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鳴禽為雀形目鳥類,種類繁多,包括83科。鳴禽善於鳴叫,由鳴管控制發音。鳴管結構複雜而發達,大多數種類具有複雜的的鳴肌附於鳴管的兩側。鳴禽是鳥類中最進化的類群。分布廣,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生態環境,因此外部形態變化複雜,相互間的差異十分明顯。大多數屬小型鳥類;嘴小而強;腳較短而強。鳴禽多數種類營樹棲生活,少數種類為地棲。

目錄

詞語釋義

鳴禽一詞最早在王安石的作品裡出現過,指的是叫聲好聽的鳥類。善於鳴叫的鳥類。能發出婉轉動聽的鳴聲,故稱鳴禽。而在權威的詞語解釋:(1)先天就有或後來學得有鳴歌能力的鳥;(2) 鳥的一類,叫聲悅耳,如伯勞、畫眉、黃鸝等。屬於這一類群的鳥,約占世界鳥類的3/5,身體多為小型,體態輕捷,活動靈巧。嘴粗短或細長,腳短而細,3趾向前,另有1趾向後,善於營巢。分布於我國各省市,多為益鳥。如畫眉、八哥、百靈、雲雀、黃鸝、相思鳥、金絲雀、柳鶯、大山雀、家燕等。 [1]

簡介

鳴禽亞目(Oscines)雀形目鳥類(passerinebird),約4000種。發音器官位於氣管和支氣管的連接處,高度發達。空氣的流動引起發音膜振動,肌肉改變緊張程度,因此發出不同的鳴叫聲。鳥的鳴叫聲傳達着識別身份的信息,並把個體的行蹤告知其他鳥類,也是發出警告和性慾的信號,對於鳥類的覓食和群體的遷徙非常重要。鳴禽亞目(Oscines)雀形目鳥類(passerinebird),約4000種。發音器官位於氣管和支氣管的連接處,高度發達。空氣的流動引起發音膜振動,肌肉改變緊張程度,因此發出不同的鳴叫聲。鳥的鳴叫聲傳達着識別身份的信息,並把個體的行蹤告知其他鳥類,也是發出警告和性慾的信號,對於鳥類的覓食和群體的遷徙非常重要。 善於鳴叫的鳥類。能發出婉轉動聽的鳴聲,故稱鳴禽。屬於這一類群的鳥,約占世界鳥類的3/5,身體多為小型,體態輕捷,活動靈巧。嘴粗短或細長,腳短而細,3趾向前,另有1趾向後,善於營巢。分布於我國各省市,多為益鳥。如畫眉、八哥、百靈、黃鸝、相思鳥、金絲雀、柳鶯、大山雀、家燕等。

分類

鴉小目 琴鳥總科Menuroidea 吸蜜鳥總科Meliphagoidea 鴉總科Corvoidea 雀小目 鶲總科Musicicapoidea 鶯總科Sylvioidea 雀總科Passeroidea(舊大陸,燕雀科除外) 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雀亞目(Passeres,又稱鳴禽亞目〔Oscines〕)的鳥類。包括55個科,約4,000種(幾占世界鳥類種類的一半)。大多數籠鳥屬於本類群。鳴禽的共同特徵為發聲器官非常發達,但並非所有鳴禽都能用此發出悅耳的鳴聲。本亞目的分類爭論甚多。百靈科(Alaudidae)和燕科(Hirundinidae)是最獨特的科。

形態特徵

鳴禽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鳴禽的食性各異。鳴禽的鳴聲因性別和季節的不同而有差異。繁殖季節的鳴聲最為婉轉和響亮。如畫眉、烏鴉、黃鸝、灰喜鵲、煤山雀、黑卷尾、毛腳燕的鳴聲各具特色。鳴禽是天然歌手,是大自然的精英。它那秀美典雅的身姿、絢麗多彩的羽飾和宛轉動人的歌喉,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詩情畫意。鳴禽的體型大小不等,小的如戴菊和太陽鳥,大者如烏鴉。主要為陸棲鳥類,生活於多種多樣的環境中,從開闊的草原至森林。雖然鳴禽包括一些鳴聲最悅耳的鳥類,如鶇,但有些種類,如烏鴉的鳴聲則刺耳;有些種類很少或從不鳴囀。而雀科中的鳴禽類小鳥分布很廣,遍及世界各地。它們毛色華麗,多數以種子為食,其中不乏善鳴的歌手。

發聲器官

鳴禽與其他棲鳥不同之處為具某些解剖特徵,尤其是較複雜的發聲器官——鳴管。鳴管位於氣管分為兩側支氣管的地方。此處的內外側管壁均變薄,稱為鳴膜,吸氣和呼氣時氣流均能震動鳴膜而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鳴管外側生有鳴肌,鳴肌受神經支配,可控制鳴膜的緊張度。真鳴禽的鳴管最為複雜。(但鳴囀能力並非僅由複雜的鳴管所決定,因為有些鳴禽幾乎從不鳴囀)。有些鳴禽的氣管長且複雜地盤曲。有時延長的部分位於胸骨之內。某些稱為輝風鳥的天堂鳥,氣管長並盤曲於胸部皮膚與肌肉之間。可能這樣的氣管用以使聲音產生共鳴。 除了鳴囀本身外鳴禽還能發出多種鳴聲,可提供社會交往的功能。大都認為鳥類的鳴囀用於求偶及繁育,主要是雄鳥用鳴聲通知雌鳥自己已準備好交配,吸引雌鳥,可能也藉鳴聲激起雌鳥交配的欲望,或藉以保持配對關係,並通知與之競爭的其他雄鳥,它已建立自己的占區,不許他人侵入。雄鳥的鳴聲也是威脅表態的一部分,用以代替驅逐入侵者的真正的爭鬥。但有時鳥類也會自發地發出上述那樣的鳴聲,卻看不出上述目的的存在。偶然雌鳥也會鳴叫,尤其是熱帶的種類,配對的雌雄鳥會一同鳴叫,這可能是用作加強配偶間聯繫的手段。通常鳴囀從一系列鳥類經常停息的棲木上發出。有些鳥類,尤其是生活於草原的種類,在飛行中鳴囀。 [2]

鳴囀機理

鳥類的鳴囀無需迎合人類的喜好。貓頭鷹的叫聲、北美三聲夜鷹的單調反覆的鳴叫、馬來亞杜鵑的瘋狂反覆的鳴聲(該物種因此得名腦熱鳥)、非洲補鍋鳥敲擊金屬似的鳴聲(該鳥因此得名),這些都可以稱為鳴囀。 什麼鳥的鳴囀最好聽,這完全取決於主觀的感受。歐洲的夜鶯(Luscinia megarhynchos)是一種小型的鶇,可能是歐洲文學中名列前茅的著名鳴禽。歐洲百靈(Alaudia arvensis)也是詩人喜愛的鳴禽。北美洲的小嘲鶇(Minus polyglottos)的鳴聲豐富多彩,悅耳,持續時間長。澳大利亞的琴鳥不是真正的鳴禽,但其鳴聲變化多端而嘹亮,甚為激動人心。雖然鳴聲最悅耳的鳥類可為真正的鳴禽,另一些其他類群的鳥類也可有悅耳的如歌的鳴聲,如叫角鴞的發顫的鳴聲和山齒鶉輕快的口哨聲一般的鳴囀。 鳴禽能夠運用高度模式化的、重複的聲音信號進行交流和聯繫,因此其鳴囀類似於人類的語言系統。鳴囀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複雜行為,鳥類個體鳴囀行為的發展特性與人類個體對語言的學習過程很相似。這些特點提示對鳥類鳴囀行為的研究有助於揭示人類語言學習的中樞調控機制。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鳴禽已經成為研究腦—行為關係和學習—記憶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的理想模型,其相關的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對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理解。 在哺乳動物中,中樞神經系統對行為的調控主要是通過大腦皮層的功能區來完成的。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功能區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並且不同的功能區對於同一行為具有複雜的交互式的調控作用,這就給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形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帶來了不便。與之相比,鳴禽的鳴囀行為由中樞神經系統中一系列位於不同水平的神經核團控制,這些核團界限清晰,彼此之間的聯繫簡單,不存在極其複雜的神經調控網絡,這為深入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對複雜行為的調控功能提供了便利條件。 鳴禽的鳴囀行為具有明顯的性雙態性(即性別差異)和季節可塑性(即季節性變化)。鳴囀行為的性雙態性主要表現為在成年個體中,雌性很少鳴囀或完全不鳴囀,而鳴囀是雄性個體的標誌性行為。雌雄鳴禽腦中調控發聲的神經通路結構具有性雙態性特徵,這是鳴囀行為性雙態性的物質基礎。鳴禽發聲控制通路性雙態性的出現是一個逐步發育的過程,發育早期的幼鳥在組織學水平上並不顯示出明顯的性雙態性;隨着個體發育的進行,雌雄間神經結構的差異逐步表現出來,與此同時,鳴囀行為產生了相應的分化。鳴囀行為的季節可塑性主要表現為某些發聲控制核團體積的季節性變化。這些核團在繁殖季節到來前急劇增大,而在非繁殖季節則明顯縮小。與之同步的是鳴禽的鳴唱聲譜和學習能力也出現季節性的變化。鳴禽鳴囀行為和相關神經結構的顯著性雙態性和季節可塑性,已使其成為研究成年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形態和功能可塑性的代表模型,促進了人們對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的了解。

種群分布

鳴禽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鳴禽的外型和大小差異較大。小的如柳鶯繡眼鳥山雀和啄木鳥;大如烏鴉、喜鵲。幾乎分布全中國。

生存危機

國際前驅導報荷蘭萊登大學的兩位博士漢斯·斯拉貝庫姆和瑪格麗特·皮特日前在《天然》雜誌上報告說,都會中的鳥兒起頭提高嗓門,這樣才能在都會喧華的配景下讓人聽到它們的委婉歌聲。但是,都會糊口生涯的爭吵鼓譟或者起頭傷害到蒼頭燕雀、林岩鷚和其他一些音域無法超過跨過都會喧華配景聲音的鳴禽。都會中的百般崎嶇噪音聲源——如汽車、飛機和百般呆板——曾經給野生鳥類變成新 的揀選壓力,因為它們依賴聲音來吸引異性和判斷領地。 科學家們初次在大山雀身上屬目到了這種地步。人們發現,在主路和忙碌的路口相近,大山雀鳴叫的調門很高,只有這樣,這些糊口生涯在喧華都會中的鳴禽才能讓其他的鳥兒聽到自己的求偶鳴叫。可是,那些糊口生涯在鬥勁和平的居民區內的鳥兒通常都是低吟淺唱。 斯拉貝庫姆和皮特說,在都會低頻噪聲的配景下,糊口生涯在都會中的鳥兒好似正在有針對性地調治自己的聲音,確保在吸引異性時博得最大告成。這一展現的根據是他們在萊登及其周圍地區對鳥兒所做的灌音,他們還把研究工作擴張到了歐洲其他大都會,包含倫敦。 任何鳴禽,如果它們的音域不克不及趕過都會噪音的頻率局限,而且不克不及調治它們的歌喉,以便讓其他的鳥兒聽到自己的聲音,它們就很難在樓宇鱗集的場合繁衍生息。 斯拉貝庫姆說:「百靈和黃鸝起頭或者曾經從荷蘭的一些都會中鳴金收兵,除了其他一些要素——比如棲息地虧損、食品貧乏、沒有場合築巢——都會的噪音掩飾保護了它們求偶的啼聲,或者也起了肯定的影響。」

捕蟲能手

鳴禽的食性各異。巢的結構相當精巧。如雲雀、百靈等多以細草或動物的毛髮編織成皿狀巢,巢的邊緣與地表平齊, 而柳鶯、麻雀等常用樹葉、草莖、草根、苔蘚等編織成球狀巢。鳴禽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在繁殖季節里它們能捕捉大量危害農業生產的害蟲。

神奇聲帶

根據一份最新的報告,某些鳴禽可以讓聲帶的肌肉高速運動,具體來說——也就是人類眨眼速度的100 倍……的樣子。 研究發現有兩種鳴禽通過高速震動聲道肌肉來吟唱它們的小夜曲,與此類似的還有響尾蛇、幾種魚類以及斑鳩(鴿子的一種)。 "我們發現歐洲八哥(遍布歐亞以及北美)和斑胸草雀(產自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也通過高速震動(聲帶)肌肉發出鳴音",Coen Elemans解釋道,作為博士後他帶領在猶他州立大學的生物系的做相關人員從事研究。elemans 及Franz Goller是猶他州大學的生物學家。Andrew Mead,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在讀博士。Lawrence Rome,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物學家。以上諸位,專注於研究聲帶肌肉的活動,尤其是對鳴禽的鳴叫中起作用的肌肉的測量試驗。他們發現,這兩種鳥類可以在3-4毫秒內完成壓縮和釋放肌肉,或者說千分之三到四秒。相較而言,人類眨眼的頻率是300-400毫秒(0.3/S-0.4/S)。於是鳥類通過調整聲帶肌肉的位置和強度以達到控制音量和音頻的目的,歌聲也由此而來。 "通過這些非凡的肌肉,鳥類能夠更精確而迅速的改變鳴音的音量和音頻,這遠超之前所作的物理推測," Elemans說。 研究僅涉及兩種鳴禽"很可能所有鳴禽的肌肉都是類似的"他認為。關於這一類肌肉的研究還是全新的領域,而這種被認為非常神奇的超級肌肉很可能是某些物種所普遍具有的,他補充道。

相關詩詞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晉朝謝混《游西池

種類

金翅 金翅,或稱為金鶯,在歐洲到處可見。人也把它帶到世界其它地方,包括北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它的故鄉歐洲,常棲息於農田邊空地上的薊類植物中,或果園和公園邊的圍籬上,利用小樹根和草、葉、蘚苔等物築巢。巢成杯狀,內覆以薊葉、羽毛、羊毛,通常地點極為隱秘。 金翅的幼鳥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離巢後即改食種子,金鶯是益鳥,因為它的食物是為害農作物的薊子、稗子和其它莠草的種子。晚秋時節,金鶯與同類的鳥成群出現,蔚為奇觀。

紅頂雀 紅頂雀在北半球分布極廣。它棲息在溫帶的樹林中,而在北方森林裡繁殖。住在北極地帶的稱為北極紅頂雀。在松葉林的推廣種植地紅頂雀的數量大為增加。冬季時,在農田中常可發現它們的蹤跡,平時則常混居山雀及金翅雀群中。這些鳥群吱吱喳喳的到處移動,雜着各類鳥的鳴聲,非常吵鬧。它們喜歡住在有樹木的地方,像樺木林、果樹園和松柏類植物的幼樹林,尤其喜歡長有赤楊的地方。

高達鶯 高達鶯是根據英國著名博物學家兼畫家高達而命名的。十九世紀初,英國人發現大洋洲時,他曾著文廣為介紹大洋洲的野生動物。這是鶯科鳥類中最漂亮的一種,可分為紅頂、黑頂、和比較罕見的黃頂三種。這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北方熱帶乾燥地區空曠場所的鳥類。

扇尾雀 扇尾雀約有四十種,分布於東南亞、西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亞部份地區。它們和鶲類同屬,從它們喜歡翹尾的習慣很容易加以識別。紅棕扇尾雀喜歡在巢中翹起扇狀的尾巴。這一種類棲於大洋洲的所羅門、新幾內亞和其它若干島嶼上,棲居處包括灌木、叢林和長有紅樹的淺沼。

葦鶯 葦鶯的種屬甚至連最有經驗的賞鳥人也難用肉眼識別。區別不同種屬的葦鶯及鶯科鳥類的最佳方法是它們的鳴聲。這或許也是它們彼此識別同族的主要方法。葦鶯棲居在歐亞大陸的沼地蘆葦中。在中國台灣的淡水河和高雄,也常發現它們的蹤跡。

籠養

鳴禽是天然歌手,是大自然的精英。它那秀美典雅的身姿、絢麗多彩的羽飾和宛轉動人的歌喉,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詩情畫意。老年人慾求精神有所調劑,尋求一些消遣和樂趣,在家裡飼養鳴禽,確是一項很好的活動。 家庭飼養一籠鳴禽,所費有限,既能美化居室,又可增加樂趣,可謂一舉兩得。「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語又在耳東西。」清晨,聽籠中小鳥高聲歌唱;傍晚,若還能聞到巢中宿鳥切切啁啾,雖身居鬧市,不出斗室,也可享受到「鳥鳴山更幽」的情趣。 適合籠養的鳴禽很多,其大小、羽色和生活習性各不相同。小巧美麗的芙蓉、蛟鳳;鳴聲宛轉的畫眉、繡眼、百靈;聲形並茂的相思等,都是籠養的珍品。

畫眉 除腹部呈灰白外,周身均為棕黃,背部和前胸都有黑色花紋,眼睛間有一道白毛,看去恰似用白色油彩在棕黃底色上畫了一道長眉,「畫眉」之名即由此而來。此鳥體型修長,約六七寸光景,屬於較大的籠鳥。大叫者聲響高亢,開闊而奔放,給人以精神豪爽之感;小叫者多在晨晚之間鳴唱,歌聲不絕,且鳴不避人,惟歌聲變化不多。

紅嘴 也叫相思鳥,有一個紅艷如流的喙。眼睛周圍為乳白色,頭頂及背部呈灰綠色,下顎及頸前方為中黃色,接着是前胸的棗紅色,再接着是腹部的灰白色,兩翅有紅色斑點,尾的中部有白色半月形花紋。小叫如「麻雀算帳」——麻雀的小叫聲;大叫則聲如銅鈴金鐘,清脆動聽,只是歌聲還較為單調。

繡眼 頭頂及背部呈草綠色,下顎及胸前為中黃色,腹部灰白,象用白色錦絲繡了一個小小的圓圈,將眼睛都圍住了。它的體形更小,舉止輕巧,形態文雅,大叫聲清晰悠揚,賦人以心曠神怡之愉;小叫時吐音輕柔宛轉,又給人以細語纏綿之感。 上述三種鳴禽,都應單只籠養,只養雄不養雌。一般來說,畫眉背部及前胸的黑色花紋,清晰者為雄,模糊者為雌;紅嘴、繡眼的頭頂至背部的顏色,偏黃色為雄,偏灰綠者為雌;紅嘴的尾底部橫黑線,粗寬清晰者為雄,細狹模糊者為雌。不過,這三種鳴禽由於雄雌的鳴聲明顯有別,所以最好以叫聲來辨別。 畫眉的飼料以生米(大米、小米)為主,紅嘴、繡眼以生玉米粉為主,但都須在米或粉中拌熟蛋黃和新鮮生板油,經手指捏搓,使能均勻地附在米或粉上。其搭配量,以畫眉7天,紅嘴、繡眼10天的食量,加熟蛋黃1隻及與蛋黃等量的生板油。籠中鳥兒活動量較小,米和粉如能炒過,就更易消化。新鳥人籠,須置3個小食罐,分別盛水、盛食,盛砂(鳥無牙齒,砂人胃磨擦能助消化)。食罐中要多放些活蟲鮮肉,使它慢慢由原先的食活物而改為食穀物。如見糞便中有粘液,是腹瀉的表現,可用土黴素研粉拌於食中餵之,其用量為畫眉每日1片,紅嘴、繡眼按個體比例減少。如再見行動不振、羽毛鬆弛、兩翅下垂等狀,可即以3份冷水1份葡萄糖配成溶液急救。 3種都是愛潔之鳥,應每天或隔數天讓它洗澡1次。只要在白天時將鳥籠置於淺水中,或另盛水盆,它即會自去洗浴。若見它跳動不浴時,便是它沐浴已畢。不過,天寒時一定要置於陽光下進行,以免凍死。

百靈 背部羽毛大都呈土棕色,兩翼和尾部呈黑褐色,腹部呈沙白色,兩翼外側的羽毛往往呈白色。百靈鳥的鳴聲嘹亮寬廣,音韻宛轉多變。它能模仿十幾種鳥的鳴聲,甚至模仿貓狗叫。它腳趾後爪特長,但不善握枝,喜居沙地,故在飼養時需在鳥籠里舖以細砂,以適應它的習慣。鳥籠大小要適當,小鳥用小籠,長大後改用稍大的籠。其飼料以豌豆粉搓拌熟雞蛋黃略加水攪和,如能摻人一些綠豆粉就更好;也可用玉米粉搓拌熟雞蛋黃替代,還可餵些蟲類等。

芙蓉 我國的主要繁殖地在山東省和江蘇省,它的羽毛呈鮮明的黃色或呈白色,間有黑色、或黃白色相間。頭頂有一撮毛的叫蓬頭芙蓉;兩翅黑色、尾羽兩邊鑲有一根黑毛的叫做對花鑲邊芙蓉。嗚叫時不張嘴,聲在喉中鼓動,由微聲轉為高揚,高揚轉為悠揚,如此連續三四次或四五次不等,連續的次數越多越好。飼養芙蓉鳥的食料,一般為粟子、菜子、白蘇子、黃豆粉或標準麵粉以及菜葉等。但在每年春、秋季換毛時,應讓它吃得好些。對於幼鳥,則需要用煮熟的雞蛋黃餵之。

飛行速度

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為鳥類安裝微型的背負式全球定位儀,以對它們的遷徙行程進行追蹤,研究結果表明科學家們低估了鳥類卓越的飛行能力。 此項研究的作者,美國紐約大學(York University)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學教授Bridget Stutchbury表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夠跟蹤鳥類遷徙的整個行程,我們很高興能實現這個第一次。」鳴禽是空中最常見的飛行鳥類,但由於體型太小,常規的人造衛星無法跟蹤。 2007年,Stutchbury和她的團隊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鳴禽繁殖地為14隻畫眉鳥和20隻美洲紫燕安裝了這種微型定位儀,追蹤秋季鳥兒向南美遷徙以及來年回到北美的整個行程。在2008年夏天,他們從5隻畫眉鳥和2隻美洲紫燕身上取回定位儀,獲得了鳥兒遷徙路線和越冬地點的相關信息。 定位儀的數據表明,這些鳴禽每天最多可以飛行超過500公里(311英里)。而以往的研究估計其每天大約只能飛行150公里(93英里)。 該研究發現,鳴禽在春季的總體遷移速度比秋季快2到6倍。例如,一隻美洲紫燕在秋季用了43天才飛達巴西,但在春天返回繁殖地時只用了13天。Stutchbury表示,上述兩種鳴禽都出現了這種現象。 她說:「我們都被鳥類如此短的春季返回時間驚呆了。它們在4月12日從巴西動身,而在月底就能回到賓夕凡尼亞洲實在是令人驚嘆。之前我們總以為它們在3月份就開始動身了。」 研究人員還發現,鳴禽在秋季向南的遷徙行程中,中途都會作長期的停留。例如,屬於燕子家族成員的美洲紫燕會在尤卡坦半島待上3到4周稍事休息,然後才繼續飛往巴西。在10月下旬飛越墨西哥灣之前,有4隻畫眉鳥在美國東南部停留了1到2周,另外有2隻則在尤卡坦半島停留了2到4周才繼續它們的行程。 全球定位儀能夠探測光線,因此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記錄日出與日落的時間來估計鳴禽所處的緯度和經度位置。這種比一角硬幣還小的設備通過纏繞在鳥腿上的細線固定在鳥背上,定位儀的重量壓在鳥的脊柱末端,以免干擾其飛行平衡。 Stutchbury對英國南極考察團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小型全球定位儀給了高度評價。她說:「當然他們沒有考慮過將定位儀裝在鳴禽身上,但是當我看到這項技術,我就知道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 這項研究還發現,來自單個繁殖種群的畫眉鳥在熱帶越冬區中不會分散棲息。所有的5隻畫眉鳥都待在洪都拉斯東部或尼加拉瓜國的一條狹窄地帶越冬。 Stutchbury指出:「自1966年以來,畫眉鳥的數量已經下降了百分之三十,顯然該地區對於畫眉鳥保護來說是相當重要。過去三四十年中,世界各地的鳴禽數量持續減少,所以現在對於它們也有較多關注。」 她進一步強調說,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僅是保護瀕危鳥類,而且還要引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 Stutchbury 表示:「對候鳥向越冬地的遷徙進行追蹤,對於預測熱帶棲息地的減少以及氣候變化對它們的影響也是十分必要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束手束腳,因為我們不知道鳥類飛去哪裡了。它們只是在秋天消失,然後在春天回來。能有一個窗口去了解它們的旅程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