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黄小檗
鲜黄小檗 学名:Berberis diaphana Maxim.科属: 小檗科 小檗属 别名:黄檗、三颗针、黄花刺 , 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 中文学名:鲜黄小檗
- 拉丁学名:Berberis diaphana Maxim
- 别 称:黄檗、三颗针、黄花刺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木兰亚纲
- 目:毛茛目
- 科:小檗科
- 属:小檗属
- 分布区域:产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 性 味:苦,寒。
目录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8~2.5米,茎丛生,老皮灰黄色。新叶、嫩芽红色,老叶紫红色。枝叶有小刺。具棱,幼枝淡黄色,表面具黑色疣点,刺三叉。叶革质,披针形,缘具刺齿,常丛生于刺腋内。花黄色,数十朵生于叶腋,花期-4月,果红色,果期9-11月。浆果,椭圆形,熟时蓝黑色。生于山地灌丛中、山坡、路边及山脚。
原形态
1.黄叶十大功劳 常绿灌木,高2m。根木质,灰白色,断面黄色。茎直立,树皮粗糙,灰白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具柄;小叶通常5-9,革质,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3-5个针状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面淡绿色。总状约序顶生,数个总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由芽鳞腋内抽出;萼片9,排成3轮;花瓣6,黄色。小浆果球形,熟时蓝紫色。花期4-5月。
2.鄂西十大功劳 常绿灌木,高1-2m。直径立,树皮黄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3-7;顶生小叶柄长2.5-4cm,侧生小叶无柄;叶革质,小叶卵形,长4-8cm,宽3-405cm,顶生小叶较大,长8-9cm,宽5-6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有4-6个刺状锯齿,两面暗绿色,具凸起而开放的叶脉。总状花序2-3个簇生,花序长5-6cm,小花梗长4-6cm;萼片9,3轮,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黄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基对密腺;雄蕊6;子房内含2个胚珠,有短花柱。花期8-9月。
3.蒙自十大功劳 常绿灌木,高2-3m,茎直立,不分枝。羽状复叶,叶革质,有小叶9-13;顶生小叶柄长1.5-2.5cm,较大卵形至长卵形,侧生小叶柄,较小,斜卵形,长4-8cm,宽2-4cm,先端尖,具刺,基部宽楔形或浑圆,边缘略反卷,具刺状疏齿。总状花序娄和枝丛于茎顶;花为3基数,黄色;子房具少数胚珠。浆果深蓝色,外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6-7月。
主要价值
小檗科常绿品种,自然株形优美,嫩枝叶紫红色,老叶落叶前绛红色,春来满树黄花,秋季红果累累,尤其适合具有防护功能的绿带应用。
药用
【处 方 名】 三颗针。
【来 源】 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小刺黄连B.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Poiretii Schneid.或匙叶小檗B.Vernae Schneid的根。
【性 味】 苦,寒。
【功 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脓、痈肿疮毒
成分
主要含小檗碱(berberine)、巴马亭(掌叶防己碱palmatine)、小檗胺(ber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此外尚含有非洲防己碱(咖伦明,columbamine)、尖刺碱(氧化爵床碱,oxyacanthine)、异汉防己碱(isotetrand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等。
药理
(1)小檗胺对大鼠肉瘤W256有显著抑制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作用相加,比单用两者均强。异汉防己碱对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巴马亭、药根碱、尖刺碱对小鼠腹水癌细胞对氧的摄取有抑制作用。
(2)小檗胺具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对环磷酰胺所致的大鼠及犬白细胞降低,腹腔注射小檗胺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血小板也有升高趋势。
(3)此外,尚有抗病原微生物、降压、利胆、抗炎等作用。
应用
主要适用于大肠癌、肿癌等。
(1)用于热毒壅盛的结肠、直肠癌,症见大便次数增多,便时带有脓血粘液,腹部胀痛,肛门灼热等,常与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柏等配合应用。
(2)用于痰热壅盛的肺癌,症见发热、胸痛、气急、口渴、便秘、咳嗽痰多等,常与蒲公英、地骨皮、石苇、佛耳草等配合应有。
(3)用于肿瘤患者经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常与黄芪、当归、女贞子、玄参等益气养阴初血药配伍应用。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分布 云南 贵州广西 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