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科
鴉科(學名:Corvidae)有23屬133種。中國有13屬29種,是雀形目中體型最大的鳥類,包括烏鴉、藍鴉、寒鴉、喜鵲、紅嘴鴉,它們被稱為烏鴉家族,或者更具準確性地稱為鴉科。其中鴉屬,包括寒鴉、烏鴉、大嘴烏鴉和渡鴉,占整個鴉科的三分之一。體壯,喙短粗,體長23-71厘米,羽衣可為單色的,或有對比明顯的花紋,通常有光澤。它們體型大小適中,有足夠強壯的腳爪和鳥喙,發亮的羽毛,每年換一次換羽(大多數雀形目的鳥類換羽兩次)。 鴉科鳥大多群居,群組織程度發達,互助是重要特性。有些種類智力極高。雌雄的結合牢固,或終生配對。雄鳥幫助營巢,有時多數巢成一大群。在雌鳥孵卵時,雄鳥飼餵雌鳥。雜食性。該科的鳥類有些具有非凡的智力,並且是迄今為止研究的最聰明的鳥類之一。其家族成員歐洲喜鵲已經通過鏡像測試,可以認識自己,渡鴉則有製作工具的能力,這種技能直只有高等哺乳動物才擁有。它們的總腦質量與巨猿和鯨類相當,僅略低於人類。 除了南美洲的南端和極地冰蓋外,全世界都有鴉科動物。其中大多數物種生存在熱帶南美洲和中美洲,南亞和歐亞大陸,非洲和澳大利亞各有不到10種。鴉屬在相對較新的地質史前重新進入澳大利亞,其中5個物種和1個亞種。有幾種鴉類已經到達海洋島嶼,其中一些物種正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1]
目錄
繁殖方式
世界各地的鴉科鳥類均有聚群共棲的習慣,有些共棲的群可以含兩千隻鳥。鴉科鳥類的伴侶之間的聯繫非常強,有些鳥類的伴侶甚至是終身的。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會出現與其它鳥交配的情況。繁殖時的巢窩亦千差萬別,有的在樹上做巢,有的在黃土形成的峭壁或岩壁洞穴中做窩,有的在鼠兔的洞穴或灌叢中做巢,均是適應當地生態條件而形成的做巢習性。大多數鴉科的鳥雄雌一起在樹上建築大的巢。孵卵期內雄鳥經常餵雌鳥。巢由許多由草和樹皮交織在一起的樹枝組成。鴉科鳥類每次可以產3至10枚卵,一般數目在4至7枚之間。卵一般呈綠色,帶有棕色的斑點。孵出後有鳥一般在巢內待6至10周(各種鳥各不相同)。雄鳥和雌鳥共同養護幼鳥。穴鴉可以在建築物內或者兔穴中孵卵。 鴉科鳥類尋找配偶的過程相當複雜,一般一隻年輕的雄鳥要經過一系列測驗,包括飛行技巧,後才會被一隻雌鳥選中。不像其它許多鳥類那樣,鴉科鳥類(尤其烏鴉)隨人類的發展而擴展。烏鴉和渡鴉通過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適應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與人類適應得最強的是美洲烏鴉。通過墾荒和建立含有許多漿果和昆蟲的灌木叢人類為烏鴉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烏鴉和藍雀往往選擇墾荒後重新自然化的土地上的年輕的、繁茂的樹築巢。渡鴉一般選擇比較密集的森林中的大樹。
形態特徵
鴉科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一科,長23-71厘米,是體型最大的鳴禽。廣布於世界各地,有23屬133種,中國有13屬29種。體壯,喙短粗,尾較短,羽色暗淡,羽衣可為單色的,或有對比明顯的花紋。通常有光澤,雌、雄性相像。鴉科包括鴉和鵲,其中包括烏鴉、山鴉、寒鴉、星鴉、渡鴉、禿鼻烏鴉、松鴉、喜鵲等,遍布全世界,大多數不是候鳥。它們中既包括最難看的鳥類,也包括最美麗的鳥類。 從羽色方面看,一般的鴉科鳥類是全身黑色或黑和白色,但亦有的色彩艷麗,如綠鵲是美麗的草綠色,嘴、跗蹠為紅色,前者多分布於北方,而後者多分布於南方。 鴉科鳥類有圓形的鼻孔,鼻孔被羽毛覆蓋,它們的尾羽和翼羽發達,雄性與雌性之間外部類似。溫帶的鴉科鳥類大多數是黑色的,有些有白色的部分,一些有發藍色或者紫色反光的羽毛。大多數熱帶鴉科鳥類羽毛色彩鮮艷,屬色澤較艷麗的種類,通常有長尾或長冠,在南美洲和東南亞數量最多,鴉科鳥類有非常強的、堅固的喙,翼距一般在23-71厘米之間。鴉屬鳥類是雀形目中最大的鳥類,大小在50-70厘米之間。不同的種可以按大小、形狀和地區分類。 該科鳥類嘴堅實、強大;上下喙緣光滑,或上喙尖端有一缺刻。鼻孔為羽毛或鼻須所掩蓋,在鼻孔處的喙脊到上喙緣的厚度大於下喙的底部到下喙緣的厚度;跗蹠後側為兩片縱長鱗片所包被,前側為盾狀鱗;初級飛羽10枚,第1枚初級飛羽較長,超過第2枚初級飛羽的一半;尾羽12枚。雌雄相似,幼鳥似成鳥,但體色較淡。[2]
棲息環境
鴉科物種是一些適應力極強的鳥類,棲於平原、低山林緣、山區、曠野、森林、草原,其中烏鴉從野外進入城市、樹木多的郊區和山莊。
生活習性
鴉科鳥類非常凶。比如藍雀會對任何威脅它們的巢的動物進行攻擊。烏鴉甚至於會攻擊狗、貓、渡鴉和猛禽。一般來說這樣的攻擊被用來分散其它動物的注意力以偷盜食物。 有些鴉科鳥類組成有組織的團體,比如穴烏有很強的社會級別,在孵卵時期組成群體。許多鴉科鳥類群體內部互相提供幫助。年輕的鴉科鳥參加複雜的社會和群體遊戲。有時它們還會成群進行技巧性的攀枝或者飛行表演。 食性雜,鴉科是鳥類中智力水平最高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有些種是聲名狼藉的搶巢的鳥,而另一些損害穀物;然而鴉類也吃大量害蟲,並且是有用的食腐動物。它們的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幼鳥、小的哺乳動物、漿果、水果、種子和屍體。但是許多鴉科鳥類,尤其是烏鴉,適應了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生活,開始依靠人類社會的產物為食。在居住區附近的烏鴉的食物大多數包括人類的產品,比如麵包、麵條、烤土豆、犬食、三明治和其它飼料。由於人類食品生產過剩,導致了部分鴉科鳥類數目的增加。少數寒冷地區的種類為過冬貯存橡果和松果;它們所漏掉的貯藏對重新成林十分重要。 冬季鴉科鳥類往往成群覓食。烏鴉群尤其以其對穀物的破壞而著稱。但是烏鴉也吃許多對農業有害的東西,比如害蟲和雜草。鴉科鳥類的喙無法撕肉和撕破動物的皮,這是為什麼鴉科鳥類喜歡吃屍體的原因。 鴉科鳥類的遷徙習慣與其食物來源有關,比如在能夠獲得足夠的人類生產的食物的地區的鴉科鳥類一般定居。鴉科鳥類可以在多種不同的氣候中生活,在溫帶它們身上的黑色羽毛為它們提供吸收陽光中的熱量的能力。在缺乏食物的時候鴉科鳥類也會突然遷徙。過候鳥生活的鴉科鳥類在秋季(一般八月左右)組成大群,然後南遷。 食性在該科鳥類中亦是各不相同,有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植物種子及漿果;有的為雜食性,動、植物性食物參半;有的以動物性的昆蟲為主。 鳴聲也是多種多樣,由常見的小嘴烏鴉的「kra kra kra」聲音,擬地鴉的「chip.(稍停頓)cheep-cheep-cheep-cheep」,甚至鳴聲多變的紅嘴藍鵲的「kwit,krrrreh」。
分布範圍
該科鳥類是世界性分布的鳥類。棲息環境複雜多樣,從荒漠戈壁到寒帶的針葉林、熱帶的季雨林。海拔高度從平原到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山上均有分布。其體形大小在種別間亦相差甚巨,大的如渡鴉,是雀形目中體形最大者,而小者僅像百靈鳥那樣大。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地。 最早的已知的鴉科化石來自17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鴉屬的種類占整個科的物種的三分之一以上。鴉科起源於澳大利亞並從哪裡普及到世界各地。 除極地和南美洲最南端外世界各地均有鴉科動物。鴉科動物已重新進入澳大利亞,導致了五個新的物種和一個新的亞種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