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打下就扬场(龚保彦)
作品欣赏
麦子打下就扬场
儿时在汉中平原乡下老家,每年一到天气渐热、小麦快要成熟的公历四五月份,一种被乡亲们俗称为快黄快割的鸟儿成群结队不晓得从哪儿飞来,大清早,大白天,抑或深夜里,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不论阳光下还是夜幕中,总是亮开嗓门在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山野树林等地不停地“快黄快割!快黄快割!!”远一声近一声、高一声低一声、快一声慢一声叫唤……
乡亲们一听到这些快黄快割鸟儿叫声,就知道田地里麦子成熟了,得抓紧时间收割,不然遇到连阴雨天气,眼看着即将到手的金灿灿的麦子会发芽变质或发霉变烂不说,还会误了农时,下一季的庒稼即使种上,也不会有好收成。
于是到了五月中旬左右,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纷纷戴上草帽,拿上镰刀,步出家门,走进田野,冒着酷毒的骄阳和灼人的热浪,低头弯腰在满眼金黄的麦田里抢抓好天气挥镰割麦子。
麦子割完挑回生产队公房院坝用脱粒机或连枷一打完,紧接着要干的主要事情就是扬场。因为只有通过扬场,才能将脱粒的麦子弄得干干净净,有利于晒干后装仓和为国家交公粮。
所谓扬场,就是把刚脱粒出来的麦子撒向空中,借助自然风的力量,将混杂在麦粒儿中的麦壳、灰尘、麦芒、麦草、碎麦草叶等分离出来,使麦粒儿干净清洁,不再含有杂质。
这种农活尽管比挖呀锹呀担呀挑呀等体力活轻松一些,但需要认真细心才能干好。所以生产队一般只安排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来干。
而要扬场,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大的场院;二是要有自然吹来的不大不小的风;三是要有扬杈、木锨、扫帚等必用的工具。
原因有三:一、只有场院足够大,扬场的人才能不受拘束充分甩开手脚,尽量将麦子扬得面积大一些空间高一些,这样不仅把麦子扬得干净,干活效率也高。二、扬场是人力与自然风力结合的一种农活儿。没有风,空气凝滞,没法扬场;风太大,会把扬出去的麦子和杂质吹得乱七八糟、继续混杂在一起,扬半天等于白扬;风太小,把麦子扬起来后麦子与杂质分离效果差。只有风力不大不小时,将麦子扬起来后,麦子与杂质就能根据自身轻重飞得远近不同,各自从空中落到地面后,才会麦子是麦子,杂质是杂质,麦子、杂质在地上各占一块区域,界线清楚,层次分明。三、扬杈是扬场人扬场前粗略将混杂在麦子里较长的麦草挑一挑,将其从麦堆里挑出来的工具;木锨是扬场人铲起麦子向空中挥撒的工具;而扫帚,则是扬场人扬完场后,将杂质和麦子各自扫在一起收拾扬场现场的工具,三样工具各有各的用处,一样不能少。
扬场是有窍门的,即不要顺着风向扬,要逆着风向扬。也就是说,扬场的人只有逆着风向将一木锨一木锨麦子向空中挥撒出去,风才能对麦子里的杂质起到最佳过滤效果。
扬场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不是谁体格强壮、力气大就能扬好,它需要智慧,光一味使蛮力气根本不行。一个好的扬场手,能够根据风力大小,准确把握自己将每一木锨麦子向空中挥撒出去时挥动双臂的力度和身体随之转动的弧度。这样的扬场手无论低头弯腰铲麦子,还是直起身子挥动双臂向空中挥撒麦子,每个动作都优美而连贯,看上去仿佛不是在干粗放简单的农活,宛若在进行艺术表演。而她这样挥撒到空中被风吹着彼此分开以后,又落回地面积聚起来、各成一片的麦子和杂质,又泾渭分明,远望去犹如两幅轻重不同、颜色各异、精心描绘在大地上的乡村风俗画,画面质朴、美观、亲切、漂亮,十分耐人寻味……
我十一二岁前在乡下老家村子里上小学时,每年五月下旬麦子收打完后,都能看到村里妇女们于晴朗无雨、烈日高照的天气,在生产队面积足有三四千平方公尺的公房院坝里扬场的情景。
只见那一个个身形矫健、身体健康的妇女们,一人承包生产队一大堆山一样高刚刚脱粒出来的小麦,头戴草帽,身穿衬衫,挽起裤腿和衬衫袖子,从朝暾初升到夜幕降临,成天手脚不停、不知疲倦地在生产队公房院坝里奋力将一木锨一木锨夹杂着麦壳、土灰、麦芒、短麦草秆、碎麦草叶的麦子向空中扬去。
那刷刷飞在空中又落在地上的一粒粒雨点般的饱满麦粒儿,在空气中散发着丝丝缕缕甜蜜醉人的麦香;那与麦粒儿分离后如烟似雾的麦壳、土灰、麦芒、短麦草秆、碎麦草叶,大部分随风飘落到地面,少部分飘落到扬场的妇女们身上。飘落到地面上的,俨然一层白花花的积雪;飘落到扬场妇女们身上的,则把她们弄得浑身肮脏不堪,个个酷似从灰堆里爬出来的灰人儿。尽管如此,仍见她们笑眯眯、乐呵呵、喜洋洋的,没有半句怨言。
她们那种在酷暑中为了收获不怕脏、不怕累、敢于吃苦耐劳的坚毅顽强品格,和乐观豁达精神,使我幼小的心灵常常受到深深的感动……
扬场是家乡古老的汉中平原夏季麦收时节乡村一道特有的风景。 如今虽然生产队早已解体,乡亲们也不再聚集在生产队公房院坝扬场。昔日那种盛大的集体劳动场面成为散落在悠悠历史烟尘中的流风余絮,并随着时光的逝去再也见不到。但乡亲们那种对劳动的热爱,对幸福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为建设乡梓勤奋不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故土情怀,却还在家乡土地上传承,并成为一种永不消失的魂魄,为一代代人所铭记……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