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花蒿
huang hua hao

中文学名:黄花蒿

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inn.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属:蒿属


黄花蒿(学名:Artemisia annua Linn. ),是双子叶植物纲、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单生,茎高100-200cm,多分枝,叶纸质,头状花序球形,多数,总苞片3-4层,花深黄色,两性花10-30朵,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分布于中国全境,以及欧洲、亚洲的温带、寒带和亚热带地区,生境适应性强。

黄花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用,还作外用药,亦可用作香料、牲畜饲料。黄花蒿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黄酮类化合物等。青蒿素,为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

目录

植物学史

青蒿入药,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左右)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名草蒿,将青蒿列为别名,列为下品。宋《大观本草》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均有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本草纲目》载黄花蒿,谓:“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蛋黄,气辛臭”。张衍箴认为,在宋代以前,青蒿与黄花蒿是同做草蒿(青蒿)入药的。 胡世林通过比较两者主要分类学特征,认为《本草纲目》所述青蒿即今天的黄花蒿(A.annua L.),而所述黄花蒿谓今天的青蒿(A.apiacea Hance),并提出造成这种纷乱关系的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不当另立黄花蒿。屠呦呦认为,《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在中药“青蒿”项下,错误注以植物学名A.apiacea Hance,而在黄花蒿项下,却注以植物学名A. annua L.,从而造成这种纷乱关系。并建议A. annua L.的植物学名,也用青蒿。 [1]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高100-200cm,基部直径可达1cm,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

  • :纸质,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7cm,宽2-6cm,绿色,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三(至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5-8(-10)枚,裂片长椭圆状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的深裂齿,裂齿长1-2mm,宽0.5-1mm,中肋明显,在叶面上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叶柄长1-2cm,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 。稀少为细短狭线形,具短柄;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近无柄。
  • :头状花序球形,多数,直径1.5-2.5cm,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狭长椭圆形,中肋绿色,边膜质,中层、内层总苞片宽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
  • :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2]

产地生境

遍及中国全境;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000-3000m地区,西藏分布在3650m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中国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 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及美国。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2]

生长习性

黄花蒿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光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对土壤质地及pH值要求不严,pH 值5.4-5.7对叶片产量及青蒿素含量无大的影响,但性喜开阔向阳的湿润环境,宜排水良好、微偏酸性的少宿根性草本植物的黄壤、冲积土和紫色土。[3]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黄花蒿采用种子繁殖。种子发芽温度为8℃-25℃,发芽适温为18℃-25℃,种子贮藏以低温瓶装贮藏最好,黄花蒿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至少可以保存3年。不同类型、播种期、播种基质及种子贮藏方法对种子发芽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种子发芽率有明显差异。 种子繁殖以火土加肥泥为播种基质最好,可获得71%的发芽率,但种子繁殖可使青蒿素含量下降。

无性繁殖

黄花蒿可用扦插繁殖。于7-8月份采用顶部枝条作插穗,以火土为基质进行扦插可获得86%-96%的成活率。不同类型、不同部位枝条、不同扦插期及扦插基质对黄花蒿的扦插成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3]

栽培技术

  • 选地整地

黄花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虽然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但选择地势向阳、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生长更为茂盛,茎叶中黄花蒿素含量会更高。 秋季将生荒地按常规深翻,有条件地区可结合翻地施入基肥,每亩施入1500-2000kg沤肥或厩肥,翻后打碎土块、清除树枝、石块、草根,耙平做畦。畦高约25cm,宽1.2m,畦东西向,种植南北向,以利接受光照。

  • 播种育苗

黄花蒿种子发芽温度为8℃-25℃,当早春气温在10℃-25℃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将混有少许细沙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条播,每亩用种量为150-2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播后喷透水保湿,3-6天发芽,刚出土时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

  • 田间管理

在苗高4-5cm时进行间苗,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播后一个月进行首次松土除草,使其表面干松,地下稍湿润,促使根向下扎,并注意不要浇水、施肥,使地上部生长缓慢。 当长到60-80天时,茎生叶内始长出侧枝时,其根系已发达,需肥量大,可结合松土除草进行追肥2-3次,以人粪尿为主,每亩1000-1500kg,也可施速效氨肥以促进茎叶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施肥时不要将肥粘在植株茎叶上,以免灼伤。 黄花蒿忌水浸,因此,连绵雨季时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止烂根。 [4]

  • 采收加工

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采收期对黄花蒿产量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明显,采收期的确定应以获取最大的青蒿素产量为目的。不同产地其适宜采收期有差异,广西在8月下旬初蕾期采收最好,山东以9月份花蕾期采收最好。采集的时间以晴天中午12 时至下午16时为宜,在这期间采收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 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青蒿素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晒干的效果最好。[3]

病虫防治

黄花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根腐病多发生于排水不良地段,可预先挖好排水沟,预防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出烧毁;也可用生石灰或5%福尔马林消毒地面。 菌核病的预防一是平时要注意及时排水,发现病株拔除;二是可用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灌根。 蚜虫多以成、若虫吸食茎叶汁液为主,但严重时亦可造成茎叶发黄枯死。可用50%敌敌畏乳油加水1000-1500倍常量喷雾或50%乐果乳油加水1500倍常量喷雾。[4]

主要价值

药用

传统中药习称黄花蒿为“青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 [2]

  • 入药部位:全草。
  • 性味:辛苦,凉,无毒;寒。
  • 功效:清热解疟,驱风止痒。
  • 主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1. 治小儿风寒惊热。《纲目》
  2. 生叶汁,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现代实用中药》
  3. 清热。《南京民间药草》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5]

选方:

仫佬药】埃弄:枝、叶、全草用于疟疾,骨蒸潮热,腹泻。《桂药编

阿昌药】尊:治结核潮热疟疾。《德宏药录

傣药】牙咩闷(德傣):全株治外伤。《滇省志

藏药】堪那:地上部分治感冒发烧,疟疾,炭疽病。《藏本草

黄花蒿,是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主要原料。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6]

经济

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 [2]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长径18-41(-80)μm,脉脊上的表皮细胞呈窄长方形。气孔椭圆形,不定式。表面布满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于中脉附近多风,为T字形毛,壁细胞横向延伸或在柄处折成V字形,长240-480(-816)μm,柄由3-8细胞组成,单列,基部柄细胞较大,壁细胞常脱落。腺毛椭圆形,无柄,两个半圆形分泌细胞相对排列,常充满淡黄色挥发油。 [5]

物种区别

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 annur Linn.,该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体态略有变异。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

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

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2]

参考资料

  1. 吴叶宽,李隆云,钟国跃.青蒿的研究概况:《重庆中草药研究》,2004年(2):58-65
  2. 2.0 2.1 2.2 2.3 2.4 [www.iplant.cn/info/Artemisia%20annua?t=z 黄花蒿 .植物智.2019-12-19]
  3. 3.0 3.1 3.2 韦美丽,崔秀明,陈中坚,孙玉琴,冯光泉,朱艳.黄花蒿栽培研究进展:《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19卷第5期:60-64
  4. 4.0 4.1 路洪顺.黄花蒿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1):6-7
  5. 5.0 5.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七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658
  6. 黄花蒿与青蒿素 .网易新闻.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