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鱒魚

中文名: 鱒魚
體長:體長約30厘米。頭呈圓錐形
分布範圍 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

鱒魚(Salmo playtcephalus),是一類很有價值的垂釣魚和食用魚,全世界大約有10種左右。鱒魚是一群分類上屬於鮭科鮭亞科的魚類的俗名。所有被稱為鱒魚的魚類都是鮭亞科的成員。[1]

目錄

簡述分類

淡水魚類。屬鮭魚科鮭魚屬。全世界約有六七種,其中三種,即彩虹鱒、斷喉鱒和大西洋鮭為加拿大原產;另外兩種,即褐鱒和金鱒也已引入加拿大。與其他鮭魚屬魚類不同的是,鱒魚頭部和身體上有黑點,尾鰭上有7根~12根鰭棘刺。除原產於加利福尼亞的金鱒只生活在艾伯塔省西部的高海拔小湖泊中以外,其他各種鱒魚都具有海生和淡水生活兩種形態。所有鱒魚都在溪流中產卵,除部分在溪中生活外,幼魚都遷徙到湖泊或海洋中,長成成魚後再回遊到溪流中產卵。

彩虹鱒原產於北美西部從墨西哥北部到阿拉斯加的廣大地區,現已成功地被引殖到全球溫帶地區,是除鯉魚外被馴化的另一種魚類,也是鱒魚中人工養殖最多的一種。這種鱒魚繁殖極快,適於池塘或網箱放養,抗病力強,市場需求量也很大。由於其性好撕咬和騰跳,又好游進淺水,彩虹鱒是極受歡迎的鬥魚。其海生群類俗稱「銅頭」,個大有力,最重可達18千克,大多最終還是要游回河中產卵。

斷喉鱒在加拿大僅生活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艾伯塔省西南部,有兩個亞種:具有海生和淡水生活兩種形態的海岸斷喉鱒和僅在淡水中生活的「黃石鱒」(又稱斷喉山鱒)。前者個頭略大(最重達8千克),分布於不列顛哥倫比亞海岸沿線,後者僅分布於不列顛哥倫比亞東南部和艾伯塔西南部。兩種都是重要的鬥魚,也都被人工養殖以保護其種群。

褐鱒1741年由德國最早人工培養出來,最初有海生種群和淡水種群之分,到19世紀中葉被更進一步馴化,已能適應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1883年由歐洲引入北美的,現在艾伯塔和東部五省中最常見。不過,現極虹鱒已取代褐鱒,成為許多地方垂釣的主要魚種。

外形特徵

 
鱒魚[1]

體長,略呈圓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體長約30厘米。頭呈圓錐形,吻鈍。下咽齒3行,頂端鈎狀。眼大。鱗圓形,側線鱗43~48。背鰭Ⅲ7~8,無硬刺,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Ⅲ7~8。體背深黑色,腹部淺黃,體側及背部鱗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塊,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眼上半部有一塊紅斑。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呈黑色,其他各鰭灰白。

分布範圍

棲息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為雜食性魚類。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骨髒,洗淨鮮用。
資源分布: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西自四川,東到江浙一帶的江河與湖泊,均有分布。
由於生理結構不規則,身體的顏色和習性差別大,鱒魚是最難分類的魚類之一。加上人工飼養和雜交以及外來品種的引進,使得鱒魚的分類更加複雜。有幾種原先劃分為斑鱒屬的鱒魚普遍認為應劃歸大馬哈魚屬。褐鱒魚是唯一划為斑鱒魚屬的鱒魚,也是鱒魚中的瀕危動物。紅點鮭屬鱒魚包括溪鱒、湖鱒、海鮭等幾種,大馬哈魚屬包括虹鮭、山鱒、金鱒等幾種。金鱒是一種色彩不一定很漂亮的鱒魚,土生於北美洲西部高山地區清澈的河流中。歐洲海鱒原先是歐洲比較常見的鱒魚,現已廣泛地引進到世界各地適合於它們生長的水域。由於鱒魚是許多人理想中的垂釣和食用魚,世界各地每年都大量捕撈,因此,全世界大多數野生山海鱒、山鱒等鱒魚都數量銳減,陷入瀕危狀態。

棲息環境

鱒魚通常都棲息在淡水中,喜歡生活在冷水中,16~18度是最適當的,16~23度會減少他們繁殖或捕食的欲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就致命了。有幾種到繁殖季節會游入海中。鱒魚和大馬哈魚同目同科,有親密的親緣關係。不少地方都很和重視人工繁殖和飼養鱒魚。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頜兩側有2對不明顯的短須吻鈍。鱒魚主要屬於兩個屬,大馬哈魚屬和紅點鮭屬。大馬哈魚屬包括大馬哈魚和幾種鱒魚,紅點鮭屬包括幾種也可以稱為紅點鮭的鱒魚。這兩屬鱒魚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的身體的顏色不同,嘴上面的犁骨及牙齒的形狀不一樣。紅點鮭屬鱒魚在比較黑的膚色上有紅色或者乳白色的斑點。紅點鮭的旬船形而不是平直的。大馬哈魚屬的鱒魚膚色比較淡一些,上面有紅色或者黑色的斑點,牙齒比較稀疏。

鱒魚在春天和秋天產卵,雌魚在河底砂礫層中挖出洞來,然後把卵產在洞裡。那些棲息在海中的鱒魚這進修也會返回內河產卵。卵孵化的時間大約是2~3個月,剛孵出來的小魚苗離開洞以後,依靠浮游生物為生。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一般棲息於流速較慢的水中。我國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養殖技術

我國於上世紀50年代從技術引進起步,開發了虹鱒魚養殖業。生物學特點 鮭鱒魚類以其只能在低溫水域中繁衍、生長、正常生長的上限水溫很低、沒有明顯的下限溫度的生物學特性區別於其它魚類。

鮭鱒魚類是短日照型魚類,在自然光照時間逐日變短、水溫逐日降低的秋、冬季,性細胞發育成熟。性腺發育對光照時間的變化很敏感,光照變化可以改變其成熟,人們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改變光照的方法,使其在需要的時期產卵繁殖。

繁殖季節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繁殖高峰期是12月至次年1月。冰封期長的地區,有些種類在溪流開始解凍、餌料生物開始繁衍的春季繁殖,繁殖水溫在8℃以下。

性腺發育、成熟、受精、胚胎髮育及稚魚孵化的上限水溫是13℃。超過13℃性腺發育失常,稚魚畸形率增多。

性腺成熟、受精、胚胎髮育及稚魚孵化、發育沒有明顯的下限溫度。在0.5℃水溫下,胚胎仍可正常發育、孵化。

受精後胚胎髮育長達300~600度·日,完成仔魚發育進入稚魚期後孵化出膜,剛一孵出便是稚魚,稱為孵化稚魚。

生長最適水溫是8~20℃,高於21℃,代謝強度、飼料效率、抗病力降低,25℃時會很快死亡。
沒有明顯的生長下限水溫,只要水不變成冰即能攝食生長。

終生棲息於高透明度、高溶解氧的流水環境中。

除駝背大麻哈和岩女大麻哈魚外,其他鮭鱒魚0.2~15克的稚幼魚體側擁有7~12個標誌幼稚魚發育期的幼鮭斑(parr·mark)。馬蘇大麻哈魚降海型中的河流殘留群及淡水型種群的山女鱒,幼鮭斑終生不消失,以其幼稚形態終老一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