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區
鯉城區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區。鯉城區是泉州市中心城區之一,因古城形似鯉魚得名,歷史上習慣稱「泉州」,位於晉江下游的泉州平原,東、北鄰豐澤區,西、北毗南安市,西、南與晉江市交界。陸域面積53.74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鯉城區常住人口為396112人。 1300多年來,鯉城區一直是歷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城區並逐步發展為「梯航萬國、商船輻輳」的港口城市。 鯉城區旅遊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是福建、泉州的文化中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宗教人文藝術瑰寶薈萃,素有「海濱鄒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美譽。區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珍貴文化史跡林立,擁有開元寺、清淨寺、天后宮、府文廟、崇福寺、承天寺、李贄故居、朱熹遺蹟等一大批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戲、拍胸舞等珍貴的古老文化藝術源遠流長。鯉城區又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區現有旅居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33萬人。 2020年,鯉城區實現生產總值(GDP)438.08億元,增長4.1%。[1]
目錄
建制沿革
鯉城區(下簡稱今域)夏、商兩代地理區劃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戰國時屬越國。秦時屬閩中郡。 西漢初屬閩越國。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閩越國滅,閩越國民眾被強迫遷徙江、淮。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逃匿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眾自立冶縣(治今福州市),今域屬冶縣。東漢時屬會稽郡南部都尉侯官縣(治今福州市)。 三國時屬吳建安郡東安縣(治今南安縣豐州)。西晉時屬晉安郡晉安縣(治今南安縣豐州)。南朝宋屬晉平郡晉安縣;齊屬晉安郡晉安縣;梁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今域屬南安郡(治今南安縣豐州);陳仍屬南安郡。隋初屬泉州(治今福州市)南安縣,後泉州改稱閩州,再後又改稱建安郡,今域縣屬不變。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為建州,今域屬建州南安縣。武德五年,析建州南安縣置豐州(治今南安縣豐州),今域為豐州南安縣地。武德六年,在閩縣復置泉州。貞觀九年(635年),豐州劃歸泉州(治今福州市),縣屬不變。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今南安縣豐州),今域屬武榮州南安縣。不久,武榮州又劃歸泉州。聖歷二年(699年),復置武榮州。聖歷三年又裁撤。久視元年(700年),第三次設置武榮州,州治治所設今域城區。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今域仍為南安縣地。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附郭無縣,請析南安東南地置晉江縣,今域大部屬晉江縣,少數屬南安縣。天寶元年(742年),泉州改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泉州。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封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為閩王,今域為閩王國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滅閩,今域屬南唐。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今域屬清源軍。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今域屬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平海軍復改為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增設南、北二錄事司,專門管理城區行政事務,翌年合二為一,今域屬錄事司和晉江、南安二縣。 明洪武三年(1370年),撤錄事司,今域仍屬晉江、南安二縣。清代隸屬依舊。
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今域屬福建省南路道(民國3年改稱廈門道)晉江、南安二縣。民國22年11月「福建事變」時,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今域屬福建人民政府泉海(旋改興泉)省晉江、南安二縣,城區為省會。民國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復隸福建省;7月,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今域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民國24年1月,調整行政督察區,改隸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民國32年,行政督察區第二次調整,今域仍屬第四區(專署駐永春)。民國35年1月,行政督察區第三次調整,隸屬第四區不變;9月,專署遷駐今域城區。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今域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治今域城區)晉江、南安二縣。1950年3月,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區;9月,改稱晉江區。1951年1月,析晉江縣城關區和近郊8個鄉成立泉州市(縣級),屬晉江區,今域屬泉州市和晉江縣、南安縣。1953年6月30日,泉州市改為省轄市,不久還屬晉江區。1955年4月,晉江區改稱晉江專區,今域分屬晉江專區泉州市、晉江縣、南安縣。1958年,析晉江縣和南安縣部分鄉村歸泉州市。1971年1月,析晉江縣部分鄉村歸泉州市;7月,晉江專區更稱晉江地區,泉州市(縣級)屬晉江地區。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晉江地區,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行政體制。1986年1月1日,在原泉州市區域內建立鯉城區,屬泉州市(地級)。 1951年1月,析出晉江縣城區及城郊筍浯、順霞、拒洪、群石、環山、仁風、東塗、澄州8鄉建立泉州市,總面積28平方千米。1958年,析出南安縣豐州區的糖房、潘山、西埔、蕭厝、京塘、新浦、黃龍、坂頭、岐山、東邊、黃石頭、金浦、大錦田、華岩、浮橋街頭,晉江縣的臨海鄉、北星鄉、清源鄉及石霞鄉的部分村落,劃歸泉州市,全市總面積增至206平方千米。1971年,析出晉江縣的羅溪、馬甲、河市3個公社和雙陽農場歸泉州市,全市總面積達539.2平方千米。至1992年,管轄範圍不變。 1985年12月31日,鯉城區政府成立,歸屬泉州市。
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原鯉城區行政區劃調整為鯉城、豐澤、洛江3個市轄區。鯉城區保留原有名稱,轄江南、浮橋2個鎮以及泉州古城區的開元、鯉中、海濱、臨江4個街道,轄區範圍僅為原先的1/10。 2003年1月撤銷江南、浮橋2個鎮,設立江南、浮橋2個街道。2006年9月,江南、浮橋2個街道調整為江南、浮橋、金龍、常泰4個街道。2010年,轄開元、鯉中、海濱、臨江、江南、浮橋、金龍、常泰8個街道和泉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南園)管委會,有79個社區居委會。
行政區劃
鯉城區轄8個街道辦事處及1個省級開發區,分別是:江南街道、浮橋街道、金龍街道、常泰街道、開元街道、鯉中街道、海濱街道、臨江街道、江南高新電子園區。[2]
社會事業
新石器時代,晉江流域一帶的泉州先民已能磨製石錛、石斧、石刀。明末至民國時期,泉州科學技術發展緩慢,沒有獨立的科研機構,現代科技設施幾近空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泉州市科技事業迅速發展。1958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於加強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指示》,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和科技普及工作。同年,泉州市成立醫藥研究所。1960年,成立泉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開展科學試驗和技術革新。50~60年代,泉州市農械廠研製生產的多種農業機械和泉州市人民醫院的賽霉胺藥品研製、針刺治療乙型腦炎、熱烘綁紮療法治療下肢象皮腫等,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間,泉州科技事業嚴重受挫。1978年全國、全省科學大會召開後,泉州科學技術進入全面發展時期。1984年11月,中共泉州市委五屆一次會議作出關於加強科技工作的七項決議。1991年5月,成立鯉城區科技領導小組,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和管理,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增加科技投入,獎勵科研成果和有貢獻的科技人員;9月,中共鯉城區委二屆二次全會作出《關於「八五」期間依靠科技振興經濟的決定》。1992年9月,鯉城區人民政府制定《鯉城高科技園優惠政策的暫行規定》。1965~1992年,累計組織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306項,投入科學事業費254萬元,科技三項費用447萬元,共獲得區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210項,中國專利13項。1992年,全區共有科技人員2164人。 2012年,鯉城區出台《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實施自主創新三年行動,新增2個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總數15個,促成15個科技項目合作,5個項目已轉入實質性生 產;11個項目列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新增1個國家重點新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10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新組建3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總數6個,聯盟數量和層次在全省縣(市、區)中名列第一;以鯉城區為核心的泉州微波通信產業集群被列為國家首批 「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順利通過省級知識產權強區驗收。
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泉州教育進入新的時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教育網絡逐步形成。1989年,城東學區在全省率先實施初等義務教育。至1992年底,鯉城區實施義務教育六項督導,經省複評,達到省優水平,區域內有幼兒園(班)194所,小學166所,中學20所,中等專業學校16所(中專9所,技校3所,職業中專和職高4所,不包括中學附設的職高班),高等專業學校5所,業餘中學、業餘中等專業學校4所(不包括短訓班),其中各類僑辦、僑助學校(包括幼兒園)140所,還有僑胞捐建的教育基金會28個,基金4540多萬元。 2012年,鯉城區以優秀等級通過教育「兩項督導」及全省首批「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評估驗收,通過「教育強區」省級評估,打響「組團式小片區」管理品牌;完成年度校安工程重建任務,改建、新建校舍8幢3.26萬平方米。
衛生
1978年後,泉州市醫藥衛生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醫療衛生設施不斷更新,技術明顯進步。1986年,鯉城區基本消滅絲蟲病,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結核病等基本得到控制。1992年,鯉城區有區屬衛生機構285個,衛生技術人員1476人(其中高級技術職務35人,中級技術職務171人);駐區衛生機構16個,衛生技術人員2456人(其中高級技術職務159人,中級技術職務495人)。全區基本消滅瘧疾和麻風病,職業病防治、食品衛生、學校衛生、婦幼保健等方面也有新的進展。 2012年,鯉城區建立衛生監督網格化管理系統,浮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2012年度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陽光計生行動示範單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86%。
歷史文化
鯉城區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飲食風俗
煎堆補天: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鍊石補天的做法,於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於油內煎之」(《泉州府志·風俗》),味道香美,很受人們喜愛。在泉州,除了名聞遐邇的「蠔堆」(又名「蠔煎」)外,還有「麥堆」、「豬油堆」等。 筅塵:為了乾乾淨淨過春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筅塵」(撣塵),即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活動。這種「筅塵」的習俗宋代已可見。據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吵新人:即鬧洞房。泉州一帶有「七日內無大小」之說,意即新婚以後的七天之內可以不拘禮節隨時鬧洞房。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昵舉動,形式多樣,詼諧風趣。但有時也會因無所禁忌、別出心裁而出格。 滿月: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作「滿月」。主人要請理髮匠為嬰兒剃去胎髮,俗稱「剃滿月頭」,並以「龜粿粽」饋送親友鄰居,親友鄰居則回贈衣服、贏巾(襁褓)、項鍊、手鐲、腳鐲等。「龜粿粽」中必有一種叫「滿月圓」的米粿,因形狀像奶頭,故俗稱「豬母奶」。它象徵母乳充足,嬰兒健康。 度晬: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主人要為嬰兒「做度醉」,敬神祀祖,設宴請客,還要製作大量的「四腳龜」和米粽分送親友,祈求嬰兒早日學會走路,健康長壽。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紅線繡着「度晬裘」(披風)、「度晬帽」和有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銀制的如意鎖、長命鎖、天官鎖或手鐲、腳鐲等,祝福嬰兒吉慶康健。 成年禮:男孩十六歲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因此十六歲的生日儀式特別隆重。家裡要備辦「三牲」、壽麵最後一次答謝床母、檐口媽和夫人媽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線等物分送親友鄰居,並設宴招待。這時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襪或布匹等表示祝賀。 過番:閩南地瀕東南海濱,從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飄洋過海,移居南洋群島。隨着宋元泉州港的興盛,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的泉州華僑更是猛增。本地人習慣把前往南洋謀生稱做「過番」,旅居南洋一帶的華僑則被稱為「番客」。 送順風與褪草鞋:泉州人即將出國謀生或華僑回鄉探親後又將返回居留國之時,親友紛紛前來贈送家鄉土特產或中成藥,為其送行,俗稱「送順風」,如設宴送行,則稱辦「送順風桌」。華僑自海外歸來,親友聞訊趕來送雞、雞蛋、面線、美酒等物或設宴接風洗塵,俗稱「褪草鞋」(因舊時出遠門,常穿草鞋步行)。[3]
風景名勝
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國福建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於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黃守恭開創,有逾1300年歷史。
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位於泉州鯉城區南門萬壽路123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的普通民房,前落只剩一間通道,正廳建築形式為坡屋頂,磚木結構,廳堂內案桌供脫胎李贄塑像,後有李贄家族族系圖。占地面積495平方米。
清淨寺
清淨寺是中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中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鯉城區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街
中山街的雛形早在唐代就已經存在,從威遠樓至新橋頭,南北貫穿整個舊城區。是歷史文化名街,建築體現中西合璧的歷史風貌和民族文化特色,獲得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發的「2001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府文廟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末年,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文廟於此,其後幾經修繕,左學右廟,規制逐步完整,規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近百畝,形成了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廣為傳播的重要基地。是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2001年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兩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之一。
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中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當時廟宇規模有正殿山門、兩廊、兩亭。1987年泉州天后宮由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城市榮譽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同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司法廳評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77。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潮品消費百強榜排名76。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