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草
麻黃草為麻黃科多年生草本狀小灌木,主要品種有草麻黃,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等。麻黃草具有鎮咳、平喘、祛痰、發汗等作用,可供藥用,是工業上提取麻黃素的主要原料。具有飼用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被人們稱之為「大漠之寶」、「黃金植物」 。
麻黃草是藥材,也是製造冰毒的原料,原產新疆、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中國對麻黃草實行嚴格控制,禁止自由買賣。
自2019年1月1日起,對麻黃草實施出口配額管理,不再實行禁止出口管理,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可向商務部申請出口配額,麻黃草出口的報關口岸指定為天津海關。 [1]
- 文學名 ;麻黃草
- 拉丁學名 ;Ephedra sinica Stapf
- 別 稱: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 界 :植物界
- 門 :裸子植物門
- 亞 門 :麻黃
- 綱 :買麻藤綱
- 目 :麻黃目
- 科:麻黃科
- 屬 :麻黃屬
- 種:麻黃草
目錄
形態特徵
灌木、亞灌木或草本狀,稀為纏繞灌木,高5厘米至2.5米,最高可達8米(Ephedra altissima),莖直立或匍匐,分枝多,小枝對生或輪生,綠色,圓筒形,具節,節間有多條細縱槽紋,橫斷面常有棕紅色髓心。葉退化成膜質,在節上交叉對生或輪生2-3片合生成鞘狀,先端具三角狀裂齒,通常黃褐色或淡黃白色,裂片中央色深,有兩條平行脈。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卵圓形或橢圓形,生枝頂或葉腋;雄球花單生或數個叢生,或3-5個成一複穗花序,具2-8對交叉對生或2-8輪(每輪3片)苞片,少苞片厚膜質或膜質,每片生一雄花,雄花具膜質假花被,假花被圓形或倒卵形,大部分合生、僅頂端分離,雄蕊2-8,花絲連合成1-2束,有時先端分離使花葯具短梗,花葯1-3室,花粉橢圓形,具5-10條縱肋,肋下有曲折線狀萌發孔;雌球花具2-8對交叉對生或2-8輪(每輪3片)苞片,僅頂端1-3片苞片生有雌花,雌花具頂端開 口的囊狀革質假花被,包於胚珠外,胚珠具一層膜質珠被,珠被上部延長成珠被管,自假花被管口伸出,珠被管直或彎曲;雌球花的苞片隨胚珠生長發育而增厚成肉質、紅色或桔紅色,稀為乾燥膜質、淡褐色,假花被發育成革質假種皮。種子1-3粒,胚乳豐富,肉質或粉質;子葉2枚,發芽時出土。[2]
主要價值
含生物鹼,為重要的藥用植物;生於荒漠及土壤瘠薄處,有固沙保土的作用,也作燃料;麻黃雌球花的苞片熟時肉質多汁,可食,俗稱「麻黃果」。[3]
效益分析
麻黃草主要分布於東經86°~125°,北緯34°~49°,多生於海拔1300m~2900m的山地和沙漠地帶荒漠化草原中。由於受地域性限制,麻黃及其製品在國內外市場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僅能滿足市場的50%左右。天然麻黃草資源逐年減少,市場需求量卻不斷遞增,因此,發展人工栽培麻黃草,不但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具有社會效益和生 麻黃草生長於荒漠、半荒漠草場,耐寒、耐旱,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荒漠草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單株分枝能力極強,移栽3~4年後,分枝可達,120~150個,平均高度20~40cm,個別可達80cm,根深達200cm。發展人工栽培麻黃草,不但能提高植被蓋度,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可以保護野生麻黃草資源,對於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
社會效益
發展人工栽培麻黃草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沙化地、棄耕地等閒置土地,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緩解農作物需水矛盾,培植壯大生產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安排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使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國家增稅,帶動地方經濟騰飛,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麻黃草提取麻黃素之後的藥渣,可以用來製造纖維板、紙漿、屋頂保暖層等,並可以做燃料,解決城鄉居民燃料不足的困難。麻黃草還可以作為冬季補充性飼料,而且能夠防病治病,促進畜牧業生產的發展。[4]
生長環境
常生於乾旱山地及荒漠中。
分布範圍
監管
201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農業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麻黃草管理嚴厲打擊非法買賣麻黃草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通知》(公通字〔2013〕16號),要求進一步加強麻黃草管理,嚴厲打擊非法買賣麻黃草等違法犯罪行為。為進一步加強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涉及黃草的管理,2013年10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以食藥監辦藥化監〔2013〕84號發布通知,精神為 [6]
1.除有麻黃草收購資質的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外,任何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不得收購、經營麻黃草。
2.有麻黃草收購資質的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強麻黃草購、銷、存管理,保證來源清楚,流向可核查、可追溯。
3.使用麻黃草作為原料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中成藥生產企業、麻黃鹼類藥品原料生產企業,必須從有麻黃草收購資質的單位購買麻黃草。
4.中藥材專業市場不得經營麻黃草類藥材。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