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屿
名称由来
介绍
鸟屿面积约为26.5公顷,海岸线约为2.5公里。鸟屿地势北低中高,系由玄武岩组成,地势高耸壮观,因为面朝东北方,长期受东北季风及强劲海浪拍打影响下,风蚀与海蚀作用激烈,造成沿岸地形发达、景观丰富。东岸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达,一直延伸到北岸,形成高耸雄伟的海崖亦即鸟屿后山断崖峭壁,上方有灯塔引导北方海域航行船只,是澎湖北海地区最高海拔。在东北岸迎风面,有高耸笔直的柱状玄武岩海崖,其下有一崩落的石洞,俗称‘鸟仔笼’,旁边的海蚀平台,呈现发达的放射状柱状节理,是一个标准的火山颈地形,显示火山熔岩凝固产生的现象。东北凹地有俗称的拇指山,是一个半面山的地形,下层则为火山角砾岩,其西侧为玄武岩沉积岩互层,显示多次火山熔岩奔流的现象,被昵称为三层肉。而北岸的玄武岩受到长期风浪侵蚀,红色碎砾与洋葱球状风化景观非常发达。南方则为聚落所在,是一个砂积地形,退潮时可与活龙滩相连,在鸟屿国中北侧20公尺高的山坡上方,则出现有原本应在海中生成的壳灰岩,其原因令人费解,但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变化,令人赞叹。
鸟屿的地名由来众说纷纭,另根据清康熙年间高拱乾【台湾府志】解释,鸟屿是因为多鸟而命名,较早之志书记载鸟屿有北鸟屿和南鸟屿之分。现在一般也说是鸟屿因鸟多而得名,时至今日因过度开发与人类聚集,岛上已少有海鸟栖息,在特定季节仅有数种海鸟前来栖息觅食,民间因而流传:‘鸟屿没鸟;猫屿没猫。’因此,岛上居民认为是从另个角度看岛呈鸟形而命名;也有说因为该岛东北方的玄武岩悬崖下的凹洞,极似鸟巢而名之;鸟屿的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 另有一趣味玄谈:据传,在鸟屿北方的黑猫屿(即小白沙,今白沙屿),是黑猫精的化身,想吃鸟屿上的鸟,却苦于海水阻隔,跳不过去无法吃到鸟,有一天海面浮出南面挂屿,黑猫精得以顺利越过海沟吃到了鸟,部分海鸟逃亡至附近的鸡善屿及锭钩屿,使得二岛成为鸟类天堂。于大潮汐时,潮间带范围从南面挂屿和鸟屿之间的海域,一直延伸到活龙滩,在西北方更直逼屈爪屿,整个面积增加了约5倍。自山顶上向西、向北俯瞰,“海枯”的现象一览无遗,期间遍布潮间带的石沪,充满海洋文化与祖先智慧。但因北岸的洋葱球状风化,又被称为“石烂”,让整个画面呈现“海枯石烂”之景致。
鸟屿距白沙岛赤崁村或岐头村约二十分钟船程。是澎湖北方离岛中居民较多的一个,聚落聚集于渔港四周,山坡上为旱田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居民以海为生,早期以捕捞丁香鱼及近海潮间带捕鱼为主,常见典型的澎湖渔村生活,居民在自家门前处理渔获,并趁著烈日当头在空地上曝晒。码头上长立有镇风避邪的泰山石敢当以为护佑,是特殊人文景观。近年来沿海鱼源枯竭,转向新兴的潜水捕鱼,并逐渐有业者转型为休闲渔业、旅游业等,以认识潮间带的常见生物、体验传统捕鱼技法“抱墩”等活动,结合渔村景观特色,提供游客多样化的选择,让更多旅人的足迹走进这座岛屿,成为澎湖东海旅游的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