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雞樅》中國當代作家劉濤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雞樅

近日,我正在閱讀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汪老在一篇《昆明的雨》中寫道:「菌中之王是雞樅,味道鮮濃,無可比方。雞樅是名貴的山珍,但並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樅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雲南並不難得。」當讀到汪老這幾行有關於雞樅樸實、簡潔的文字時,不由得頓生幾分親切和欣喜之情。雞樅,這是我小時常吃的食物,它生長在故鄉那片多雨而肥沃的土地上。故鄉小鎮盤縣灑基地處黔西偏僻的一隅,毗鄰雲南,只消半個小時的腳程,跨過北盤江的上游拖長江便進入雲南宣威境內了。離昆明很近。

汪老是在當年抗戰期間,隨國內大學搬遷至內地,在昆明的西南聯大讀書時有機會嘗到了雲貴高原上獨有的野生菌:雞樅。時光靜靜地流逝,彈指間,數十年的光陰風流雲散,汪老業已於2002年駕鶴仙去。

故鄉的雨季很長,差不多要從三月淅瀝的春雨一直綿延至8月纏綿的秋雨,只是夏天的雨腳更為猛烈更為殷勤綿密一些。一旦落起雨來,十天半月讓人出不得門,茫茫天宇仿佛漏了似地下個不停。雨一直在下,檐水也淅淅瀝瀝,大人們便不在摧攆我們這些貪玩的孩子出門割草、放牛、或下地里幹活。一輩子的農活干不完,下雨天的時候,也就讓孩子們歇一歇;而牲畜呢?牛圈樓上早備下了干稻草或枯包穀葉,也夠它們嚼上一陣子的。火塘燒得很旺,跳躥的火苗仿佛眨巴的眼睛;檐水不住地跌落在檐下的笆蕉葉上,叮咚叮咚;困意陣陣襲來,便也心安理得地上床睡上一覺。而我們這些鄉村孩子是閒不住的,望着屋外紛飛的雨絲,蠢蠢欲動,想着山坡上、地埂邊、莊稼地里正在瘋長的雞樅。再不出門,一頓美味佳肴便沒了。於是,我們便披一張塑料膜或頂一張碩大的笆蕉葉,腰間別一把鐮刀,在細雨霏霏中奔向田野,撲向山嶺。

在往年生長過雞樅的地方,推開草叢,理開瓜藤,在紛紛跌落的雨珠中,一簇簇雞樅花朵般綻放。用鐮刀小心地將根部的泥土一點點刨開,用瓜葉包住雞樅根莖往外拔,生怕弄髒或弄斷。在其它地方也會有意外發現,卻花骨朵般沒有綻放,剛從泥土裡冒出一個可愛的小腦袋,警覺地四下里張望,見沒人,便拔些草叢或折一些樹枝悄悄地蓋了,匆匆離開,做賊似的。心想,就三天,三天後再來取其「首級」。

一身泥濘,頭臉全是雨水,心裡卻樂開了花。

將雞樅採回來後,母親將一部份就着臘肉炒,一部分放了豬油煮湯,一家人滋溜溜地吃喝得滿頭大汗,其味之鮮美,讓人終身難忘。

也有採摘回來不吃的,用竹籃裝了拎到鎮街上去賣。15塊錢一斤,賣一次一年的學費就夠了。

聽老人們說,在田野里找尋雞樅時,倘若一下子發現成片成片的大量雞樅,這是很不吉利的。我有一位堂哥,據說他當年發現了一大片雞樅,收攏起來足有七八斤之多。當時滿心地歡喜,沒過幾月,嬸娘便病故了。嬸娘的病故與雞樅有沒有必然的關聯?我不知道,這事挺玄乎的。

但珍貴的東西是不可多得、不容錯過的。譬如愛情。譬如時光。[1]

作者簡介

劉濤:曾用名文刀、劉禮由,上世紀70年代生於貴州盤縣(現盤州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