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遼寧省瀋陽市人,1949年參軍,在解放軍某部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1950年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黃一鶴
 
出生 1934年4月
國籍 中國
職業 導演
知名作品 《春節聯歡晚會》

中央電視台導演(春晚第一代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在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屆《春節聯歡晚會》擔任導演。

2019年4月8日,黃一鶴先生去世,享年85歲。

目錄

人物經歷

黃一鶴,1949年參軍,在解放軍某部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1950年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60年轉業到中央電視台,從事編導工作,創作了一千多部不同規模,不同形式和不同體裁的電視片,1979年出席了全國第四屆文代會。

1983年,黃一鶴作出了決定,採用直播的形式吸引觀眾的目光,採用與觀眾互動的形式,開闢了電話點播節目的專線。[1]

1981年,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導演兼撰稿,獲電視節目優秀節目獎,被列入《中國藝術之最》一書。

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屆《春節聯歡晚會》,均任總導演,其中除八五屆以外均獲全國特別獎。

1984年,黃一鶴決定邀請張明敏與奚秀蘭等港台演員來北京參加春晚的演出,並做為中國廣播電視代表團成員赴意大利葡萄牙、南斯拉夫進行電視業務考察。

1985年赴香港進行電視業務考察,電視藝術片《張明敏的歌》和《紅梅花兒開》獲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系列音樂普及節目《音樂愛好者》編播了十二集,導演了藝術片《驕楊頌》(舞劇)、《士兵的旋律》(歌舞片)、《我們懷念敬愛的周總理》等。

1989年赴美國進行電視業務考察。1992年赴日本進行電視業務考察。

2019年4月8日,黃一鶴先生去世,享年85歲[2]


主要作品

時間 文章名稱 備註
1961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視播出》 發表在1961年《廣播業務》期刊第7期
1962 《試論大型音樂節目的電視轉播》 發表在1962年《廣播業務》期刊第2-3期合刊
1986 《寫在春節晚會之後》 發表在《中國電視報》
1987 《苦辣酸甜--春節晚會導演手記》 發表在《上海藝術世界》(期刊)1987年1期
《關於春節晚會的思索》 發表在論文專集《中央電視台30年》

春晚五年

黃一鶴先生千古,他與央視春晚的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曾擔任首屆央視春晚主持人的姜昆直言:「黃一鶴是中央電視台文藝編導的先行者,他開創了文藝娛樂節目的先河,為中國人民、全世界華人送去了歡樂愉悅和精神食糧,且培養了一大批中國電視文藝導演的中堅骨幹,黃一鶴於中國電視文藝功不可沒,黃一鶴先生千古。」

姜昆至今還記得黃一鶴對他通俗地闡述過自己的藝術觀「我認為電視導演不單單是一位懂得藝術的好觀眾,更重要的是一位好廚師。每一道好菜都有各自的味道,我們應該作為高級廚師,奉獻給人們一個既有漂亮外觀,又有鮮美口味的『拼盤』。功夫應該下在『拼』字上。『拼』的技術精巧,就是半個櫻桃、一片胡蘿蔔,或是一束香菜葉,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整體錦上添花。而技術拙劣的就是高級髮菜,弄不好就亂的像頭髮,影響人的食慾。」[3]

在自己擔任的五屆導演的春晚里,黃一鶴踐行了自己的理念。僅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黃一鶴就進行了多樣創新。彼時第一次設立了節目主持人、進行實況直播、開設了熱線電話、在晚會現場擺開「茶座」,邀嘉賓出席....這些創新成為日後春晚一直沿用的規矩。隨後春晚成為如同在年三十吃餃子、 放鞭炮一樣的習俗。能將一台晚會變成春節習俗,黃一鶴功不可沒。

  • 要做最好的晚會[4]

自擔任1983年第一屆春晚導演時起黃一鶴就有一個很大膽的設想。為了將春晚辦得好看,黃一鶴計劃將全國第一流的演員和節目全集中到春晚,要把所有的文藝界名人如李谷一、袁世海、斯琴高娃、嚴順開等都請來。並且要將當時獲獎的兩部電影《小花》和《駱駝祥子》的演員也請來。在武術界要請全國冠軍王建軍、體育界要請享有盛譽的女排。並且要設置四個主持人,為了避免四個主持人出場不夠隆重,黃一鶴計劃再讓侯寶林大師隆重推出一下。

黃一鶴沒有絲毫耽擱,立馬落地執行。姜昆還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騎着自行車去請李谷一時的情況。當時找到李谷一之後,李谷一所在的中央樂團不願意讓她上春晚[5] 。姜昆很着急,但也沒辦法。黃一鶴沒有放棄,為了能爭取李谷一,當時的春晚籌備組和李谷一單位的領導開了兩天的電話會議,結果始終沒有談妥。好在最後黃一鶴通過公安部協調出了一個方案,讓李谷一成功上了春晚。而當時的王景愚為是否在春晚舞台上表演《吃雞》猶豫了很久,黃一鶴一直鼓勵他不要擔心。

黃一鶴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了第一屆春晚當天的情景。因為當時沒有宣傳,沒有預告,很多觀眾並不知道央視會在1983年除夕夜舉辦一台晚會。黃一鶴記得節目開播時,北京城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後來鞭炮聲漸漸稀疏,等到晚會結束,鞭炮聲再次驟然響起,「原來都看晚會呢!」而這場晚會背後卻只有五台攝像機,工作人員一共不到60人。

因為採用直播形式,並在現場開闢電話點播,這場晚會觀眾參與熱情很高。那一年觀眾看見李谷一,想起「禁歌」《鄉戀》,於是就打電話點播。

 

黃一鶴當時心裡非常支持,但是有規定不能播出。正好當時的廣電部部長吳冷西就在晚會現場,黃一鶴向他匯報,他猶豫了許久。隨後黃一鶴讓服務員拿了很多點播條給吳冷西看,大概有五盤,最後他沖黃一鶴走過來說了一句,「黃一鶴,播。」《鄉戀》解禁了。那一晚李谷一連唱了7首歌。

也是在這場晚會上姜昆和李文華連說三段相聲《錯走了這一步》、《對口詞》、《戰士之歌》,王景愚的《吃雞》也大受觀眾歡迎。由王景愚、劉曉慶、姜昆和馬季組成的四人主持團也大獲認可。

那天晚會結束後,有一件事情黃一鶴特別難忘。那時演出結束演員一起去吃夜宵,台長讓黃一鶴看看人都到齊沒。黃一鶴先看了主持人,一看發現少了個胖子。「 我趕緊跳下車去喊馬老師(馬季)。最後在後台找到他,他抱着話筒,示意我別說話。我聽了下才明白,他在說相聲。原來一個首鋼的工人很喜歡馬季的相聲,而當晚卻因為值班沒有聽到他和趙炎的《山村小景》,就打電話來說,『馬季你必須再給我講一個。』」

  • 為了讓老百姓高興一下

第一屆春晚成功之後,1984年的春晚依舊由黃一鶴擔任導演,黃一鶴想有所突破。

有一次黃一鶴在去深圳的一輛中巴車上聽到了張明敏的歌。歌里有黃河有長江,「好像這樣讚美祖國的內容是大陸的歌,但是聽起來又不是大陸人唱的。」於是黃一鶴跑去問司機,司機告訴他這是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

當時為了買張明敏的這盤專輯,黃一鶴專門辦了邊境證,到距香港最近的沙頭角去找磁帶。回來後黃一鶴聽了很多遍,覺得這首歌的詞曲氣氛非常符合1984年春節晚會的總體設想。但同時問題也來了,黃一鶴對張明敏的背景毫不知曉,他屬於哪個公司、什麼出身,都需要一一落實,特別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些因素都是十分嚴肅的內容。「當時香港還沒回歸,回到北京我無法直接聯繫到張明敏本人,只能委託新華社駐香港分社代為尋找。新華社香港分社一個姓林的工作人員,經多方聯繫,終於他(張明敏)的事落實了。」

因為內地有關部門對港台演藝界不甚了解,因此規定對他們的接待要保持距離,不卑不亢,在氣質上還得表示出高於對方一點。黃一鶴還記得張明敏到北京時,自己不能親自去機場迎接,只能派人去。「把張明敏接到賓館住下後,晚上,我才帶着助手去見一下張明敏。為了不失氣節和風度,我是用指尖與張明敏握的手。」

1984年,香港藝人張明敏在央視春晚中演唱《我的中國心》

 

對於黃一鶴而言比邀請嘉賓更難的是接受上級部門對邀請嘉賓和節目內容的審查[6]

當時黃一鶴他們確定要做有港台藝人參與的晚會後遇到了來自上級的重重阻力。「到了臘月二十七,還有三天的時候,港台演員還沒通過(審查),補都沒法補啊。後來台領導也坐不住了,於是就打電話跟宣傳部請示,結果是不同意。耗了20多分鐘再打,打了很多次,一直都不行。部長最擔心的是港台藝人說錯話,當時大陸和港台的用語都不一樣,就怕拿着話筒犯錯誤。」

黃一鶴和團隊的堅持還是取得了成績,臘月二十七晚上,時任央視副台長洪梅生給上級部門打了最後一個電話,表示用劇組的一切來保證不出問題。掛了電話,洪梅生一跳幾乎撞着房頂:「可以啦!就這麼辦吧!」「當時彩排結束後,我們所有人想說一些安慰的語句,但沒有語言能表達當時的心情,就只剩下一個動作,大家都啪啪地猛打對方的後背,什麼話也說不出來,都覺得這個事兒太難了。為了讓老百姓高興一下,怎麼就這麼困難呢?」若干年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黃一鶴回憶。

這一屆春晚大紅的小品《吃麵條》的誕生也不容易[7]。當時由於沒有任何參考案例和經驗,朱時茂和陳佩斯在天壇體育賓館的房間裡憋了一個星期後,不辭而別。「他倆覺得不好意思:住賓館,不交糧票、油票、肉票,光吃飯不幹活。」前前後後二人總共跑了三次,每次黃一鶴都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我們是為老百姓做一檔好的節目,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搞創作大家都沒主意,就是要同甘共苦一塊戰鬥!」

然而除夕夜晚會開始前一刻,陳佩斯和朱時茂又一次不見了。最終黃一鶴在演播大廳二樓的一個幕布後面找到了二人。「他倆情緒很低落,說到現在也不知道《吃麵條》能不能上,就在這兒躲一躲。」三十年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起這一幕,黃一鶴仍不禁哽咽:「在那個歲月里,人們干一點破格的事,就要付出很沉重的代價。當時我思想鬥爭很激烈,含着淚跟他倆說:佩斯、老茂,這個節目沒有人說可以上,但是也沒有任何人說不能上。我是晚會的導演,我就可以做決定了:上!出了問題我負責。但你倆記住一條:表演時一定要按照審查的本子來,不要添枝加葉捅婁子。」在隨後的確定節目單環節,黃一鶴毫不猶豫讓主持人姜黎黎念出:「下面,請看小品,《吃麵條》」。第一個春晚小品《吃麵條》就此誕生。


也是在這一年黃一鶴覺得缺少一首與整台節目相配合的歌曲。他找到了詞作家喬羽,希望他能為豬年春晚的結尾曲寫一下歌詞,內容要有家人團聚,祖國大團圓,親人間的骨肉之情和對未來的希望。喬羽把黃一鶴所說的主題思想,在歌詞里全都體現了出來。歌詞完成後,黃一鶴找來了作曲家王酩譜曲,導演組內部對這首還沒徹底完成的歌曲發生了爭議,但作為總導演的黃一鶴並沒被這種聲音所左右,與李谷一堅持把這首歌錄了下來,這便是《難忘今宵》。

 

1984年春晚再次成功,而這背後卻有着黃一鶴對形勢的敏銳觀察,姜昆發現了這一點,後來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數月的籌備工作中,他審時度勢,不僅籌備節目,而且分析國內形勢,看到了祖國統一的口號深入人心,又提出在中國人的『情』字上下功夫。按照這一主導思想,大膽地『引進』張明敏奚秀蘭兩位香港歌星登台亮相,一首《我的中國心》催人淚下。當晚會推向高潮的時候,一曲《難忘今宵》唱出黃皮膚人們的共同情感。台上台下,熒屏內外,歌聲與心聲在撞擊,藝術感染力把中國人、華人,把一切愛祖國的人的民族感情激發出來融在一起。」[8]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臘月二十三,正當春晚彩排進入倒計時的時候,黃一鶴在排練場突然接到妻子從醫院打來的電話,妻子告訴他13歲的女兒得了腫瘤要馬上做手術,並且醫生懷疑是惡性腫瘤。黃一鶴沒辦法,只好請假去醫院,但他只請了1個小時,連女兒的病房都沒時間進去,只找醫生了解了一下情況,一個小時後準時回到了排練場。還好後來確診女兒的腫瘤是良性的,並且手術非常順利。

  • 春節晚會是人性真情的留戀

連續兩屆春晚的成功,讓黃一鶴毫無疑問的成為1985年第三屆春晚的導演。這對於他而言壓力更大了,怎樣才能做出一場突破過往讓觀眾滿意的晚會呢?黃一鶴苦苦思索,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給了黃一鶴靈感,黃一鶴被震撼到了。

對於1985年春晚,黃一鶴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演出場地從演播室改到工人體育館。然而黃一鶴沒有想到這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最「慘敗」的一役,使他備受批評。

1985年2月15日的晚上,晚會準時開始,這一屆演員陣容強大、服飾也比前兩屆華麗。然而因為技術和經驗不足,很快很多問題暴露出來,畫面黑乎乎一片,聲音忽高忽低,主持人銜接不緊湊,現場觀眾的聲音在電視機里根本聽不到。導播間裡的黃一鶴早就急得不行,他不停的對着話筒喊話,希望通過他的指揮調度,挽回混亂的局面。但是話筒的另一邊,沒有人可以及時的回應他。晚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黃一鶴已經絕望了。那天剛過晚上12點,後台就接到了無數的批評電話。晚會結束後,更多的批評和指責鋪天蓋地而來。雖然有正值鼎盛的女排助陣,有汪明荃等港台大腕加入,但晚會仍被斥為質量低下,雜亂無章。

事後晚會遭到了媒體的強烈批評。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CCTV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聞聯播》中向全國觀眾道歉並表示:「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

後來,黃一鶴還做了自我批評。不過在朱時茂看來,「其實黃導也是在探索,他為後來的春晚導演提供了一個經驗,後來的春晚沒有一個在這種大的體育館裡做。」因為這些事情,黃一鶴導演給朱時茂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非常有魄力,敢作敢當,「他要是不同意的,覺得不行的,就是不行。他要覺得好的,絕不會放棄。」

 

在那之後,黃一鶴又導演了1986、1990年兩屆春晚

黃一鶴對春晚有着極深的感情,在他看來春節晚會是人性真情的留戀。「每到春節的時候,不管是火車、飛機,水上、陸上,都有一億多中國人要趕回家團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麼大的親情號召力。如果不重視中國人這種親情,春晚就沒有立足之地。春晚應該讓大家感到骨肉團圓,要讓人民感到春晚是他們自己的晚會,而不單單是看演員美不美,穿得好看不好看。」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音容宛在,言猶在耳。

春晚意義

黃一鶴開創了《春晚》的多項第一

1:《春晚》的創始人,第一位導演 2:至目前為止,第一位連續4年執導《春晚》 3:五次執導央視《春晚》 4:第一位在國家級傳媒中邀請港台演員的導演 5:中央電視台第一次為一位編導召開研討會 6:《春晚》覆蓋面5億至7億人,最高收視率記錄為40%(現12.6%)

獲獎情況

(1) 電視音樂藝術片《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廣播電視部頒發的電視藝術節目優秀節目獎(1981年評)。 (2) 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獲全國電視「星光獎」特等獎(1984年評)。 (3)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獲全國電視「星光獎」特等獎(1985年評)。 (4) 1986年春節聯歡晚會獲全國電視「星光獎」特別獎(1987年評)。 (5) 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獲全國電視「星光獎」特別獎(1991年評)。 (6) 電視音樂藝術片《張明敏的歌》獲全國電視「星光獎」二等獎(1988年評)。 (7) 電視音樂藝術片《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全國電視「星光獎」三等獎(1988年評)。 (8) 電視音樂藝術片《紅莓花兒開》獲全國電視「星光獎」二等獎(1990年評)。 (9) 《大連之夏》文藝晚會獲全國電視「星光獎」二等獎(1992年評)。 (10) 為地方台執導的春節晚會《情逐遼河開》獲全國電視「星光獎」二等獎(1992年評)。 (11) 「92年中日友好歌會」,獲93年全國電視星光杯一等獎。

=創作風格

黃一鶴所追求的藝術風格是「真情、清新、質樸」六個字。當然,這一切在開始時是潛藏的,朦朧的,是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漫長道路之後,是在千多部作品的實踐摔打中,才逐漸意識到,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和觀眾對話。當然,這裡包括說什麼和怎麼說。為了找到這六個字,黃一鶴走了一條這麼長的路。幾乎熬盡了他大半生的心血!在上述追求下,近幾年來黃一鶴拍攝了像《梁祝》、《紅莓兒開》、《張明敏的歌》這樣一些作品,就是在春節晚會這樣的以喜慶、紅火為主要色彩的作品中。黃一鶴也嘗試着融進了「動情」的場面以試圖強化晚會的感情衝擊力,並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在黃一鶴從事電影導演工作的30多年間,執導播出及錄製拍攝的不同類型、不同體裁、不同長度(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諸多藝術品種)的電視藝術片及電視晚會約一千多部(次),其中近年來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1)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屆《春節聯歡晚會》。世人公認,春節晚會在全國電視觀眾中留下較深印象,是從1983年開始的。黃一鶴做為五屆晚會的總導演是這個晚會的創始者之一,也是這個晚會不斷得以充實完善的推動者之一。這個晚會已被譽為中國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三大活動(吃餃子、看電視、放鞭炮)之一,成為擁有最廣泛觀眾的電視文藝晚會。

(2)除上述五屆晚會外,近幾年拍攝的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還有以下一些:電視音樂藝術片《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連國際服裝節 《大連之夏文藝晚會》;社教藝術片《廣而告之特輯》 ;電視音樂藝術片《紅莓花兒開》;歌舞片《海的浪漫》。  

視頻

《中國文藝》 向經典致敬 黃一鶴

黃一鶴悲喜交加「春晚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