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麥子打下就揚場(龔保彥)

麥子打下就揚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麥子打下就揚場》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麥子打下就揚場

兒時在漢中平原鄉下老家,每年一到天氣漸熱、小麥快要成熟的公曆四五月份,一種被鄉親們俗稱為快黃快割的鳥兒成群結隊不曉得從哪兒飛來,大清早,大白天,抑或深夜裡,不管晴天還是雨天,不論陽光下還是夜幕中,總是亮開嗓門在村前村後、田間地頭、山野樹林等地不停地「快黃快割!快黃快割!!」遠一聲近一聲、高一聲低一聲、快一聲慢一聲叫喚……

鄉親們一聽到這些快黃快割鳥兒叫聲,就知道田地里麥子成熟了,得抓緊時間收割,不然遇到連陰雨天氣,眼看着即將到手的金燦燦的麥子會發芽變質或發霉變爛不說,還會誤了農時,下一季的庒稼即使種上,也不會有好收成。

於是到了五月中旬左右,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紛紛戴上草帽,拿上鐮刀,步出家門,走進田野,冒着酷毒的驕陽和灼人的熱浪,低頭彎腰在滿眼金黃的麥田裡搶抓好天氣揮鐮割麥子。

麥子割完挑回生產隊公房院壩用脫粒機或連枷一打完,緊接着要乾的主要事情就是揚場。因為只有通過揚場,才能將脫粒的麥子弄得乾乾淨淨,有利於曬乾後裝倉和為國家交公糧。

所謂揚場,就是把剛脫粒出來的麥子撒向空中,藉助自然風的力量,將混雜在麥粒兒中的麥殼、灰塵、麥芒、麥草、碎麥草葉等分離出來,使麥粒兒乾淨清潔,不再含有雜質。

這種農活儘管比挖呀鍬呀擔呀挑呀等體力活輕鬆一些,但需要認真細心才能幹好。所以生產隊一般只安排心靈手巧的婦女們來干。

而要揚場,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比較大的場院;二是要有自然吹來的不大不小的風;三是要有揚杈、木杴、掃帚等必用的工具。

原因有三:一、只有場院足夠大,揚場的人才能不受拘束充分甩開手腳,儘量將麥子揚得面積大一些空間高一些,這樣不僅把麥子揚得乾淨,幹活效率也高。二、揚場是人力與自然風力結合的一種農活兒。沒有風,空氣凝滯,沒法揚場;風太大,會把揚出去的麥子和雜質吹得亂七八糟、繼續混雜在一起,揚半天等於白揚;風太小,把麥子揚起來後麥子與雜質分離效果差。只有風力不大不小時,將麥子揚起來後,麥子與雜質就能根據自身輕重飛得遠近不同,各自從空中落到地面後,才會麥子是麥子,雜質是雜質,麥子、雜質在地上各占一塊區域,界線清楚,層次分明。三、揚杈是揚場人揚場前粗略將混雜在麥子裡較長的麥草挑一挑,將其從麥堆里挑出來的工具;木杴是揚場人鏟起麥子向空中揮撒的工具;而掃帚,則是揚場人揚完場後,將雜質和麥子各自掃在一起收拾揚場現場的工具,三樣工具各有各的用處,一樣不能少。

揚場是有竅門的,即不要順着風向揚,要逆着風向揚。也就是說,揚場的人只有逆着風向將一木杴一木杴麥子向空中揮撒出去,風才能對麥子裡的雜質起到最佳過濾效果。

揚場又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活兒,不是誰體格強壯、力氣大就能揚好,它需要智慧,光一味使蠻力氣根本不行。一個好的揚場手,能夠根據風力大小,準確把握自己將每一木杴麥子向空中揮撒出去時揮動雙臂的力度和身體隨之轉動的弧度。這樣的揚場手無論低頭彎腰鏟麥子,還是直起身子揮動雙臂向空中揮撒麥子,每個動作都優美而連貫,看上去仿佛不是在干粗放簡單的農活,宛若在進行藝術表演。而她這樣揮撒到空中被風吹着彼此分開以後,又落回地面積聚起來、各成一片的麥子和雜質,又涇渭分明,遠望去猶如兩幅輕重不同、顏色各異、精心描繪在大地上的鄉村風俗畫,畫面質樸、美觀、親切、漂亮,十分耐人尋味……

我十一二歲前在鄉下老家村子裡上小學時,每年五月下旬麥子收打完後,都能看到村里婦女們于晴朗無雨、烈日高照的天氣,在生產隊面積足有三四千平方公尺的公房院壩里揚場的情景。

只見那一個個身形矯健、身體健康的婦女們,一人承包生產隊一大堆山一樣高剛剛脫粒出來的小麥,頭戴草帽,身穿襯衫,挽起褲腿和襯衫袖子,從朝暾初升到夜幕降臨,成天手腳不停、不知疲倦地在生產隊公房院壩里奮力將一木杴一木杴夾雜着麥殼、土灰、麥芒、短麥草稈、碎麥草葉的麥子向空中揚去。

那刷刷飛在空中又落在地上的一粒粒雨點般的飽滿麥粒兒,在空氣中散發着絲絲縷縷甜蜜醉人的麥香;那與麥粒兒分離後如煙似霧的麥殼、土灰、麥芒、短麥草稈、碎麥草葉,大部分隨風飄落到地面,少部分飄落到揚場的婦女們身上。飄落到地面上的,儼然一層白花花的積雪;飄落到揚場婦女們身上的,則把她們弄得渾身骯髒不堪,個個酷似從灰堆里爬出來的灰人兒。儘管如此,仍見她們笑眯眯、樂呵呵、喜洋洋的,沒有半句怨言。

她們那種在酷暑中為了收穫不怕髒、不怕累、敢於吃苦耐勞的堅毅頑強品格,和樂觀豁達精神,使我幼小的心靈常常受到深深的感動……

揚場是家鄉古老的漢中平原夏季麥收時節鄉村一道特有的風景。 如今雖然生產隊早已解體,鄉親們也不再聚集在生產隊公房院壩揚場。昔日那種盛大的集體勞動場面成為散落在悠悠歷史煙塵中的流風余絮,並隨着時光的逝去再也見不到。但鄉親們那種對勞動的熱愛,對幸福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為建設鄉梓勤奮不輟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故土情懷,卻還在家鄉土地上傳承,並成為一種永不消失的魂魄,為一代代人所銘記……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