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威廉·亨利·麥克馬洪
出生 1862年11月28日
國籍 英國
職業 外交官、英國駐印度專員

目錄

個人簡介

亨利·麥克馬洪

出生於1862年11月28日,是陸軍中將的兒子,在1880年被任命為印度陸軍中尉,他早期的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印度西北部邊境。

在1894年6月,作為英國的專員,他劃定的阿富汗和俾路支省的邊界,並在1904年5他月是在波斯和阿富汗之間的邊界仲裁員。

1906年被封為爵士,晉升為中校, 1913年,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會談,簽訂了"西姆拉條約",炮製了"麥克馬洪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元帥的建議下,他被任命為英國保護下的埃及高級專員,成為聖約翰騎士。他不歡迎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因為他正努力煽動阿拉伯人反抗德國的盟友-奧斯曼土耳其人。

1915年和1916年之間,沒有英國政府密切協商,他自作主張的在致麥加的阿拉伯領導人謝里夫·侯賽因的一封信中承諾,如果他們起來反抗土耳其人,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省份內的阿拉伯人即可獨立。他還委派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阿拉伯的勞倫斯)去幫助組織起義。但他未能精確地規定他準備把哪些土耳其的領土轉交給阿拉伯人。他的含混不清的許諾幾乎立即引起阿拉伯人和對其不同的解釋,特別是有關是否包括巴勒斯坦。一戰後他從印度陸軍退休。

他是在1919年的中東問題國際委員會在巴黎和平會議的英國專員。1920年被授予漢至第一王國勳章。在1920年至1925年,他主持了在倫敦的管理委員會。

麥克馬洪線

1913年-1914年,由英國策劃、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國人亨利·麥克馬洪背着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威脅利誘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廈)的代表夏扎,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將英印單方面劃定的所謂"印藏分界線"插入到換文地圖中,私自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同時炮製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此線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依此線劃定後的英屬印度東北邊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處(即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將中國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管理權的地區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對而拒絕在條約上正式簽字,會議破裂,非法的"西姆拉條約"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後中國政府又多次發表聲明,不承認"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

1948年,趁中國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占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將中國拒絕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由原來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 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中國西藏的門隅-珞渝-下察隅地區。

在1962年10月-1962年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中國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占領該地區,重新在"麥線"附近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

1972年,印度將該"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印度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麥克馬洪線爭議

在東經92度至97度之間的約9萬多平方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可是一塊風水寶地,不要以為這裡屬喜馬拉雅山脈就儘是些冰雪滿野的荒漠。在夏季,由於迎着從印度洋上吹送來帶着大量水分和熱量的西南季風,這裡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稱,想不到吧?

基輔羅斯為蒙古旋風所滅,沙俄為了報仇雪恨,在侵占西伯利亞後就一直積極滲透外蒙古。1917年前外蒙古大公與沙俄互相勾結,企圖脫離中國。十月革命後列寧提出在中蘇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國,無奈當時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出兵外蒙不得不擱置。1939年日本關東軍發動諾門坎戰役,侵入外蒙,被朱可夫全殲。隨後外蒙在蘇聯紅軍策劃下建立所謂「蒙古人民共和國」。

唐努烏梁海地處外蒙古西北部,北靠薩彥嶺,南抵唐努山,是位於兩山之間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唐努烏梁海實際上應分為三部分:「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圖瓦共和國以西直屬俄羅斯的部分地區、蒙古「庫蘇古爾省」。但由於後兩部分事實上已沒有了「唐努烏梁海」的痕跡,因此,通常所指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實質上是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

1856年中俄簽訂《璦琿條約》時,明確規定:中國人在江東六十四屯擁有永久居住權,中國政府對江東六十四屯擁有永久管轄權!實際上,這是中國在丟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後爭得的一點「面子」,其實這也是狡猾的北極熊對清朝官員玩的一把文字遊戲:什麼居住權?管轄權?都不是主權,主權在我!中俄兩國規定以黑龍江為界,要爭只能爭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還是以航道的哪一側為界,而不可能爭到遠在黑龍江北側岸上的江東六十四屯!清朝官員被欺騙玩弄了不說,還自鳴得意的以為已經給了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同胞一個滿意的交代! 歷史背景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國、中國和中國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西姆拉開會,討論西藏的地位問題。會議期間(後個階段),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西起中國-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里,涉及門隅(現大體在錯那縣版圖)、珞隅(現大體在墨脫縣版圖)和察隅,將原屬於中國西藏地方的9萬平方公里國土劃入英屬印度。 中方反對 以前從來沒有說過這個線,1936年才首次公開提及此線。[1]

1、噶夏地方政權反對

英印政府對劃界一事秘而不宣, 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中央政府並不知道,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線不予承認。[2]

2、歷屆民國政府反對

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反對。

因為沒有達成一致,所以英國自己也並沒有將麥克馬洪線作為邊界線。直到1936年,麥克馬洪線第一次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標註為"未標定國界"。但即使"未定",這個行為遭到了中國政府(已經變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

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

1913年10月13日,英國、中國中央政府(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和中國西藏地方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地方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

三方代表草簽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國中央政府拒絕承認草簽,拒絕在正式協議上簽字,同時聲明不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結果這次會議並沒有任何結果。

麥克馬洪線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國中央政府的秘密交易,中國政府一直不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3]

3、新中國反對

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

新成立的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比中國人表現的成熟和狡猾,他們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自己的依重,

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占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4]

1954年6月,周恩來尼赫魯進行第六次會談,周恩來說:麥克馬洪線不僅中印邊界有,而且在中緬邊界也有,這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他們用鉛筆從喜馬拉雅山畫過來,就像瓜分非洲一樣。因此,這條線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線。尼赫魯表示:如果有機會,雙方協商進行調整。

在1956年10月吳努訪問中國與周恩來全面商討如何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時,雙方都談到了中緬邊界北段的"未定界"問題和"麥克馬洪線"問題。周恩來明確表示:"'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是不能承認的,那是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留下的,是非法的,中國人民和緬甸人民不能負這個責任。現在兩國獨立了,又是友好國家,新中國政府可以根據新的情況與新的關係,可以從現實情況出發考慮'麥線'問題,但不能用'麥線'來劃界。

周恩來在1956年對尼赫魯介紹中緬邊界談判的情況時,也特別提到"麥克馬洪線"問題,周恩來說:"這個線是不合法的,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新中國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認。這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產物,中印兩國人民不負這個責任。現在中國、印度、緬甸都獨立了,我們應該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加以現實的解決。"

邊界衝突 中印邊界爭議

①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占領。

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並於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

②中段,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印度占領。

③在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其中印度占領巴里加斯一處,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

以上三段合計,印度共占領中國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台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中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這樣大面積的領土爭端,在現代國際社會中,是一個國家非法侵占別國領土的最大案例。

"麥克馬洪線"(以下簡稱麥線)是英國殖民者與印度政府單方面對中、印邊界的非法劃線,遭到了國民黨政府、西藏地方和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強烈反對。

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卻引起印度政府的不安與百般阻撓,並進一步蠶食中國的土地。1951年,印度趁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派印軍大舉向"麥線"推進。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3月22日,向我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其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印友好,對印度的武裝侵犯和無理要求,一直採取克制、容忍的態度,為兩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印度卻認為中國的忍讓是軟弱可欺,而變本加厲地在邊界製造事端。1962年10月17日、18日,入侵印軍在東、西二段同時向中國邊防軍發起猛烈炮擊,中國邊防軍只得奮起反擊[5]

第一階段作戰

10月20日至10月28日,在東段的克節朗、達旺地區,西段的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區,

中國邊防軍對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印軍總計有22000人,中國軍隊投入10300餘人的兵力。東線由張國華、譚冠三、鄧少東、王亢負責指揮;西線由何家產指揮。先後進行了"克節朗戰役"、"達旺追擊戰"、"西段反擊戰"、"加勒萬河谷激戰"、"攻克紅山谷"等五大反擊戰,給印軍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作戰

在東段,以西藏軍區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實施反擊;以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在西段,以新疆軍區1個團的兵力,向班公洛地區反擊。

經過二個階段的反擊戰,歷時一個月,中國邊防軍共全殲印軍第七、六十二、炮第四旅,基本殲滅了第十一、四十八、

六十五旅,還殲滅了第五、六十七、七十、一一四、一九二旅各一部。擊斃印軍旅長辛格准將以下官兵3900餘人。繳獲火炮300門、飛機5架、坦克10輛、汽車400餘輛。印度三易國防部長,最後尼赫魯親自指揮,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敗局。

中國邊防軍取得了重大勝利,但為了和平解決兩國邊界爭端,中國邊防軍主動撤退到1959年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後來又將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俘虜等分批、分期地全部交還印度,從而博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讚揚。[6]

後方支援

中國邊防軍的自衛反擊戰,地處高寒缺氧、終年積雪的高原,

後勤保障十分重要。西藏、新疆地區群眾,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線作戰。共有5.2萬餘名民工、1.1萬民畜參加了支前工作。新疆喀什、阿克蘇、庫爾勒等地,調集了1054輛汽車、挑選了2224名青年幹部和民兵參加支前運輸。在搶修錯那至達旺戰區公路中,有2000名民兵、民工協助工兵的工作,連續奮戰了17個日夜。地方支前群眾搶修道路、橋樑,運送彈藥、糧食,搶救傷員等,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我邊防軍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聞報道

儘管中印兩國已就邊境問題展開多輪磋商,但印度有關方面在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屢屢試探中國在"阿魯納恰爾邦"問題上的立場,以至於對兩國的深入交流產生負面影響。這種頻踩"紅線"的做法甚至引起了印度媒體的不滿,稱政府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智慧"之前,大可不必"自取其辱"。[7]

華居民無需簽證

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一行107人按計劃要到北京和上海進行為期兩周的訪問與考察。這個代表團是按印度總理辛格要求成立的中級公務員考察暨講習團,在中國訪問期間將接受中國有關方面的課程講習,以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和決策,增進中印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

然而,就在代表團在新德里集結,向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申請簽證的最後時刻,意外發生了:代表團的一名成員遭拒發籤證,他就是52歲的"阿魯納恰爾邦"主管紡織品暨手工藝品事務的資深秘書柯育。

中國外交官給出的拒簽理由非常明確,"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因此柯育是中國居民,不需簽證。

印度外交部24日獲悉中國外交官拒絕發籤證的理由後,極力淡化並斡旋,希望中國能夠"改變初衷","不要因為一個人而影響全團既定的行程",畢竟機票和所有訪問行程均已經安排確定。然而,中國有關方面堅持立場,印度外交部於25日臨時決定取消此次訪問。

印度取得實際區域控制權

事件發生後,印度外交部沒有作出任何響應,加上26日周末休假,印度外交部值班人員在電話中拒絕作任何表示。

印度"阿魯納恰爾邦"議員卡倫表示:"我非常震驚。我不明白印度政府為何不對此作出反應。"這個常說"中國入侵印度",以及"阿魯納恰爾邦"問題應儘早解決的議員還挑撥說,新德里在此問題上保持沉默只會"鼓勵中國更強硬"。

與卡倫這樣激進官員不同的是,印度不少主流媒體的反應相當克制。《印度時報》26日在報道此事時表示,中國政府一直不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的領土,多年前也曾以相同理由,拒絕將入境簽證發給率團訪問北京的"阿魯納恰爾邦"前首席部長阿潘,結果訪問團行程也在臨行前夕被迫取消。在2007年至2009年4月間,中國駐新德里大使館以相同理由,拒絕了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一位國會議員和另外三名政府公務員前往北京參加國際蔬果技術展。因此,在中國反覆拒絕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官員簽證的情況下,印度政府如何應對的確是"智慧之舉"。

印度《論壇報》時事評論專欄作家夏特維迪26日撰文表示,印度外交部自己要檢討,為何不記取教訓而屢受羞辱。[8]

《印度時報》26日還提醒說,印度政府不久還將面臨同樣考驗,印度體育與青年事務部長將率100人組成的代表團前往中國訪問。還不清楚成員中是否有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因此,《印度時報》提醒印度外交部的官員們,及早核對成員的身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很有必要"。

中國立場非常堅定 對於中國在"阿魯納恰爾邦"問題上的立場,印度外交人士表示,中國對任何與"阿魯納恰爾邦"有關的事務都極其敏感,如果發給"阿魯納恰爾邦"任何人士簽證,無異承認"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的領土,這與中國官方的立場大相徑庭,尤其兩國正頻頻舉行會議討論邊境問題,因此印度方面應避免招致自取其辱的難堪。[9]

中國政府從不承認印度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2008年11月底,中國駐印大使孫玉璽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阿魯納恰爾邦,包括其中地理戰略位置重要的達旺爭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擁有那塊土地的全部主權。"

《印度時報》駐北京的記者表示,此次拒絕"阿魯納恰爾邦"官員簽證的決定,也是由中國高層做出的,以示對這個問題的嚴重關切。[10]

視頻

中印邊界錫金段是中印兩國都承認的已定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