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庥島
鴻庥島 |
中文名稱: 鴻庥島 別名: 南伊島,南乙,南密 所屬地區: 海南省三沙市 地理位置: 中國南沙群島鄭和群礁 現狀: 越南非法侵占中 |
鴻庥島位於南沙群島鄭和群礁南部邊緣,北距太平島22公里,西偏北16公里為南薰礁。
為橢圓形小島,東西向長軸560米,短軸180米,面積約0.08平方公里。海拔約6米,處於一長條形礁盤偏東位置。礁盤面積2.56平方公里。
島上林木茂盛,有椰樹,有海鳥群棲,還有淡水井,但水質欠佳,不宜飲用。
1973年被南越侵占。 1975年北越統一越南,繼承之,後來開展建設。[1]
目錄
島嶼簡介
鴻庥島位於南沙群島鄭和群礁南部邊緣,位於北緯10度11分,東經114度22分,是中國南沙群島的組成部分。
該島為扁豆狀,東西長740米,南北寬140米,平潮出水面積0.0912平方千米,約合137畝;高潮出水面積0.0759平方千米。所處干出礁盤長3.4km,寬0.8km,面積2.56平方千米。
鴻庥島上林木茂密。海南漁民曾在島上種植的百餘株椰子樹,迄今已蔚然成林。
島名演變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為南伊島。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為鴻庥島,是為了紀念1946年中國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島的中業艦副艦長楊鴻庥。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布名稱仍為鴻庥島。
中國漁民也有稱之為"南乙"或"南密"的。另外,有些外文圖書稱為Namyit Island。據考證,Namyit是外國人紀錄中國漁民名稱"南乙"(海南音Namyit)而來。
島嶼歷史
法國侵占
1931年4月,法國派艦船侵入南沙群島之南威島、安波沙洲、太平島、南鑰島、中業島、鴻庥島和楊信沙洲等海區非法進行測量,並於同年8月將它們宣布為法國領土。
日本侵占
1939年3月30日,日本軍隊以武力驅逐南沙島礁上的法國人,占領南沙群島,並於4月9日由日本駐台灣總督府在一份政府公報中宣布,東沙、西沙和南沙群島已劃歸為日本帝國領土,屬台灣高雄縣管轄,並將南沙群島改名為"新南群島"。
收復失地
1943年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宣布,此次戰爭的宗旨之一是"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當時的南沙群島被日本劃歸台灣管轄,《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的中國領土當然包括南沙群島。
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確認了中國收復失地的立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侵占西沙、南沙群島的日本駐軍於8月26日宣布投降。盟軍最高統帥部發布命令,在越南北緯16°以北,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日軍向中國戰區司令投降。中國戰區司令同時命令已從南沙群島自動撤退到海南榆林港的日軍向駐紮在海南榆林港的中國駐軍投降。
1946年11~12月,中國政府派高級官員分乘"永興"、"中建"、"太平"、"中業"4艘軍艦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進行接收。
1947年12月中國內政部重新命名、核定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72個,繪製和公布了《南海諸島位置圖》,並標繪了一條西從中越交界的北崙河口起、南到北緯4°左右、東到台灣島東北部、由11條斷續線構成的傳統海疆線,線內不僅標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整體名稱,還在線內註明了曾母暗沙和其他絕大部分南海諸島的島礁。這是中國首次在官方地圖上標繪並公布的傳統海疆線。
這樣,一度被法國、日本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島又重新置於中國政府的主權管轄下。
南越侵占
1973年,該島被南越政府侵占,
中國失去大好機會
1974年秋,時任海軍副參謀長的劉華清在率隊考察了西沙以後,曾向海軍領導建言:抓住西沙海戰勝利的有利時機,進駐南沙島礁,以絕長久之患。曾擔任海軍副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李景上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進駐南沙島礁的話,性質與以後大不相同:中國驅逐的是南越,不僅師出有名,甚至可能得到北越的支持。
1975年,中國又錯失了一次進駐南沙的機會。當年,南越潰敗,從南沙撤出。時任南海艦隊某潛艇艇長的李樹文和其他幾位艇長聯合向上級建議,把這些島礁控制起來,一樣杳無音訊。
直到1987年,聯合國要求中國去永暑礁建立聯合國海洋觀察站,在劉華清等海軍官員的強烈要求下,中國大陸最終才同意去,經過赤瓜礁海戰中國穩定了永暑礁形勢。
北越繼承
1975年北越(今越南)趁南越潰敗之際,乘機襲擊和"接管"了該島。
2006年4月,越南VinaPhone移動通訊與越南海軍一起在該島建一座移動通訊衛星收發地面站,並在這些島嶼上開設手機通訊服務項目。按照計劃,該衛星地面接收站建在南伊島上,通訊範圍可以覆蓋周圍島嶼,與越南本土相連。同時,該公司還向駐守在南沙群島的越南官兵贈送了大批電腦。
如今,越南已在島上建有直升機停機坪等較完善的設施,駐軍規模估計在一個連100人以上。從規模設施上看鴻庥島有些象是鄭和群礁和九章群礁的被占島礁的指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