鮁魚
鮁魚也叫藍點馬鮫(學名),硬骨魚綱,鱸形目,鮁科。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中華馬鮫"Scomberomorussinensis,斑點馬鮫,康氏馬鮫等,馬鮫的俗稱還有燕魚、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一般長0.26--0.52米,最長可達1米,重20公斤,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均有,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游,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經濟魚之一。
鮁魚 學名 藍點馬鮫,別稱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 |
---|---|
知名於 | 鮁[bà]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鮁魚王"標本重260多斤,2.64米,20多歲。 |
鮁[bà]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鮁魚王"標本重260多斤,2.64米,20多歲。
中文名稱 | 鮁魚 | 目 | 鱸形目 |
亞 門 | 脊索動物亞門 | 科 | 鮁科 |
分布區域 | 中國沿海 | 拉丁學名 |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
別 稱 |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 綱 | 硬骨魚綱 |
門 | 脊索動物門 | 屬 | 馬鮫魚屬 |
界 | 動物界 |
目錄
生活習慣
當今鮁魚的主要漁場在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4至6月為
春汛,7至10月為秋汛,盛漁期在5至6月份。捕撈方法為流網、機輪中層拖網及鈎釣等。在資源充沛的五六十年代,5至6月份的渤海灣是捕鮁魚的好季節,太陽摸山前下流網,網浮、標芒綿延十幾里,翌日晨起,常有三四千尾,體重三四千克的喜人收穫。鮁魚性兇悍,每年6至10月中旬常游弋於岸邊淺水處追食,其流線的形體、極高的游速、鋒利的牙齒,似獵豹追殺獵物,驚恐的小魚四處逃竄,常有慌不擇路而衝上岸邊礁石"起排子",驚現鮁魚飛身捕食的壯觀場景。當值此時,垂釣者樂此不疲,礁石、舷邊"甩鮁魚",盼上鈎。鮁魚體型較大,吃鈎迅猛,釣感挺刺激,而成垂釣者的一大樂事。
種群分布
鮁魚居上層,游速快、喜活食,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9克、脂肪2.5克。除鮮食外,還可加工製做罐頭或咸干品。民間有"山有鷓鴣獐,海里馬鮫鯧"的讚譽。大連人對鮁魚食用頗有創意,有久負盛名的系列知名小吃,如鮁魚丸子、鮁魚燴餅子、紅燒鮁魚等,已成大連的名吃,外地
遊客慕名來連,以爭相品嘗為快。尤其是鮁魚氽丸湯,那真是丸香、湯鮮、味美的海鮮一絕,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贊的人間美食。與大連隔海相望的威海,同樣也是吃鮁魚的大市,鮁魚餃子、鮁魚包子、熏鮁魚等等都是威海人創造的美食,慕名而來品嘗的遊客人數眾多。
鮁魚分為兩種:"鮐鮁和燕鮁"為前者體型較小,25厘米左右,後者則在40至50厘米以上。市場上賣的"燕鮁"相對大脊間刺少,肉質也要好一些,但產量也相對"鮐鮁"要少一點。由此,刺少的"燕鮁"更適合做為烹製餡料的食材,"鮐鮁"則更適合用紅燒、煮燜等方式烹製。當然,"燕鮁"用來紅燒、燜煮也是相當美味的。
特徵
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最大個體
長可達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點。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
品種分類
營養價值
鮁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肉質堅實緊密,呈錐子狀,大概與它游泳較快有關。除鮮食外,也可加工製作罐頭和咸干品。青島人喜歡做熏魚,鮁魚是最佳選擇,風味獨特的熏鮁魚,是佐酒下飯的美味佳肴。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9克多、脂肪2.5克,肉堅實味鮮美,營養豐富。其肝是提煉魚肝油的原料。藍點馬鮫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Japanesespanishmack-erel,日文名為サヮラ。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
常見菜餚:香煎鮁魚、干燒鮁魚、菠蘿魚夾、熗鍋鮁魚、鮁魚水餃、醬燜鮁魚、五香熏鮁魚
營養分析
1. 鮁魚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主要是
鈣)等營養元素
2. 鮁魚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
3.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
通過本次食品分析得到,鮁魚魚肉中水分含量約為73%-74%(直接乾燥法105℃5小時恆重)灰分含量約為0.9%,總蛋白含量(凱氏定氮)約為22g/100g。
熱量表
熱量(大卡)121蛋白質(克)21.2脂肪(克)3.1碳水化合物(克)2.1鉀(毫克)370磷(毫克)130膽固醇(毫克)75鈉(毫克)74.2鎂(毫克)50鈣(毫克)35煙酸(毫克)2.1鋅(毫克)1.39鐵(毫克)0.8維生素E(毫克)0.71銅(毫克)0.37維生素B2(毫克)0.04錳(毫克)0.03維生素B1(毫克)0.03硒(微克)51.81維生素A(微克)19碘(微克)3.5膳食纖維(克)-維生素B6(毫克)-維生素B12(毫克)-維生素C(毫克)-葉酸(微克)-胡蘿蔔素(微克)
食用方法
一、紅燒鮁魚
1.鮁魚2塊。
2. 將鮁魚切成小塊,放入盆中,加鹽、料酒、蔥、姜醃20分鐘。
3. 鍋中油燒熱,放入鮁魚炸至兩面金黃。
4. 炸好的鮁魚。
5. 蔥切段,姜切片,八角一個。
6. 鍋中另放油,放蔥段、姜、八角翻炒。
7. 倒入料汁(醬油、醋、糖、蚝油、加水調成)。
8. 放入鮁魚。
9. 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悶10分鐘,湯汁剩不多加適量鹽盛出裝盤即可。
二、茄汁鮁魚
材料:
蔥一根、香菜一根、姜三片、大料一半、花椒10粒、大蒜一瓣、鹽20克、糖15克、醋少許、料酒少許、生抽少許
做法:
1.鮁魚四條,也可多準備幾條,去內臟處理乾淨,放少許鹽料酒蔥姜醃製
2.準備小料:番茄醬大料花椒蔥姜蒜
3.熱油放醃製好的鮁魚煎制金黃色
4.煎制好的鮁魚
5.另起鍋熱油先放蔥姜蒜大料花椒嗆鍋再倒入番茄醬少許白糖炒制
6.加溫水少許生抽醋鹽大火燒開做番茄汁
7.再把先前煎制好的魚放入大火燉製湯汁濃稠出鍋即可
8.出鍋裝盤此菜已經做成湯汁酸甜魚肉鮮美
三、熏鮁魚
材料:
鮁魚,蔥、姜、蒜、料酒、醬油、鹽、辣椒各適量。
做法:
(1)先將鮁魚洗好切成一段一段,每段大約3cm左右。
(2)放入碗中加入蔥、姜、蒜、料酒、醬油(剛好抹過魚即可)、鹽、辣椒(少量),醃製6小時左右即可。
(3)再將鮁魚撈出,放入油窩中小火炸8分鐘左右即可撈出,涼透以後就可以吃了(熱的時候吃口感沒有涼的有嚼勁)。
四、鮁魚餃子
材料:
餃子麵粉500克,鮁魚肉250克,豬五花肉末100克,韭菜末100克,鹽、料酒、胡椒麵、香油各適量。
做法:
(1)魚肉沖洗後剁鹹肉泥,放入碗內順一個方向攪打,增加黏勁,再加五花肉末、鹽、料酒、胡椒粉、韭菜末、香油拌勻製成餃子餡。
(2)餃子面和好,稍餳,做成60個麵皮,包入鮁魚肉餡,成餃子形。
(3)鍋內加適量清水,燒開後下入餃子,煮熟撈出即成。食時蘸醋。
五、燜鮁魚
材料:
鮁魚400g,油、鹽、糖適量,生抽、米醋適量,蔥、姜、蒜適量,花椒大料適量,水適量。
做法:
(1)魚洗淨備用。
(2)魚切3厘米左右段,姜蒜切片。
(3)熱鍋涼油。
(4)鍋中加油放入花椒、大料、蔥姜蒜爆香。
(5)倒入生抽,燒開。
(6)再加入水燒開後放入魚塊。
(7)加少許醋。
(8)魚塊擺放平整後加入適量鹽,蓋鍋蓋,大火燒開。大約燉至水微干即可。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鮁魚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
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
釣法
釣鮁魚的釣點選擇很關鍵,通常應該選擇島嶼和海島邊比較大的礁岩附近和水質清而透明處。 釣鮁魚可用擬餌也可真餌釣。擬餌釣在島上較為合宜,真餌用於船釣效果最好。
磯礁施釣釣法
1.磯礁遠投拖釣釣法:磯釣採用遠投拖釣釣法是比
較實用且有着原始形態擬餌"路亞"釣的一種方法,在大連地區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其釣具配備簡單、方便靈活,上鈎率較高而為廣大釣友所喜愛。
釣具配備:30號左右3.9米~4.2米遠投竿一支,匹配6000型左右旋壓式繞線輪(過去多為兩插竹製硬竿,齒形盤輪、主線0.6毫米)。如西瑪諾AERLEX5000~6000型。主線4號遠投編織線,100米即可。子線過去均為使用0.2--0.3毫米鋼絲繩一段,長約400毫米左右。現多採用1米左右小徑塗層編織鋼絲線或專用防咬前導線。鈎為大型鈎,長度120毫米,鈎門寬度為30毫米,鈎把處用粗約10毫米、長約60毫米的鉛灌制而成,呈流線型,(漁具店有賣,也可用2~3毫米直徑白鋼焊條自製)釣餌為似餌,大多用河豚魚皮或白色塑膠布製成,用細繩綁於鈎後部鉛把前部,把鈎藏與其中。
釣具匹配:主線穿過竿體所有導環,線端接大號8字轉環。再將長約一米的帶鈎子線繫緊於8字環內即可。
釣點與釣法:選擇風力在4級~5級左右(最好是西南風或西北風),大潮汐的早晚時間,即太陽升起或拂曉,或傍晚太陽落山的黃昏時機。釣位選擇在水質清澈,有浪花翻滾,反撥流泡沫帶的礁頭突兀于海面的地方。站位必須有迴旋餘地且不妨礙掄竿。掄竿拋線,盡最大力量將擬餌拋向遠處海面,當整套釣組濺落後於水面下約二米左右,立即將竿頭下壓指向海面,同時以均速搖動漁輪手柄收線,使似餌形似小魚游弋,要注意隨時觀察海面,因藍點馬鮫喜食一種長約150毫米,粗約25毫米(胸鰭部分)體色銀藍,大連地區俗稱"鮁魚食"的小魚,當藍點馬鮫追殺時,會四處逃竄,成群躍出水面,有時常慌不擇路衝上海邊和礁頭。且藍點馬鮫成群在追殺時也常蹦出水面截食。大連地區的釣友稱此現象為鮁魚"起排子"。意為有大群的藍點馬鮫聚集海面或上層水面瘋狂覓食。此時,要立即將釣組拋出回搖收線,立時便可獲魚,且百發百中。但遇此種情況時,千萬要注意一點,即拋線時只允許拋向小魚逃竄方向的前方及左右側,絕不可拋向後方或中間。因為這段距離為藍點馬鮫追食的中間部位,一旦將線拋於此間,由於鈎、餌的聲響較大,必將藍點馬鮫魚群驚散,俗稱"魚炸了"。除功虧一簣外,弄不好還招至鄰近釣友的呵斥。
藍點馬鮫的截食吞鈎動作主要有兩步,一是一口吞下,二是掉頭急游離開原地。故在釣竿和手感上反應為:勻速回線中突然受阻,並伴有大力向後拽去,同時竿體受魚掉頭急游而左右搖動。因為藍點馬鮫往往在松線的瞬間用"洗鰓"的方法將鈎甩掉而逃之夭夭。線收至近前,用大號抄網抄於岸上即可。如小於500克直接提出水面,拎於岸邊。因藍點馬鮫牙齒尖利,摘鈎時要多加小心,具體方法是:手執鈎把部分,順勢將鈎用力推向鮁魚口內,然後橫壓,使釣鈎改變方向,即可將鈎摘出。但建議還是用專業的魚鉗摘鈎較為安全。
優勢:釣具匹配簡單,釣點選擇範圍比較廣,且釣法手感激烈,易於操作。
缺憾:因釣位突兀于海面,緊靠水邊,安全係數小,應注重加強防滑,防浪措施。
2.磯礁路亞釣釣法:採用路亞釣法施釣藍點馬鮫,因其釣具簡捷,釣法刺激,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至近些年來在遼東半島較為盛行。
釣具配備:2.7米~3.0米專用10~30克路亞竿一支,不同克數10~30克浮水(FLOAT)、沉水(SINK)路亞數枚或"匙型鐵板"。匹配旋壓式繞線輪如西瑪諾3000~4000型。主線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專用路亞線。子線一般為100厘米左右長"尼龍前導線"或裹塑鋼絲線。
釣點與釣法:釣點選擇基本與磯礁釣法相同,只是選擇在水質清澈,有浪花翻滾,反撥流泡沫帶的礁頭突兀于海面的地方,最好是流水流經的交叉點更好。站位必須有迴旋餘地且不妨礙掄竿。掄竿拋線,盡最大力量將路亞拋向遠處海面的泡沫帶外延,當路亞濺落後於水面下,立即將竿頭下壓指向海面,同時以均速搖動漁輪手柄收線,並通過不時的揚竿回帶使路亞在"遊動"中似受傷小魚般掙扎游弋,以誘藍點馬鮫追殺。如線收至近前無魚上鈎,需再將釣組拋出,如前番般操作收線,直至誘魚截食吞鈎。同時,要注意隨時觀測海面,以隨時調整路亞克數和採用或沉水或浮水型。但要注意,當近岸時無魚中鈎,應快速收線以免掛底損失路亞餌。畢竟一隻好的路亞價格不菲。
優勢與缺憾:略同遠投拖釣。只是因釣具調性更好,而施釣起來會更加刺激、有趣。
船釣法
拖拽釣法
拖拽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俗稱"拖鮁魚"。通過船動力驅動的拖帶,使沉浮於水面下的誘餌似小魚快速遊動,以誘導藍點馬鮫隨餌追逐、吞餌,有"誘領"之意。
釣具
專用船釣100號左右竿一至二支,匹配橫向式漁輪。主線編織線6號以上,線長200米左右。釣餌同磯礁遠投。腦線0.3毫米鋼絲繩長500毫米左右(漁具店有賣,或用淡水串鈎鋼絲線替代,但需剪掉其栓鈎支架)。也可用一種腹下及尾部帶錨鈎的較大路亞餌;但使用時需在餌前的腦線前端加50克左右的通心鉛墜。
釣位選擇及釣法
選擇在風力2-3級的天氣出海,釣位應選擇在海中礁島的半徑50米左右的周圍。潮汐要求,潮水下落二分之一(即半潮,又叫"落半架")或"回流"(指潮水下落至最低點後半小時左右,潮水剛開始上漲時間)以及高潮後的"回流"期的這一段時間施釣。具體釣法:需選用小馬力漁船。用大船馬力太大,船尾的雙螺旋槳翻起的浪花較大,並且航跡較長,面積較大,易使鮁魚受驚而逃逸。最好採用雅馬哈小型船用掛機,一般8馬力左右均可。航速大約每小時8節左右。當小船駛入釣點後,船速放慢至4-5節左右,將釣竿拋出線、餌後,繼續向水中放線,大約離船80~120米時,小船提速至6節左右,使船後釣線略拉直並帶起釣餌至海面下一米左右,然後將釣竿插於船側專用卡座內或擎在手中,保持竿捎與海面的角度要形成45度夾角,以便於觀察。此釣法藍點馬鮫截食吞鈎主要反應在竿體上。當中魚時,竿稍突然上下急速點動,然後釣竿整體大彎,此時為起魚最佳時機,應及時將竿後揚頓住,船速應立即放慢或停駛,然後快速搖動手柄回線。因此種釣法多為大藍點馬鮫上鈎,如魚太大,應調整好泄力放線。因釣場範圍大,且離岸較遠,無任何障礙物,可使魚掙扎要線,但需注意保持釣線始終處於蹦緊狀態,以防大魚"洗鰓"時甩掉釣鈎。直至魚不再要線,再搖輪收線,反覆幾次,大藍點馬鮫必精疲力盡被乖乖拖至船旁,用大抄網或刨鈎將那一份得意撈於船艙。
優勢:此種釣法可謂最悠閒放鬆的一種釣法。放線入海,安坐船中,眼觀藍天白雲,耳聞濤聲鷗鳴,間或瞄一眼竿捎,只等魚兒上鈎,當釣竿抖動,握竿入手,與魚周旋,又倍加精彩刺激,故令廣大釣友深戀此法。多年前,大連釣區一釣友,曾在"偏島"南部海域用此法釣得一條長達一米,重約9千克的大鮁,一時傳為美談,而使眾釣友"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該海域一試。
缺憾:對天氣狀況要求比較嚴,且身居深海之中,安全係數相對要小一些。故用此法施釣必須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絕對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出海。同時要多備飲水、食物及必要的救生裝備,以免天氣突變,小船回撤不及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養殖筏區內定位懸浮釣法
懸浮釣鮁魚的範圍只限定在貝類養殖區內(如扇貝養殖)釣一些個體較小的藍點馬鮫,一般個體重量均在400克~750克左右。出釣時機掌握在每年的九月中旬至十月的上旬這一階段。
釣具配備:30號硬調海竿或50號船竿一支,長度最好在3-3.6米之間,配旋壓式繞線輪。主線5號左右,腦線仍採用鋼絲細線,只是略細一些,0.2毫米左右即可。因藍點馬鮫牙齒鋒利,一般尼龍釣線很容易被其利齒咬斷。以上其他釣法也是同理。腦線長約200毫米。釣鈎用長海牌301號或22號鈎,釣餌需用小活魚(可就地取材,從養殖貝類的網箱裡獲取),或大泥鰍,但效果比小活魚稍差。另備大號浮漂一支,太空豆兩枚及略輕於浮漂浮力的鉛墜一個。
具體釣位及釣法=
釣位選擇在貝類養殖區內,同時要有養殖工人現場操作的區域。因每年這段時間,扇貝等貝類的網箱經過一個夏季的懸浮,其網箱的網眼大部分被海泥及海中雜物糊滿,影響貝類的透氣透光及生長,故養殖工人需在此時將網箱提離水面,用木製器械敲擊其網周,然後數次放于海中涮洗,使其雜物脫落以露出網眼。因其各種"污物"包括寄生在網壁上的各種小蝦,小魚和浮游生物落于海中,形成小範圍"渾水",誘來各種小型魚類覓食,如:"鮁魚食"(鯷魚),"大棒"(一種上層小型尖嘴魚學名鱵魚)等。同時也必引來獵食的藍點馬鮫(鮁魚),形成一種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連環狀態。此時為施釣的最佳時機。
具體釣法:將小船駛入"渾水區",將釣線拉出於等竿長,在釣線2米處夾上兩顆太空豆,穿上浮漂(浮漂必須是底部有孔的那種),再穿上通心鉛墜,在線頭處栓牢一連接環,再將栓有快速別針和釣鈎的鋼絲腦線與連接環相連,完成匹配。取一鮮活小魚,淺掛於魚背部(切記不可掛深,以免影響鮮活),將竿平伸釣線垂直放入可見小"鮁魚食"或"大棒"遊動處,略回收釣線,待浮漂立穩,水下釣餌保持在離海面2米處遊動,手執釣竿,靜侯佳音。同時注意觀察水面,當小"鮁魚食"等小型魚突然四處亂竄,並蹦出水面時,必是藍點馬鮫(鮁魚)來臨開始追食的訊號,應"嚴陣以待"隨時注意浮漂動向。此種釣法的藍點馬鮫吞鈎反應主要表現在浮漂上。當浮漂左右擺動,不可提竿,此時多為所掛活餌遊動或鮁魚擦身而過所致,當浮漂突然斜向"黑漂",同時傳至竿體有抖動感時,應立即揚竿,即可鈎住並順勢挑於船艙之中。因此種釣法釣獲多為30厘米左右的小藍點馬鮫,一般釣竿均可承受其400~750克的重量,不必有折竿之憂,均可直接提竿。
此種釣法為筆者在1996年秋十月上旬前往大連距市內80餘公里的金州區登沙河海域施釣時,偶然發現有異於傳統釣法(即或甩,或拖線)的一種新方式。只是當地人施釣時不用浮漂,也不用鉛墜,只憑感覺將魚餌下沉至半水施釣。較之筆者採用懸浮釣法並加鉛墜與太空豆,將釣餌控制在藍點馬鮫覓食泳層的釣法效果較差,常因提竿時機把握不准而造成脫鈎跑魚。僅隔三天,筆者帶另一釣友二次直赴此海域,採用"懸浮釣法"僅4個多小時就獲魚60餘條近40千克。此法隨後在當地被普遍採用,只是因其釣組具體匹配各有差異而獲魚不同。
優勢及缺憾:此種釣法簡單易學,且匹配得當,上釣率幾乎百分之百,但釣位劃定較繁雜,需各種因素同時具備。唯此,此種釣法只能在淺海貝類養殖區實施,其他海域是否可行有待於實踐檢驗。
3.鐵板路亞釣法=
採用船上"鐵板路亞"釣法施釣藍點馬鮫,因其釣具配備簡捷、釣法刺激是近幾年較時尚的一種釣法。
釣具配備:選用長度1.8米或2.1米的30克左右的路亞竿一支,匹配旋壓式繞線輪如西瑪諾3000~4000型,或雙軸專業路亞繞線輪(俗稱"鴨嘴輪")。如SHIMAMO-MG1000。主線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專用路亞線。子線一般為120厘米左右長"尼龍前導線"或裹塑鋼絲線。鐵板路亞30~50克不等數枚。
釣組匹配:主線穿過所有導環,線端系一小號或中號8字環,或採用"電線結"法直接與子線相連,再接於"路亞"。
具體釣法:釣點選位以魚群經常游弋出沒的島嶼磯礁的外延海域為好。掄竿拋出釣組不必太遠,待"鐵板"帶動主線接近水面下8~10米左右,採用揚竿"抽動"的手法間歇收線。施釣同時注重"抽動"過程要有數秒時間的停頓後再接着"抽動"收線,直至收線至水面。如不中魚,仍像前番作釣直至中魚。
鐵板施釣藍點馬鮫的截食吞鈎動作主要有兩步,一是突然截口,二是掉頭急游離開原地。故在釣竿和手感上反應為:回線過程中突然受阻,竿體大彎,如同掛底並伴有大力向下拽去。同時竿體因驚魚掙扎急游而左右上下搖動。此時應立即揚竿,使鈎深扎魚頜之上而頓住。同時搖動手柄並慢慢將竿體仍壓向水面,保持竿體免遭受力過大而折斷。並且要保持釣線繃緊,絕不能有松線現象,以免藍點馬鮫"洗腮"脫鈎。2006年10月筆者在長海格仙島採用船上"鐵板"釣法施釣藍點馬鮫,上午10點左右,在島西高排筏地便"抽"中一尾多年未見的近兩千克的大魚,一時全島轟動。
優勢及缺憾:此種釣法簡單易學,只有匹配得當,上釣率幾乎達百分之百。但此釣法需不斷的抽動收線,比較出力受累、需有耐心與恆心。且一旦掌握不好常出現掛底丟餌現象。
另外,過去船上釣取藍點馬鮫還有一法,即一條小船通過二人合作,一人搖櫓,一人站立船頭觀察魚情,當發現魚情時,搖櫓加速,當追至釣組能達到藍點馬鮫群外延位置時,可改為一人掌櫓,一人釣魚。技術好的還可以一邊搖櫓一邊甩線施釣。
季節和時間
藍點馬鮫魚系溫、熱帶海洋性魚屬,對水溫,水質要求較高,凡嚴重污染海域難見其蹤,大連地區每年從6月上旬開始就有藍點馬鮫在沿海出現,此時當地人稱為"春鮁",其回遊群體密度較小,並多在淺水海域(水溫較高區域)覓食,個體較小。從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成年藍點馬鮫回遊數量及密度較大,個體大多重600克以上,且覓食熱情高漲,吞鈎迅猛。出釣時段應選擇在拂曉開始至日出和夕陽西下至日暮時間,中午時段很少覓食。特別是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是施釣藍點馬鮫的最佳季節,此段時間的清晨與傍晚,大連地區沿海礁頭大多人滿為患,掄竿拋線,此起彼伏。魚上鈎時釣友的興奮及間或那一道道銀亮的光影墜落於船頭、岸邊,礁頭不失為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地點
施釣藍點馬鮫魚的最佳地點是濱海路北大橋~燕窩嶺路段,老虎灘石槽,凌水橋老偏島、二砣子、三砣子附近海域。
其中北大橋附近十一前後夜間還可以釣鱔魚。鮁魚燉凍豆腐、紅燒鮁魚、烤鮁魚乾
鮁魚的傳說
女婿給岳父岳母送鮁魚的習俗是有起源的。島城開埠之前,在民間流傳着一個質樸無華的故事,說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位忠厚慈善的老人收養,待他長大成人後,因受環境和家庭的薰陶,同樣成長為老實厚道的青年,收養他的老人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小伍為報答老人的恩情,天天勤奮勞作,早晚種地,白天捕魚。
有一年春天,正值魚汛期,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時想吃鮮魚,可天公不作美,天天颳大風,無法出海捕魚,眼看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小伍只好冒着生命危險出海了。家裡的老人危在旦夕,女兒守在母親的身邊不停地說:"娘啊娘,你先別咽氣,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老人聽後點了點頭:"好孩子,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
就在此時小伍拿了一條大鮮魚跑了回來,可老人已經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絕,抱頭大哭,只好把鮮魚做熟後供在了老人的靈前,從那以後,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墳前供上這種初春剛捕到的大魚,並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罷了,罷了"的哀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在的鮁魚。從此,人們從小伍的經歷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時候,一定要讓老人吃夠,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鮁魚。於是,春天送鮁魚孝敬岳父岳母就這樣積久成俗,流傳至今。
資源分布
藍點馬鮫(下文稱鮁魚)俗稱鮁魚、燕魚、板鮁、馬鮫、社交魚、青箭等,為食用性魚類,性兇猛貪食,游泳敏捷,體多藍黑色,有暗色條紋或斑點,海產。是黃渤海的重要經濟魚類,大部分時間棲息在水體中上層,因此對於水域環境的變化敏感度較高。其魚群位置的變動、漁獲量的多少,都與黃渤海水域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漁場中心位置的變動,往往受暖流、沿岸流與大河水流影響。目前鮁魚廣泛的分布在中國的東海、黃海和渤海。歷史上在1855年黃河改道之前,其資源分布在渤海的數量並不多,自1855年黃河改道之後,其分布明顯發生了變化,中心漁場開始由黃海北部向西移動,進入渤海,並擴展到渤海北部。漁業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動,實際上是漁獲量的變動。隨着經濟的發展,漁獲量的多少,雖然與海中魚類實際存在的數目有關,但是很大程度上人們所記錄的數字和漁業發展以及捕撈技術有最直接的關聯。建國之前,《地方志》的記載中,因較少記載魚類捕撈的數量,所以不易考察其數量的變化,建國以後的新方志中有很多記載捕撈數量的資料,可以此為據進行考察以觀其變化。雖然就黃渤海的海洋環境來說,水溫、水質、深度、海流等條件均適合漁場的形成,而且浮游生物、餌料豐富的河口地帶,以及寒暖流交匯地帶也十分適合魚類生殖繁衍。然而即便是有豐富的資源,也因為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使得漁業發展一直處於近海範圍內的小規模捕撈。大好的寶藏棄之于海洋,不免引起外人的垂涎。清末以來,由於日本的侵漁,科技的進步,環境的污染等諸多因素,使黃渤海的漁業生產在曲折中前進。生產技術的進步,是漁業生產的原動力,可使漁獲量大大增加,漁業經濟也隨着生產技術的進步而發展。漁具和捕撈方法的創新都大大促進了漁業產量的增長。漁業生產工具經歷漫長的演變,才有了今天現代化的捕撈方式。建國以來尤其是60至70年代,鮁魚作為我國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捕撈經濟魚類,產量一直很穩定,但是70年代末其種群資源數量發生了很大的波動,從漁獲量的數字來看,某些區域已然形不成漁汛,甚至是出現了絕跡的現象,這主要是由於過渡捕撈的原因造成的。同時由於不斷增加的海岸工程建設、生態環境污染、餌料生物短缺等原因,黃渤海鮁魚種質資源一直處於嚴重威脅中。而在漁民社會中,在鮁魚文化的聚集地,此種資源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和飲食上,甚至影響到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間流傳着與鮁魚有關的豐富多彩的傳說。鮁魚公主的故事,使其成了美麗、勇敢、智慧、勤勞的化身;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兒女給長輩送鮁魚的習俗,更是代表着兒女對父母的孝心。每逢鮁魚上市季節,青島的年輕人就會拎着新鮮的鮁魚回家孝敬老人,這種現象逐漸成為青島當地一種獨特的民俗風情,並有着積極的海洋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