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偵
黃惠偵 |
---|
導演 |
羅馬拼音 Huang Hui-Chen |
獎項 |
柏林影展 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 2017年 – 日常對話 |
黃惠偵(英語:Huang Hui-Chen ),生於(1978年-),中華民國的紀錄片導演,曾任臺北市紀錄片工會秘書長,現為工會會員代表之一。 幼時複雜的家庭背景沒有給予她良好的教育環境,但是經過她自己後天的努力,在社區大學學習了紀錄片的拍攝以及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知識。從1998年開始,她便用鏡頭記錄自己的家庭,雖然和同志媽媽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但是兩人之間卻有一道看不見的隔閡。在2012年黃惠偵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後她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母親的不易,也因此更加希望解開和母親的心結。
目錄
個人生活
- 1978年出生於臺灣,從6歲開始跟隨母親在臺灣傳統喪葬儀式上從事牽亡者。由於不堪忍受父親的常年家暴,在黃惠偵10歲那年,母親便帶著她和妹妹離開了家,也因此黃惠偵不得不在小學三年級就輟學跟隨母親到臺灣各地做牽亡儀式來維持生計,由於沒有機會上學,她在平時會通過一些漫畫書和電視節目來學習閱讀和寫字。複雜的家庭背景和經歷使得幼時的黃惠偵沒有太多朋友,因此文學作品和電影變成為了她與外界交流的方式。通過這些作品,黃惠偵一直在思考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在20歲的時候,黃惠偵積極投身社會運動成為了一名社會運動分子,也就是在這一年她嘗試著用攝像機開始記錄自己與母親的生活。[1]
- 2016年參與臺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第二場「同性婚姻法制化」公聽會上演講表示,分享自身家庭經歷及支持婚姻平權。[2][3][4]
職業生涯
黃惠偵的成為一名導演可以說是機緣巧合,1998年,臺灣著名紀錄片作者楊力州想要拍一部關於從事牽亡陣(臺灣的一種傳統民間巫術儀式。由靈媒主持,通過誦經、歌舞儀式等形式,為亡魂啟行)這一行業年輕人的紀錄片。因此,二十歲的黃惠偵成為了楊力州導演的拍攝對象,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黃惠偵對於紀錄片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家庭錄影很流行,於是黃惠偵就存錢買了一台家用的小型攝像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同樣,九十年代的臺灣也是社區大學蓬勃發展的時期,黃惠偵參加了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這所學校的辦學目的是要做到「知識解放」。黃惠偵在這期間除了學習到影像製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同時也學習到了一些關於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知識,明白了如何把一個話題放到社會的語境下去探討,這些對於黃惠偵日後的紀錄片拍攝工作有很深的影響。黃惠偵在參加社會運動期間先後拍攝了兩部關於外籍勞工的紀錄短片《八東病房》和《烏將要回家》,之後她把鏡頭對準自己的家庭,希望通過鏡頭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擁有一個同性戀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和我的T媽媽》和《日常對話》是關於同一個話題的長短兩個版本,在向日本電視臺尋資遇到困難的時候,與黃惠偵在社會運動中結識的臺灣導演侯孝賢主動擔當這部作品的監製,來説明這部記錄片能夠順利拍攝。[1]
作品
短片
- 《八東病房》(2006年)
- 《烏將要回家》(2009年)
- 菲律賓人烏將滿懷欣喜的來到臺灣,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存上一筆錢回家鄉蓋一棟房子,可殘酷的現實扣除高昂的仲介費之後在臺灣第一個月到手的工資僅僅有329元。所謂每天生活的「房間」只是一張床位,床頭貼著烏將心中房子的藍圖。後來烏將還是回到了菲律賓,他笑著說出自己的故事,留給觀眾的卻是無盡的心酸。
- 《我和我的T媽媽》(2016年)
長片
榮譽
參考資料
- ↑ 1.0 1.1 柳鶯. 專訪黃惠偵:用一部溫潤的影響,與同志母親完成漫長和解. 深焦DeepFocus. 2017-02-12 [2018-03-14].
- ↑ 陳耀宗. 婚姻平權公聽會》媽媽是同志 黃惠偵:社會曾讓我以為要仇恨母親才是正常人. 風傳媒. 2016-11-28 [2016-11-30] (中文(繁體)).
- ↑ 鄭羿菲. 同婚公聽會第二彈 反同婚12人戰13人. 醒報. 2016-11-28 [2016-11-30] (中文(繁體)).
- ↑ 符芳碩. 立院婚姻平權公聽會 張懸、李烈列挺同婚名單. 蘋果日報. 2016-11-27 [2016-11-30] (中文(繁體)).
- ↑ 蔡紹堅. 金穗獎強片前進府中15 四月登場. 東森新聞. 2016-04-01 [2016-11-30] (中文(繁體)).
- ↑ 陳宛茜. 跟著鏡頭看臺灣 看見同志母親的心聲. 聯合報. 2016-08-25 [2016-11-30] (中文(繁體)).
- ↑ 劉婉君. 《日曜日式散步者》勇奪2016南方影展首獎. 自由時報. 2016-11-21 [2016-11-25] (中文(繁體)).
- ↑ 秦以平. 如何理解自己的同志母親?她用18年完成這部紀錄片. 騰訊新聞. 2017-02-23 [201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5).
- ↑ 何瑞珠. 何瑞珠/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東森新聞. 2016-11-19 [2016-11-30] (中文(繁體)).
- ↑ 江昭倫. 「日常對話」 台灣首部同志小孩觀點紀錄片. 中央廣播電臺. 2016-11-14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