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葉蜂
形態特徵
小麥葉蜂:成蟲:雌體長8—9.8毫米,黑色而微有藍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翅基片銹紅色,後胸背面兩側備有一白斑。雄體長8—8.8毫米,體色與雌同。卵:近腎形,長約1.8毫米,淡黃色。幼蟲:體圓筒形,共五齡。上唇不對稱,左邊比右邊稍大,胸、腹部各節均有絹紋,末齡幼蟲體色灰綠,背面暗藍,腹部2—8節各有腹足 l對,第10節有臀足l對,最末一節背面有一對暗色斑。蛹:體色從淡黃到棕黑。 黃麥葉蜂:成蟲:黃色。幼蟲:淺綠色。 大麥葉蜂:與小麥葉蜂成蟲很相似,僅中胸前盾板為黑色,後緣赤褐色,盾板兩葉全是赤褐色。麥葉蜂幼蟲與粘蟲常易混淆。主要區別是:麥葉蜂各體節都有皺紋,胸背向前拱,有腹足7、8對;粘蟲各體節無皺紋,胸背不向前拱,有腹足4對。 生活習性 小麥葉蜂一年發生一代,以蛹在士中越冬,3月中、下旬或稍早時成蟲羽化,交配後用鋸狀產卵器沿葉背面主脈鋸一裂縫,邊鋸邊產卵,卵粒可連成一串。卵期約10天。4月上旬到5月初幼蟲發生為害,幼蟲有假死性。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人士作土繭越夏,到10月間化蛹越冬。[1]
發生規律
在北方麥區,一年發生一代。
分布與危害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在種麥前深耕時,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蟲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條件的地區實行水旱輪作,進行稻麥倒茬,可消滅危害。 ②藥劑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③人工捕打:利用麥葉蜂幼蟲的假死習性,傍晚時進行捕打。
參考文獻
- ↑ 4月份小麥田常見害蟲,幼蟲吃食葉片造成減產,農戶們不重視知乎
- ↑ 麥葉蜂的破綻搜狐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