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Icterohepatitis)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巩膜、皮肤出现黄染,以黄疸为主要症状者。
- 黄疸型肝炎的症状:
- 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数日至2周。起病 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持续高热数日。更为突出的症 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堵胀满闷 ,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
-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同时伴有皮肤黏膜黄染,血清胆红素超过17.1μmol/L者称为黄疸型肝炎。
- 黄疸型肝炎是基于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水准是否升高来定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无黄疸型肝炎。
- 黄疸型肝炎是一种临床症状的诊断而非病因诊断。
- 各种引起肝炎的病因都可因同时出现黄疸而被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 常见的病因包括以下几种: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的感染,其他嗜肝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的感染、化学毒物的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损伤、药物(雷米封、利福平、降血脂药物)损伤、自身免疫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影响、血脂代谢异常(脂肪肝)等,这些原因都可导致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产生肝炎,同时出现黄疸,在临床上被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特性
- 尿黄如茶:黄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黄的症状。
- 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皮肤及巩膜发黄。
- 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导致肝细胞破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增多导致。
- 肝区疼痛:名为黄疸型肝炎,一定会使肝脏受损。
- 疼痛的位置为右上腹。
- 出现肝区疼痛这种黄疸型肝炎的症状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引起肝脏肿大,使肝被膜张力增大及炎症波及肝脏韧带及其周围的纽织导致。
- 发热:当黄疸型肝炎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很多人都会误诊为是感冒发烧,这也就耽误了病情的及时治疗。
- 发热的原因是肝细胞坏死、肝功能障碍、解毒排泄功能减低或病毒血症所引起。
预防与治疗作用
- 如何预防黄疸型肝炎
- 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其卫生是最主要的预防黄疸型肝炎的方法。
- 个人的良好卫生对疾病的传播起著决定性作用。
- 在平时生活中,人们要有饭前、饭后、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能食用不干不净的食物。
- 所使用的各种器皿都要进行及时消毒,以免病菌传播。
- 针对接触过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人,要采取隔离的措施,以免更多的人们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侵害。
- 要防止黄疸型肝炎的逐渐蔓延,就必须对接触者隔离观察至潜伏期结束。
- 可以注射疫苗防止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传染,在接触B肝病人后及时注射一针B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4周后注射第1针B肝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时再注射第2-3针B肝疫苗,接触甲方肝病人,在2周内,肌内注射含抗A肝抗体的丙种球蛋白。
注意事项
- 黄疸肝炎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 1、忌劳累,中医认为,人动血分经络,人卧血归肝脾。
- 2、忌情绪悲观,过于忧郁和懊丧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加重疾病的发展。
- 3、忌滥服药物,由于肝硬化时肝功能降低,药物在肝内的解毒过程大大减慢,药物可在体内蓄积,特别是麻醉药和镇静药不仅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而且会诱发肝昏迷。
- 4、慎过性生活,肝硬化病人不节制性生活,可诱发肝昏迷和上消化道出血。
- 5、少喝或不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加快胃酸的产生,而胃酸进入肠道内容易产生气体发生腹胀。
- 不嚼口香糖,因为口香糖内添加的人工糖料无法被肠道吸收,在肠内经过发酵会产生气体。
- 尽量少用吸管喝水或饮料,不饮用碳酸饮料。[1]
黄疸型肝炎病因
- 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如A、B、C型肝炎或是巨细胞肝炎,都有可能并发黄疸,其他如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或转移性肝癌也有发生黄疸的可能。
- 总胆管阻塞:当体内出现总胆管结石或是肿瘤时,由于压迫到总胆管导致阻塞,肝脏代谢的结合型胆色素无法排出引发黄疸。
- 溶血性贫血:人体内许多的红血球被破坏后,未结合型胆色素被排入血液中,通常这些病患的肝功能都正常,但其无法足够迅速地把胆色素排除,所以造成黄疸。
-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婴儿出生两天后出现,一到两周后黄疸症状即消失,不需另行治疗。
- 病理性黄疸:溶血性疾病、蚕豆症等会造成体内胆色素过多,容易引起新生儿黄疸,可使用照光治疗,若症状较重则需换血治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