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的禮物
內容簡介
《麥琪的禮物》(也叫《聖誕禮物》)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歐·亨利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它通過寫在聖誕節前一天,一對小夫妻互贈禮物,結果陰差陽錯,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他們卻得到了比任何實物都寶貴的東西——愛。德拉將一頭長髮賣掉給丈夫祖傳的金表配了表鏈,而丈夫吉姆卻賣掉金表給德拉買了全套的梳子。悲劇式的情節讓特定時代背景下夫妻之間的愛更加深刻。 聖誕節前,為了給丈夫買一條白金表鏈作為聖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髮。而丈夫出於同樣的目的,賣掉了祖傳金表給妻子買了一套發梳。儘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比禮物更重要的東西——愛,卻是無價的。 創作背景 《麥琪的禮物》創作背景之一是作者歐·亨利的生存環境。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醫生家庭。幼年喪母,15歲即浪跡社會,做過藥房小夥計、牧場放羊工、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銀行出納員。1896年,他所供職的銀行發現現金短缺,傳訊歐·亨利。他自知清白,但有口難辯,被迫離家出逃,改名換姓,去拉丁美洲避難,歷經艱辛。翌年,妻子生病,他回家探望,被捕入獄。在獄中,他擔任藥劑師,並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出獄後,他來到紐約,經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貧民窯和下等劇院。 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獨自一人在社會中闖蕩使年幼的歐·亨利過早體會到了生活得不易與艱辛。在底層社會的他不僅要為生活的瑣事而操心,而且上層社會的剝奪與壓榨更讓他生活窮困潦倒。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歐·亨利自覺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紐約四百多萬貧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 《麥琪的禮物》另一創作背景是作者歐·亨利緬懷與紀念他的愛妻阿索爾·艾斯帝斯。 艾斯帝斯酷愛文學創作,寬厚善良,溫文爾雅,樂觀開朗,並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個晚上,波特(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先下手為強,以與強搶民女差不多的方式與艾斯帝斯結了婚,婚後二人感情不錯,但由於貧困的折磨,艾斯帝斯變得體弱多病。女兒出生後,她又重病了一個多月,差點喪命。面對困境,波特無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養在岳父家。無奈禍不單行,1896年,波特所在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波特因是出納而被懷疑,為了避免受審,波特隻身離家,流浪到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浪跡他鄉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後,便不顧一切趕回家來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經與他永別了。 在清貧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過了難以忘懷的甜蜜生活,而當她病危時,自己卻不在她身邊。這一切不能不使歐·亨利愧疚萬分。正是這種愧疚促使歐·亨利有了《麥琪的禮物》緬懷愛妻這一創作動機。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麥琪的禮物》中找到一些印跡。文中作者對德拉的描寫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對傑姆卻惜墨如金。從某種意義上說,傑姆的愛情是主動的,外露的,所以應該詳寫,而德拉的愛情是被動的,含蓄的,所以應該略寫,但作家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 是什麼東西使作家這樣寫呢?我認為這便是作家創作的最內在動因——把緬懷愛妻的感情隱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樣善良、純情、聰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託,或者說解脫自己內疚的負罪感。 這種懷念的情懷在歐·亨利的諸多作品中還可以看到,如《愛的犧牲》《美中不足》等作品。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摯、愛情堅貞,實際上就是波特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對愛妻艾斯帝斯對愛情的理想的執著追求,更是刻畫得淋漓盡致,只是沒有《麥琪的禮物》這一佳作含蓄、深刻罷了 歐·亨利是世界短篇小說大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 1862年,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來納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羅。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小亨利具有繪畫天分,卻沒有機會接受教育。15歲時,他去藥房當了學徒。此後,他先後做過牧牛人、會計、製圖員、記者、出納,還坐過4年牢。可以說,他的一生頗為波折,即便如此,他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1901年,歐·亨利因為表現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開始專門從事寫作。 豐富的社會閱歷,使他目睹了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狀況,尤其是落魄的「小人物」的生活。他採用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表現小人物的複雜情感。歐·亨利筆下的小人物,大多心地善良卻又命途多舛,甚至被殘酷的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 …… 老畫家為了挽救年輕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如此沉重,但在這篇小說中,它竟然落到一片葉子上。
作者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1862年9月11日,歐亨利生于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曾當過銀行職員、藥劑師等。1896年2月,歐亨利因受到盜用公款的指控入獄,後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獄,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為職業作家。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國紐約去世。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之譽。 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了職業作家,創作了上百篇優秀的短篇小說。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的發表,他名利雙收,有時也受到記者的採訪。可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賭博,並染上了他父親的惡習酗酒。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損傷。 1904年,歐亨利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這是一部結構鬆散的政治諷刺小說,有時也被視作短篇小說集。 1906年,歐亨利出版了短篇小說集
內容預覽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中短篇小說選最後一片葉子0000
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片不大的區域中,街道好像發了瘋一樣,分布得亂七八糟,並被分割成許多截,被稱作「破地」。這片「破地」到處彎彎曲曲。一條街道自個兒就能交叉上一兩回,你在其中走着走着便又走回來了。有名藝術家曾經發掘出居住在這裡的優勢所在。例如,有個商販過來收顏料、紙張、畫布的欠款。可是,當他在這裡走了很久之後,他發覺自己又回到了原地,根本就沒法收到欠款。
這使得很多搞藝術的人很快就都匯聚到了這裡。他們在這座古老的格林尼治村東奔西走,尋覓那些有着面向北面的窗戶,建於18世紀的山牆,荷蘭的閣樓,且租金低廉的房屋。接下來,他們到第六大道的二手貨市場上買了砂鍋和幾隻白鑞杯,組建成了屬於他們的「藝術區」。
某幢低矮的三層磚樓的頂層,便是蘇與喬希的畫室所在地。「喬希」是喬愛娜的暱稱。她們兩人分別來自緬因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她們第一次碰面是在八馬路上的德爾莫尼克餐廳。她們在交談的過程中發現雙方有很多共同點,無論是對於藝術還是食物,又或者是穿着,兩人的觀念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她們便一起租下了這間房子作為畫室。
那時候還是5月份。從11月開始,肺炎在這片區域悄無聲息地傳播開來。這個隱形的傢伙不請自來,伸出冷冰冰的手指對人們指指點點。在城東,肺炎已經泛濫成災,但是「藝術區」曲折、陰濕、窄狹,它在入侵此地之後,腳步便放慢了不少。
跟人們的想象完全不同,肺炎先生並非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老紳士。一個柔弱的小女人,已被加州的風吹得面無血色。對於她,肺炎這個粗魯的老頭兒原本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喬希卻沒有逃脫他的魔爪。她在那張最近剛刷過油漆的鐵床上面躺着,透過荷蘭式的小窗,怔怔地望着對面那幢樓的牆壁發呆。
這天早上,忙碌的醫生將自己花白的眉毛挑起來,叫蘇跟着自己來到了走廊上。
醫生向下甩動着體溫計里的水銀,說道:「看來,她活下去的機會只有一成,關鍵在於她是否還有求生的意志。要是病人一心想要去光顧殯儀館,那麼不管醫生的醫術多麼好,都難以扭轉頹勢。那個女孩堅信自己再也無法康復了。她還有什麼心愿未完成嗎?」
蘇答道:「她——她一直想去那不勒斯海灣畫畫。」
「畫畫?這算什麼啊?我是問她最牽腸掛肚的是哪件事?例如,哪個男人。」
「哪個男人?」蘇尖銳的嗓音如同口琴聲一般,「她怎麼會對一個男人牽腸掛肚——哎,醫生,根本就沒有這種事。」
醫生說:「哦,那就完全是因為她自己身體虛弱了。老實說,我一定會竭盡全力醫治她的。但如果病人這會兒已經在計算自己的葬禮上會出現多少馬車的話,那麼再好的治療也是收效甚微。倘若你可以讓她對今年冬天大衣衣袖的流行款式產生興趣,那麼我一定能將她康復的概率由一成提升至兩成。」
送走了醫生,蘇躲進了畫室中。她流出的眼淚將一整張日本餐巾紙都浸透了。之後,她便拿起畫板,吹着拉格泰姆調子的口哨,佯裝出歡喜的模樣進了喬希那間房。
喬希安靜地躺在被窩裡,將臉沖向窗戶那邊。蘇還當她已經入睡,急忙停止吹口哨。
蘇將畫板架好,為某雜誌的一篇短篇小說畫起了鋼筆插畫。為小說畫插畫是許多年輕的畫家走向藝術大道的必經階段,而創作那些小說,則是許多年輕的作家走向文學大道的必經階段。
當蘇正在為小說的主人公,一名愛達荷州的牛仔畫上一條精美的馬褲,一副單片眼鏡時,忽然有一陣低沉的聲音反覆迴響在她耳畔。蘇急忙來到床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