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語: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譯為《麥田捕手》,為美國作家J.D.塞林格於195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這部有爭議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讀者的,但迅速因其青春期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而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
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 考爾菲德第一人稱口吻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學籍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求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1]。
該書於1951年出版之後,立刻引起巨大的轟動,受到讀者——特別是青年人——的熱烈的歡迎,被翻譯為多國語版。小說每年大約有250,000本售出、總計為6500萬本。時代雜誌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列在「2005年度百大英語小說(自1923年起)」榜上,現代圖書館及其讀者也將其列在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榜上。讚賞者認為本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傳神地描寫主角的內心思維,並說出了青少年不滿成年世界充滿虛偽欺瞞的心聲。批評者則認為書中主角離經叛道,逃學、吸煙、喝酒又滿嘴粗話,會給年輕讀者帶來不良影響。當時許多圖書館及學校將之列為禁書,並被列在美國最具挑戰性圖書榜上。但現在這本書卻是許多美國學校的指定讀物。有的評論家說,它「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而且有學者認為,霍爾頓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目錄
小說的悲劇色彩
胡登的生活籠罩着悲劇的陰影。他就說自己經歷了「倒霉的童年」,聰明可愛的弟弟夭折,給他內心造成極大的傷害,也給他的生活籠罩上了陰影。悲痛欲絕的他「用拳頭把汽車間裡的玻璃窗全都打碎,以致大人們要送我去作精神分析」。在日後弟弟可愛的身影總是出現在他腦海中,成了他的魂魄所系。弟弟的死給母親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使她精神極度抑鬱。而他被開除,又將給母親帶來沉重的打擊。每當想到這點,他的心中就受到極大的折磨。而且他懷疑唯一鍾愛的青梅竹馬珍與無賴同學斯特拉德萊塔。妹妹的童真,卻時時受到她的學校牆壁上髒話的威脅。……在胡登的眼裡,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那麼脆弱,而且危機四伏。
語言特色
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從一個中學生的角度,用中學生的口吻和措辭來敘述,既真實可信,有「如聞其聲」之功效,又成功地體現了小說的主題。小說使用了大量的俗語和粗話,直接體現了小說的反傳統的特點。同時,小說也有意識流文學的風格。
小說有異常強烈的諷刺意味。胡登是一個充滿理想的人,他想作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護那些天真無邪的兒童;他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純樸生活。但是,現實生活中,他的理想卻被一一擊破。他抱着美好的幻想去學校找妹妹菲苾,眼睛看到的卻是牆壁上書寫的粗穢詞語。當他覺得一切都將如他作願,向妹妹話別之後就可以踏上離家的旅程之時,妹妹菲苾卻執意要求要隨他同去。胡登心頭一陣驚恐,隨即改變了注意,和妹妹回家。他的幻想是自己遠離家庭和這個「惡濁」的社會,標誌着自己成熟長大,而妹妹這樣「天真無邪」的兒童在舒適的家居生活中各得其所。然而妹妹執意隨他同去,在他描繪的美妙圖畫上塗了極不和諧的一筆[2]。
視頻
麥田裡的守望者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在線閱讀,讀書369 ,2014-11-17
- ↑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評析,道客巴巴,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