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鸡眼藤
拉丁学名; Morinda parvifolia Bartl. et DC.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菊亚纲
目; 龙胆目
亚目; 茜草亚科
科; 茜草科
亚科; 茜草亚科
族; 巴戟天族
属; 巴戟天属
分布区域; 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攀援、缠绕或平卧藤本;嫩枝密被短粗毛,老枝棕色或稍紫蓝色,具细棱。叶形多变,生旱阳裸地者叶为倒卵形,具大、小二型叶,生疏阴旱裸地者叶为线状倒披针形或近披针形,攀援于灌木者叶为倒卵状倒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长2-5 (-7)厘米,宽0.3-3厘米,顶端急尖、渐尖或具小短尖,基部楔形,边全缘或具疏缘毛,上面初时被稍密粗毛,后变被疏粒状短粗毛(糙毛)或无毛,中脉通常被粒状短毛,下面初时被柔毛,后变无毛,中脉通常被短硬毛;侧脉在上面不明显,下面明显,每边3-4(-6)条,脉腋有毛;叶柄长3-8毫米,被短粗毛;托叶筒状,干膜质,长2-4毫米,顶端截平,每侧常具刚毛状伸出物1-2,花序(2-)3-9伞状排列于枝顶;花序梗长0.6-2.5厘米,被短细毛,基部常具钻形或线形总苞片1枚;头状花序近球形或稍呈圆锥状,罕呈柱状,直径5-8毫米,具花3-15(-17)朵;花4-5基数,无花梗;花萼下部各花彼此合生,上部环状,顶截平,常具1-3针状或波状齿,有时无齿,背面常具毛状或钻状苞片1枚;花冠白色,长6-7毫米,管部长约2毫米,直径2-3毫米,略呈4-5棱形,棱处具裂缝,顶部稍收狭,内面无毛,檐部4-5裂,裂片长圆形,顶部向外隆出和向内钩状弯折,内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裂片侧基部,花药长圆形,长1.5-2毫米,外露,花丝长1.8-3毫米;花柱外伸,柱头长圆形,二裂,外反,或无花柱,柱头圆锥状,二裂或不裂,直接着生于子房顶或其凹洞内,子房下部与花萼合生,2-4室,每室胚珠1颗;胚珠扁长圆形,着生子房隔侧基部。聚花核果近球形,直径6-10(-15)毫米,熟时橙红至桔红色;核果具分核2-4;分核三棱形,外侧弯拱,具种子1颗。种子与分核同形,角质,无毛。花期4-6月,果期7-8月。
产地生境
药用价值
据载全株药用,有清热利湿、化痰止咳等药效。[1]
参考文献
- ↑ 巴戟天 Bajitian, 百拇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