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雪》
魯迅《雪》 |
魯迅《雪》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選自散文集《野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後改為豫亭,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原文編輯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着,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着。
孩子們呵着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於分不清是葫蘆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自坐着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1]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裡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背景資料
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寫於1925年1月18日。魯迅當時正於北京高校任教。最初發表於1925年1月26日的《雨絲》周刊第11期作者通過江南滿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樂玩雪的孩子,抒發了自己對春日的熱切渴望,對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熱情嚮往,展示了作者熾熱的革命激情和積極追求、頑強抗爭的戰鬥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藝術魅力,在反動軍閥黑暗統治的年代,產生着強烈的鼓舞人們前進的作用。
文章賞析
魯迅的《雪》則抓住江南雪花「滋潤美艷」、隱約着「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的皮膚」,江南尋野充滿青春們活力和 的尋「如粉、如沙」、「決不粘連」的特徵,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江南雪野與北方雪野的獨特景色雪,則將記憶中清新明朗,瑰麗多冷,富有春意,給人以無限情趣的江南雪野與空曠蕭瑟,一片荒涼、使人傷感冷酷落寞,令人窒息的北方雪野的不同景象,而且生動地突出了美好事物和冷酷現實之間強烈的矛盾,從而含蓄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對美好事物的無限懷念和對新生活的強烈期限之情。魯迅的《雪》則從「江南的雪」寫到「朔方的雪」,時空跨越大。氣勢恢弘地表現了一幅廣闊無限的雪學圖,表現了江南雪野的嫵媚然姿和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作者運用景寫到人,情景交融,賦予南方雪野以無限生機和活力。兩篇文章在表現手法上都安靜 ,曲幼,動靜 ,同時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上下結合,寫有聲有色,形神畢崗。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魯迅寫的《雪》中,作者為什麼對朔方的雪情有獨鍾?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因為「朔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體現了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
結構特點
.(1-3)暖國的雪 特點:滋潤 美艷 (4-6)朔方的雪 特點:冰冷 堅硬 燦爛
主題思想
本文生動細緻地描繪了江南雪景的柔美和朔方雪景的壯美,讚美了在孤獨的境遇中獨自抗爭的朔方的雪的不屈的鬥爭精神,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更體現了作者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