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梨
鳄梨(学名:Persea americana Mill. )是樟科鳄梨属植物,常绿乔木,耐阴植物。高约10米,树皮灰绿色,纵裂。叶互生,长椭圆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极尖,基部楔形、极尖至近圆形,革质,上面绿色,下面通常稍苍白色。花淡绿带黄色,长5-6毫米,花梗长达6毫米,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花被两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果大,通常梨形,有时卵形或球形,黄绿色或红棕色,外果皮木栓质,中果皮肉质,可食。花期2-3月,果期8-9月。[1] 原产于热带美洲;中国广东(广州、汕头、海口)、福建(福州、漳州)、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及四川(西昌)等地都有少量栽培。菲律宾和前苏联南部、欧洲中部等地亦有栽培。 喜光、喜温,适应年平均温度12.8-28.3℃,降水量为665-1475毫米。[2] 果实为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含多种维生素、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钠、钾、镁、钙等含量也高,除作生果食用外也可作菜肴和罐头;果仁含脂肪油,为非干性油,有温和的香气,比重0.9132,皂化值192.6,碘值94.4,非皂化物1.6%,供食用、医药和化妆工业用。
鳄梨 | |
---|---|
中文名 | 鳄梨 | 目 | 毛茛目 |
学 名 | Persea americana Mill. | 科 | 樟科 |
别 称 | 牛油果、油梨、樟梨、酪梨 | 亚 科 | 樟亚科 |
界 | 植物界 | 族 | 鳄梨族 |
门 | 被子植物门 | 亚 族 | 鳄梨亚族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属 | 鳄梨属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种 | 鳄梨 |
命名者及年代 | Mill.,1768 |
目录
植物学史
中国台湾地区的鳄梨是在日本占领时期的1918-1931年间由日本人引进的。战后交接时遭到砍伐清除,直到1954年及1956年农复会陆续由美国再度引进12个品种,种植于农业试验所嘉义分所,但始终不曾推广栽培。直到1985年、1992年及1994年嘉义分所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进21个品种,并通过所内钟志明先生的持续研究与推广,才奠立了中国台湾栽培鳄梨的重要基础。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耐阴植物。高约10米,树皮灰绿色,纵裂。叶互生,长椭圆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8-2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极尖,基部楔形、极尖至近圆形,革质,上面绿色,下面通常稍苍白色,幼时上面疏被下面极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老时上面变无毛下面疏被微柔毛,羽状脉,中脉在上面下部凹陷上部平坦,下面明显凸出,侧脉每边5-7条,上面微隆起,下面却十分凸出,横脉及细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出;叶柄长2-5厘米,腹面略具沟槽,略被短柔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长8-14厘米,多数生于小枝的下部。具梗,总梗长4.5-7厘米,与各级序轴被黄褐色短柔毛;苞片及小苞片线形,长约2毫米,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花淡绿带黄色,长5-6毫米,花梗长达6毫米,密被黄褐色短柔毛。 鳄梨花被两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6,长圆形,长4-5毫米,先端钝,外轮3枚略小,均花后增厚而早落。能育雄蕊9,长约4毫米,花丝丝状,扁平,密被疏柔毛,花药长圆形,先端钝,4室,第一、二轮雄蕊花丝无腺体,花药药室内向,第三轮雄蕊花丝基部有一对扁平橙色卵形腺体,花药药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头状心形,长约0.6毫米,无毛,具柄,柄长约1.4毫米,被疏柔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5毫米,密被疏柔毛,花柱长2.5毫米,密被疏柔毛,柱头略增大,盘状。果大,通常梨形,有时卵形或球形,长8-18厘米,黄绿色或红棕色,外果皮木栓质,中果皮肉质,可食。花期2-3月,果期8-9月。
品种分类
世界鳄梨品种通常分为墨西哥系、危地马拉系、西印度系三大种群。中国现已引进商业品种70余个,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尤为重要。中国海南省可选择适应热带的西印度系或危地马拉系和西印度系的杂交品种;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的中南部可采用危地马拉系或以危地马拉系和墨西哥系的杂交种为主;南亚热带偏北地区气候较冷,可选用墨西哥品种或其杂交种为主。
墨西哥系统
叶片较小,通常为长椭圆形,两端急尖,揉之有茴香味。果小,果皮薄而光滑,果实在花后6-8个月成熟。果肉含油量较高,可达20-30%,种子大,种腔松,果熟期6-8月。抗寒力强,耐轻霜,成年树能耐-7至-8℃的低温。主要品种有绿色种和紫色种等,例如紫色长果种,果实长7-10厘米,横径4-5厘米,单果重70-80克。花期1-4月,果熟期6-8月。其他优良品种有杜克(Duke)、甘特(Gtnter)、墨西哥拉(Mexicola)、托帕托帕(TopaTopa)等。
西印度系统
叶无茴香味,叶簇颜色较淡,黄绿色;果皮表面平滑,革质,柔软,易与果肉剥离,果梗较短,种子粗糙。果实形状和大小,因品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单果重从100余克到1000余克,果肉禽油量低,约3-10%。耐寒性最差,适宜于热带低海拔湿热地区。主要品种有:
1.哈里早熟(Haley early):果实暗紫色,单果重623克。
2.大绿(Large green):果实绿色,梨形,单果重510克。
3.坡洛克(Pollock):果大,果肉含油3-5%。
4.瓦尔丁(Waldin):果肉含油6-10%。
危地马拉系统
叶片较大,绿色或深绿色,无茴香味,新枝和幼叶赤褐色;果实较墨西哥系统大,果皮粗糙,具疣状突起;种子大,常充满种腔。花期2-4月,果熟期9-11月。抗寒性中等。果肉含油率中等,约10-20%。主要品种有:
1.塔佛特(Taft):果实深绿色,稍粗糙,塔形,偏斜,长约12厘米,横径10厘米,单果重623克。果皮厚,果肉含油18%,品质上等。
2.哈尔曼(Harman):果实绿色带赤紫色,平滑,略呈波状,倒卵形,偏斜,长约10厘米,横径约8厘米,单果重312克。皮厚,种子大,果肉含油19%。
3.多纳德(Donald):果实紫黑色,表面粗糙,少光泽,具疣状凸起,球形,长8.5厘米,横径8.25厘米,单果重340克。皮厚,质脆1种子球形或扁球形。
生长环境
鳄梨原产地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2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但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不是特别干旱的地区或雨季分布均匀的地区,均可正常生长,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为最佳。高温干旱对鳄梨生长极不利,易引起枝叶日灼伤,花期遇到高温也会引起落花落果。油梨属浅根性树种,枝条较脆弱,故抗风能力差,宜选择避风地。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但更适于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上,土层深1米以上,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鳄梨不利于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土壤中生长,易感染根腐病。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能使其快速生长,若环境条件不适宜会导致生长缓慢。
分布范围
原产于热带美洲;中国广东(广州、汕头、海口)、福建(福州、漳州)、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及四川(西昌)等地都有少量栽培。菲律宾和前苏联南部、欧洲中部等地亦有栽培。 中国台湾的鳄梨栽培集中于嘉南地区,其中以台南麻豆区的栽培历史最久,台南大内区的产量最高,台南大内区的鳄梨栽培面积占了全台湾的2/3以上。此外嘉义竹崎也有大量栽培,而屏东内埔、高雄六龟有少量栽培。
繁殖方法
播种
采种:油梨用实生苗种植6-7年可开花结果,如果用芽接苗定植3-4年即可结果,成熟期8-9月。当果皮及果柄由浅绿色变为黄绿色时,即可采种,用枝剪将带果柄的果实剪下,置于室内堆沤7-8天即达后熟软化后取出种子,将种子洗净、阴干,沙藏保存或置于冰箱中保鲜,保存期可达100天左右。 播种方法:用种子育苗宜随采随播,选择苗圃地宜四周通风,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圃地。采用点播的方法,种间距以3.5厘米×3.5厘米为宜,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用遮阴网搭棚遮光,早、晚各淋水1次,保持床面湿润,直至发芽后可拆除遮阴网。当小苗长出2对真叶时进行分床,苗高15-30厘米再进行移植,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移活后可作砧木,苗径粗0.8-1厘米时进行嫁接。为方便操作,当小苗长出1-2对真叶时移入规格为12厘米×20厘米的塑料育苗袋中进行培育。
嫁接
用实生苗嫁接繁殖,嫁接法多用芽接、劈接、靠接等。当苗高50厘米以上,茎粗0.8厘米以上时,可作砧木进行嫁接。实生苗主要供砧木之用,为确保苗木具有抗寒力和丰产性,宜用墨西哥系苗作砧木,接西印度系或危地马拉系的优良品种;芽接的接穗宜选用1年生,具有健壮饱满的腋芽中部枝条。劈接宜选用(3-4年生)实生树,靠接用半年或1年生的实生苗。
栽培技术
种植
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背风向阳、避风有防风林的低丘坡地。造林前应全面清山砍杂,植穴规格60厘米×60厘米×50厘米,每穴施放沤熟的农家肥5千克,株行距6米×6米或5米×5米。选择雨季造林,种植后应注意防风,遇大雨要注意排水,以免积水造成烂根。
抚育
定植后1-3年生幼树株行间种植蝶形花科植物如花生或绿肥,可抑制杂草生长,并扩穴、松土、除草,每株压埋绿肥和有机肥等20-25千克,宜离主干30厘米以上,以防肥害。幼树施肥应薄施多次,以氮肥、钾肥为主,配比磷肥和有机肥,氮:磷:钾施用比例以1:0.5:1.5为宜。第一年,每月施1次;第二年,每2月施1次,每株施0.2-0.3千克;3-5年生初结果时,每年施肥4次,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每株施5千克:成龄结果时,每年施3次,每株施2-3千克。幼树整形也很重要,及时将徒长枝、横枝、病弱枝和枯枝剪除。对于一些交叉,严重荫蔽的枝干,也可疏剪,以改善树冠通风与透气。对结果树的修剪要以轻剪为主,剪去病虫枝、下垂纤弱枝,使树体通风透光,有利于开花结果。3年生以后不宜在株行距间挖深沟,以免伤根系,引发根腐病。
病虫防治
鳄梨炭疽病
危害症状:炭疽病是鳄梨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成熟果实,也可侵染叶片、嫩枝、花及幼果;引起落果及果实腐烂,缩短货架期。一般果实成熟后发病,果熟前病斑直径不超过5毫米,圆形,轻微凹陷,棕色或黑色。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很快,凹陷明显,病斑中心出现辐射状开裂;最终病斑连片,出现粉红色分生孢子堆。随着果实逐渐成熟,病原菌能侵入果肉,造成黑绿色干腐。 防治方法:清除果园内发病枝条,剪除病叶,消除传染源。采后尽早进行低温预处理和低温贮藏。几乎所有鳄梨品种对该病原菌都敏感。防治的关键是尽量减少其他果实病害发生(尤其是尾孢斑点病)及避免果实运输中的机械损伤。
鳄梨疮痂病
危害症状:受害果实初期产生轻微的圆形褐色疤状突起,后变褐色至浅紫色;果实成熟后,病斑联合,中心凹陷,果皮粗糙。该病害侵染果实后不影响其风味品质,但外观质量严重下降。在幼果期,如遇阴冷、潮湿天气,该病害发生严重。还可为害叶片,受害叶片出现棕色斑点,叶片皱缩;病斑进一步发展呈星形,中心穿孔。叶片受害经常发生于树冠顶部,且病斑多在叶背纹理内,病斑小,离散不连续,不易观察。叶柄和小枝病斑卵圆形,容易和介壳虫造成的斑点混淆。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防治方法:剪除发病枝条以减少病原物。喷洒波尔多液或其他铜制剂。
鳄梨尾孢斑点病
危害症状:可为害叶片、茎干和果实。侵染果实,在其表面形成枯斑或导致表皮开裂,裂缝可引起炭疽菌侵染。侵染叶片时,首先在叶面出现2-5毫米的枯斑,初褐色,后变为紫色,斑点扩展到叶片两面,形状不规则;严重时,枯斑连合形成较大枯斑。 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喷施铜制剂和嘧菌脂于枝条和果实。
鳄梨小穴壳果腐病
危害症状:采摘前,感病果实症状不明显,病斑小而浅。在果实采收软化后熟过程中症状变明显。初期果皮出现小而不规则的褐色至红色病斑,由于病菌侵入维管束,剥开果皮可以看到果肉出现褐色条纹;随后果蒂部出现紫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随着果实后熟,表皮病斑逐渐变长变黑并凹陷。果实皱缩,褐色果皮覆盖一层灰褐色的菌丝体和孢子,果实腐烂,流出褐色果肉和汁液,散发难闻气味。 防治方法:剪除病死枝梢,清除枯木和病果。选择晴朗天气采果。加强果树营养,减少其他病害发生。
鳄梨蒂腐病
危害症状:果蒂首先感病,果实蒂部周围出现轻微枯萎;随果实成熟,病菌侵入果实,围绕果蒂出现明显的黑色腐烂,病健部分界明显。并逐渐扩展至整个果实表面,病菌侵入果肉,引起组织变色,降解,散发难闻气味,从而降低果实品质。 防治方法:病原菌可以存活在寄主病残体上。所以要及时清除传染源,避免园区内病残体积累。在果园较低部位浇水,可预防病菌向高处果实移动。消除水分胁迫可减少侵染。在树下覆盖薄膜或杂草等可促使病残体加速分解。另外,阴雨天勿采收。
鳄梨疫霉果腐病
危害症状:在采前和采后疫霉均可引起果实腐烂,还可导致茎干溃疡和腐烂。感病果实常在近蒂部出现黑色圆形病斑,病菌可侵入果肉。 防治方法:剪除发病的枯枝、茎干;清理果园,清除落果、病果,防止病原再侵染。植株下覆盖厚的覆盖物,抑制土壤中病菌扩散为害。
鳄梨煤烟病
危害症状:果实、叶片和茎干表面覆盖大量黑色煤烟状菌丝和孢子,并生长在蜡蚧和粉虱分泌的蜜露上。 防治方法:关键在于控制害虫,减少蜜露产生。较好的方法是应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
油梨果肉柔软、细腻,富含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脂、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且不含胆固醇,含糖量低,是老幼皆宜的高档水果,也是糖尿病人难得的高脂低糖食品,用果皮泡水饮用,对糖尿病有缓冲作用。富含维生素E及胡萝卜素等,具有良好的护肤、防晒与保健作用。能够防止动脉硬化、脑中风,因含铁量高,常吃可预防贫血。
经济
果仁含脂肪油,为非干性油,有温和的香气,比重0.9132,皂化值192.6,碘值94.4,非皂化物1.6%,供食用、医药和化妆工业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鳄梨 .中国植物志[引用日期2014-11-24]
- ↑ 鳄梨 .中国自然标本馆[引用日期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