸帶進了河流……

賞析

我國的國畫獨樹一幟,常常寥寥幾筆而境界全出,在世界繪畫藝術中堪稱奇葩。與此相關的是,詠畫和觀畫之作也自當另出機杼,進行嶄新的創造。

王家新寫過好幾首生動的「觀畫詩」,其中尤以《魚》最為出色。此詩共三節,第一節寫開始觀畫時的瞬間感受。明明只是「一條魚」,詩人卻說「給我帶來了河流」,為何能夠「帶來」?原來,這正好表明了我國傳統寫意畫的一個重要特色:看似只有一條魚,幾莖水草,落墨不多,別無他物,卻能從側面表現出那清澈的河流正隨着搖頭擺尾的魚兒迎面湧來。順便不妨補充一點:大家都熟悉國畫大師齊白石,倘能聯想到他所畫的河蝦和蝌蚪等,也是着墨不多而意味無窮,就一定能領略此中「形神兼備」的韻味。詩的第二節先是用「就是」二字承接上一節,很快就展開想象的翅膀,同時從廣袤的空間和悠遠的時間着眼,設想這條魚游過了宋、元、明、清……穿過了黃河的龍門和江南的荷池,然後帶着黃河渾厚的氣息和南方荷葉的清香,向「我」搖曳而來,讀到這裡,誰會不被眼前這條永不停息的河流(須知在我國的傳統意象中,「山」是莊重、肅穆的象徵,「水」有活潑、流動的意蘊)所感動,不被這條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魚兒所折服呢?

最妙的是詩的結尾。如果光是前兩節展示的境界,一般讀者和觀眾或許都能感受到,但詩人並不就此止步,而是宕開一筆,特別拈出「突然」二字,刻意突出了「乾枯的我」和「活潑的魚」的對照和反差。本來嘛,「我」觀「魚」,應當是以「我」為主,以「魚」為賓,如今卻反過來成了「魚」望「我」——「魚」啟發「我」、提高「我」,把「我」帶入清淨活潑的「河流」中了。人們不禁會問:如此易賓為主、不落俗套的描寫根據何在?看來,符合情理的解釋是:在我國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工作如此緊張,節奏如此快速,閒暇如此難得,大家多麼希望文學藝術能夠使緊張的心靈得到調劑和休息,進而達到提高和淨化啊!這也許就是詩中「乾枯」一詞的真實含義所在。換個角度,我們也不妨這樣說:詩人正期待着和廣大讀者、觀眾攜起手來,共同到藝術和繪畫博物館去品味精妙絕倫的國畫藝術。[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