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鮮地黃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鮮地黃,中藥名。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glutinosa(Gaertn.)Libosch.exFisch.etMey.的新鮮塊根。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的功效。主治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斑疹,津傷煩渴,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勞熱咳嗽,跌打傷痛,癰腫。[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鮮地黃
漢語拼音:Xiān Dì Huánɡ
別名:生地黃、鮮生地、山菸根(遼寧)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清熱涼血;生津潤燥
主治: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斑疹;津傷煩渴;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勞熱咳嗽;跌打傷痛;癰腫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鮮地黃

拼音名:Xiān Dì Huánɡ

英文名:Rehmannia Root

別名:生地黃、鮮生地、山菸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ex Fisch .et Mey.[Digitalis glutinosa Gaertn,; R.glutinosa Li-bosch f.huechingensis (Chao et Schih)Hsiao]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塊根。

採收和儲藏

早地黃在10月上、中旬:晚地黃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穫;野生品春季亦可採挖。采時仔細深挖,不要挖斷根部,除淨莖葉、蘆頭及鬚根,洗淨泥土即為魯地黃。亦可在挖出後不洗即以干砂土埋藏,放乾燥陰涼處,用時取出,可保存2-3個月。

原形態

地黃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質,呈塊狀,圓柱形或紡錘形。莖直立,單一或基部分生數枝。基生葉成叢,葉片倒卵狀披針形,長3-10cm,寬1.5-4cm,先端鈍,基部漸窄,下延成長葉柄,葉面多皺,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莖生葉較小。花莖直立,被毛,於莖上部呈總狀花序;苞片葉狀,發達或退化;花萼鍾狀,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個脈10條;花冠寬筒狀,稍彎曲,長3-4cm,外面暗紫色,裡面雜以黃色,有明顯紫紋,先端5淺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強,花葯基部叉形;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後變1室,花柱1,柱頭膨大。蒴果卵形或長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為宿存花萼所包。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主要為栽培,赤野生於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灌輸、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較耐寒,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中性或微鹼性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種。忌連作。前作宜選禾本科作物,不宜選曾種植過棉、芝麻、豆類、瓜類等的土地,否則病害嚴重。

栽培技術

根莖繁殘為主。種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種時應用。種用根莖來源於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黃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黃種產量高、質量好。具體方法是7-8月在當年春季栽種的良種地黃地內,選生長健壯、無病蟲的根莖,挖起折成4-5cm短節,稍風乾後,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種到一塊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適當除草,追肥,雨後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橢挖隨栽。栽種地黃一般在日平均溫度為18-21℃時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慶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黃在4月上、中旬;晚地黃(或麥茬地黃),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種時在壟或畦上開溝,溝距33cm,每隔15-20cm,放種栽一節,覆土3-4cm,壓實表土後澆水。每壟種2行,每畦3-4行,苗出齊後,選陰雨天補苗,栽後1月左右勻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淺薅2-3次,並鏟去陸續生出的多餘苗。

田間管理

每次中耕後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糞水或餅肥,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使地無積水,出現花蕾時,要隨時摘除。

病蟲害防治

斑枯病可選抗病品種,清潔園地,發病切初期用倍量式波爾多液噴霧。還有地黃枯萎病、大豆胞囊線蟲、輪紋病等為害。蟲害有棉紅蜘蛛,發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蛺蝶,在其幼齡期用敵百蟲等防治。

性狀

性狀鑑別

呈紡錘形或條狀,長9-15cm,直徑1-6cm。表面淺紅黃色,具縱直彎曲的皺紋、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的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郵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以條粗長直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呈放射狀排列。

化學成份

地黃的化學成分以甙類為主,其中又以環烯醚萜甙類為主。從鮮地黃分得的環烯醚萜甙有:益母草甙(leonuride),桃葉珊瑚甙(aucubin),梓醇(catalpol),地共同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1,2],都桷子甙(melittoside)[1,2],都桷子甙(geniposide),8-表馬錢子甙酸(8-epiloganic acid),艋骨草酸(ajugoside),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6-O-Z-阿魏酰基筋骨草醇(6-O-Z-feruloy6l ajugol),6-O-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vanilloyl ajugol),6-O-對香酰基筋骨草醇(6-O-p-coumaroyl ajugol),6-O-(4″-O-α-L-吡喃鼠李為良藥甙(香草酰基筋骨草醇[6-O-(4″-α-L-rhamnopyranosyl)vanilloyl ajugol],焦地黃甙(jioglutoside)A、B[3]等;以梓醇的含量最高。又含糖類: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luctose),D-果糖(D-fructose),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水蘇糖(stachyose),甘露三糖(amn-ninoTCMLIBiose),毛蕊花糖(verbascose),以水蘇糖的含量最高,達64.9%[4]。還含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sapartic acid),穀氨酸(glutam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緣氨酸(serine),甘氨酸(glu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otyric acid)等氨基酸以及葡萄糖胺(glucosamine),D-甙露醇(D-manni-tol),磷酸(phosphoric acid)[4],β-谷甾醇(β-si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1-乙基-β-D-galacetoside)[5],腺甙(adenoside)[6]及無機元素[7]等。

藥理作用

  • 1.對腎上腺皮質功能及皮質醇分解代謝的影響:生地粗提取物(相當生藥8mg)與家兔肝切片一起溫孵後,結果表明生地能保護皮質醇 A環上C4和C5之間的雙鍵及C3的酮基不被還原,側鏈C17和C21上的羥基和C20上的酮基免受降解,從而有延緩肝細胞對皮質醇的分解代謝效應。生地與外源性皮質激素同時應用時,使血漿皮質醇含量仍能維持在近似正常水平,並認為其機理可能是因競爭影響了皮質激素與肝細胞受體結合,而影響肝細胞對類固醇激素的攝取,減慢了皮質醇的分解代謝所致。
  • 2.抗放射作用:大鼠每日ip 100%生地注射液1ml,連續6天,能使接受600Y照射所致的血小板傷害減輕,回升加快。
  • 3.保肝作用:地黃煎劑對小鼠實驗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護作用,能防止肝糖原減少。
  • 4.對血糖的影響:早年曾報告兔sc地黃(品種未註明)醇浸膏溶液2g/kg或ig4g/kg均可使血糖下降。尤以注射給藥較明顯,於給藥後4h血糖降至最低水平。兔sc地黃醇浸膏溶液還能抑制黨參所含碳水化合物引起的持久性高血糖作用。Im地黃醇浸膏溶液20g,也可抑制和預防腎上腺素所致的免血糖升高。亦有報道地黃水或醇浸出物僅降低正常兔血糖,而對腎上腺素所致的高血糖無效。兔SC地黃素0.5g/kg,亦的類似地黃水浸出物的降血糖效果。單味生地降血糖作用比葛根顯着;八味地黃丸的降血糖作用並不強於單味地黃。但也有報道地黃對兔正常血糖沒有影響。大鼠sc同樣製劑20g/kg也不能拮抗腎上腺素所致大鼠的升血糖效應。而且還觀察到ig地黃水煎浸膏劑後,大鼠的血糖沒有升高的現象,這可能是由於地黃水煎浸膏劑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所致。據最近報道,懷慶地黃根莖的熱水提取物中乙醇沉澱組分(RG一WP)。主要由果膠樣多糖組成,iv該組分對正常及鏈脲菌素誘導的小鼠顯示出降血糖作用。RG一WP經化學修飾及蛋白酶處理得到的結果表明,活性存在於多糖結構部分。給正常小鼠投與RG一WP可明顯提高肝臟葡糖激酶葡糖-6-磷酸酶脫氫酶的活性,但可降低肝臟葡糖-6-磷酸酶及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RG一WP能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並降低正常大鼠肝臟的糖原含量。
  • 5.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0.1%及0.5%地黃浸膏任洛氏溶液灌注離體蛙心無明顯作用。濃度加大至1%則有明顯強心作用,對衰弱心臟尤為明顯。若濃度增至2-5%可致中毒反應。另有資料也證實2-3%生地煎劑或酊劑可使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力減弱,搏出量減少,心率減慢,甚至出現傳導阻滯或心室停搏等現象。離體兔心灌流實驗表明生地0.2-1.0g有減少冠脈流量的作用。對心收縮力無影響。中劑量0.5和大劑量1.0g能減慢心率。用地黃醇提出物0.33%濃度灌注兔心,心率雖有減慢,但冠脈流量卻增加。採用86Rb進行實驗,也證明地黃水煎浸膏劑20g/kg ip有明顯的增加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蟾蜍下肢血管灌流試驗表明,1-3%地黃浸膏液滴入,可引起血管收縮。5%的濃度則可使血管擴張。麻醉犬和免iv地黃浸膏液,可致血壓升高,但對去腦的犬無升壓反應,故認為地黃的升壓作用可能是中樞性的。有報道iv地黃水煎浸膏劑或醇浸劑0.8g/kg對麻醉犬均有降壓作用,且重複給藥有明顯的快速耐受現象。
  • 6.止血作用:地黃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黃色針狀結晶能縮短兔凝血時間,而水煎劑的作用不明顯。Ip水煎劑或醇浸劑10g/kg,以及po地黃炭均能縮短小鼠尾部出血時間。
  • 7.利尿作用:麻醉犬iv地黃浸膏後,單位時間內尿量有增加,利尿作用可能與其強心及擴張腎血管等作用有關。有報道,未能證實地黃水煎浸膏和醇浸劑對大鼠有利尿作用。
  • 8.瀉下作用:梓醇甙具有遲效性緩和瀉下作用,小鼠瀉下作用的ED50為0.34g/kg。
  • 9.抗炎作用:地黃水煎劑和醇浸劑10g/kg每日灌服,連續5天,對大鼠實驗性甲醛性腳腫有顯着消腫作用。有實驗僅證實地黃水煎劑有此效應,而醇浸劑作用不明顯。
  • 10.抗真菌作用:試管實驗表明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及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 11.對人扁桃體細胞的干擾素誘生和協同增強NDV誘生作用:5mg/ml地黃提取液處理人扁桃體細胞,可使干擾素效價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P<0.05。同樣劑量藥物可協同NDV誘生干擾素,與對照組相比較作用非常顯着(P<0.001)。
  • 12.其它作用:po地黃水煎浸膏劑、醇浸劑或ip 10g/kg均能對戊巴比妥鈉的催眠效應產生協同作用。地黃煎劑或醇浸劑20g/kg ip,對小鼠減壓缺氧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鑑別

理化鑑別

  • (1)取本品乾燥細粉0.2g,加水5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濃縮,點於圓形普通濾紙上,用甲醇展開,噴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乾後,呈現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
  • (2)取本品乾燥細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後,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兩液界面出現紫紅色環。(檢查多糖)

炮製

用水洗淨泥土,除去雜質,切段。

性味

味甘;苦;性寒

歸經

歸心;肝;腎經

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生津潤燥。主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斑疹;津傷煩渴;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勞熱咳嗽;跌打傷痛;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搗汁或熬膏。外用:適量,搗爛敷;或取汁塗搽。

注意

脾胃有濕邪及陽虛者忌服。

  • 1.《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 2.《藥性論》:忌三白。
  • 3.《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自、薤白。

附方

  • ①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 ②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清營湯)
  • ③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 ④治吐血經日: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末)。上藥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溫溫食後服。(《聖惠方》)
  • ⑤治肺損吐血不止: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研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於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後,分作三服。(《聖濟總錄》地黃飲)
  • ⑥補虛除熱,去癰癤痔疾: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碎結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酒服如彈丸許,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 ⑦治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臨熟人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 ⑧治產後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煩亂:生地黃汁半小盞,益母草計半小盞。上藥,入酒一小盞相和,煎三、五沸,分為三服,頻頻服之。(《聖惠方》地黃酒
  • ⑨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切),生薑半斤(細切),生麥門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處於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計,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貯,每服一匙,用溫湯化下,不拘時。(《聖濟總錄》地黃煎)
  • ⑩治墜馬傷折手足,痛甚:生地黃一斤,生薑四兩。搗細末,入糟一斤同炒勻,乘熱以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後整骨。(《夷堅志》)

各家論述

  • 1.《湯液本草》:生地黃,錢仲陽瀉小腸火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請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 2.《本草匯言》:生地,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故涼血補血有功,血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又治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則胎產獲安。又腎開竅於二陰,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潤也。
  • 3.《本草新編》: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熱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主,而加入荊芥,以歸其經,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絡。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當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仍以生地再進也。如日日煎服,久則脾胃大涼,必至泄瀉,元氣睏乏,而血又重來。
  • 4.《本經逢原》:生地黃,《別錄》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胎動下血,鼻衄吐血,皆搗汁飲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煩也。其治跌扑損傷,面目青腫,以生地黃搗爛罨之即消,此即《本經》治傷中血痹,折跌筋傷等證之義。蓋肝藏血而主筋,肝無留滯,則營血傷中自愈,筋無邪着,則三氣通而血痹自除。作湯除寒熱積聚者,血和則結散,而諸證平矣,其曰填骨髓,長肌肉者,邪無着而形神自復也。按生地黃與干地黃,功用不同,豈可混論。徐之才《別錄》雲,生地黃乃新掘之鮮者,為散血之專藥,觀《本經》主治,皆指鮮者而言,祗緣諸家本草從未明言,且產處遼遠,藥肆僅有干者,鮮者絕不可得,是不能無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黃既經炙焙,力能止血,安有傷中血痹,折跌筋傷等治乎。至於傷中日久,積聚內形,寒熱外顯,並宜鮮者作湯,統領他藥,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設混用干者,則瘀傷愈結,安望其有髓充肉長之績乎。予嘗綜覽諸方,凡藥之未經火者,性皆行散,已經炙焙,性皆守中,不獨地黃為然也。
  • 5.《得配本草》:世人動雲生地妨胃,其能開胃,人實不曉,惟胃中陽氣不足者,服之則胃氣不遠而飲食減,若胃陰虛,而胃土乾燥,致胃氣不遠者,生地滋其陰,以清其火,而胃氣從此運行,飲食自然漸進。至時行熱症,生地尤為切要,陰汁上充,則汗涌於肌表而經邪解;陰血下潤,則穢泄於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於陽明經,沖生地汁於白虎湯中,戰汗而頓解;邪熱入於陽明腑,沖生地汁於陷胸湯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結於中,和生地汁於竹油、薑汁中則譫語直視等症即除。如無生地,可用干地黃,滾水浸透,絞汁沖服,防其泥滯,加枳殼或川貝疏之。且氣道通,邪氣外達,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為補劑,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錢而止,五、六錢而止。入諸藥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滯於內而莫出,泥於膈而胃閉,遂視此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陰枯涸,多有不可救藥者,亦由用之不善也。
  • 6.《本草正義》:《別錄》生地黃一條,雲大寒,則以新採得者而言,故結以'皆搗飲之'四字,謂搗飲其自然汁也。較之干者已經日曝,自有不同。其治鼻衄吐血者,指氣火升騰,挾血上逆,妄行洶湧而言,如大吐大腦之屬於氣火有餘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勢,而下血溺血之實症火症,亦同此例。若雲血已多,火焰已減,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氣營兩憊者,更無您用大寒之理。又謂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則血崩一症,多屬沖任無權,下元失其固攝之力,虛症極多,實火絕少,必無純事寒涼,可以止崩之法。蓋請失血之宜於甘寒清火者,惟陰虛火動,邪焰鴟張,而正氣未衰,脈洪神旺之時,可以寒涼灌溉,先去其憑依之勢;一至所失不少,縱有餘火未熄,總之形神已餒,脈象已虛,即非一味清涼,所可奏績。若更形消色奪,氣怯神疲,則虛憊之餘,固攝扶元,猶懼不逮,又安可寒涼無忌,更其正。況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積瘀之害。雖曰地黃散瘀,是其特長,或尚不至積寒生痰;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諸股失血,無往不宜,《別錄》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則氣逆上沖,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縱曰此物果能破瘋,而'大寒'二字,終非新產通用之品,亦當存疑,未敢輕信。又主胎動下血,則症與崩中近是,亦難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則指胎元已壞,欲墮未墮者言。以為破血下胎之用,蓋古入固以鮮地為逐瘀破導品也。又主墮墜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齊徐氏之才,亦有鮮生地散血之說。頤謂傷瘀發腫發熱,用以外治,清熱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沒;若內傷有瘀,則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導者也。
  • 7.《別錄》: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碗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
  • 8.《藥性論》: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亦利水道,搗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 9.《食療本草》:主齒痛,吐血,折傷。
  • 10.《四聲本草》:黑鬚髮。
  • 11.《醫學啟源》:涼血,(潤)皮膚燥,去諸濕。酒浸上行。
  • 12.《藥類法象》: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
  • 13.《本草從新》:瀉小腸火,清燥金,平諸血逆,消瘀通經。治吐衄崩中,熱毒痢疾,腸胃如焚,傷寒瘟疫痘證,諸大熱、大渴引飲,折跌絕筋,利大小便。

臨床應用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將鮮生地洗淨、拭乾,削去外皮之毛根及坑凹部分,再用鹽水充分洗淨,擦乾後切成薄片,放入消毒過的研缽內,搗成糊狀,以4層消毒紗布包緊擠榨取汁過濾。每斤鮮生地約取汁50餘ml。每100ml藥汁加入冰片末 1g,使成 1%的混懸液。用時先以雙氧水清洗耳道,用消毒棉花拭乾,然後滴入藥液2-3滴,再在外耳道塞一小棉球。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0例,症狀消失12例,進步7例,無效 1例;治療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3例及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並發外耳道炎6例(8例配合抗菌藥物),結果症狀消失5例,進步4例。有的經治3-5次即愈,無不良反應。[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鮮地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鮮地黃鮮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