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兔尾鼠
黃兔尾鼠 |
黃兔尾鼠(學名:Eolagurus luteus),是倉鼠科、兔尾鼠屬的動物。黃兔尾鼠外形粗碩,個體大,尾較短,耳小,四肢短,爪粗,但不長,背毛夏皮沙灰色,冬皮沙黃,腹毛淡黃。黃兔尾鼠晝間活動,群居,不冬眠,以植物為食,一年產仔3-4窩,每窩產仔平均7隻,主要棲息在丘陵及荒漠草原,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黃兔尾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目錄
簡介
黃兔尾鼠外形粗碩,外貌似旅鼠。個體大,體長128(100-145)mm,比其他兩種兔尾鼠大。尾較短,尾長短於後足長,占後足的89%,占體長的12%。耳小,耳長僅4mm。外耳殼發育正常,但隱藏在毛被中。四肢短。前腳掌及疏部有濃密的毛。爪粗,並不長。前腳爪短,短於腳趾長。拇指短小,足掌寬大。後足長為18(17-21)mm,後足有跖墊5個。乳頭8個。黃兔尾鼠背毛夏皮沙灰色,冬皮沙黃。脊背中央沒有黑色條紋。體側及兩頰色淺,為鮮艷的黃色。腹毛淡黃。腳背面與底面均為黃色。黃兔尾鼠頭骨較粗碩,稜角鮮明。眶後部鱗突如頂子狀。顱全長31.6(29.2-33.2)mm,但顴寬卻達20(18.6-21.0)mm,後頭寬為18.2(16.8-19.4)mm,整個頭骨的輪廓短而寬。鼻骨短。額部和頂部略隆起。眶上嵴明顯,左右兩側的眶上嵴平行,眶間縱溝較深。顳嵴明顯,向後經頂間骨側緣與人字嵴聯接。頂間骨左右橫寬僅稍大於其前後縱長,整個頂間骨輪廓近似方形或梯形,其上緣中央有個小尖突。頂間骨出現個體變異是由於頂間骨是由幾塊骨塊癒合而成,隨年齡增長逐漸癒合,但這個癒合過程較長,於是出現年齡個體變異,最後逐漸癒合成一個整體。門齒孔窄而細長。齶骨表面具兩條縱溝,齶骨後緣有典型似田鼠屬的骨橋。聽泡雖大,但其下緣僅達枕踝,卻未超出枕踝,乳突向外達側枕骨的邊緣,卻未突出側枕骨的外緣。
評價
黃兔尾鼠臼齒沒有齒根,終生生長。第1上臼齒的頂端有一個菱形的橫齒環,下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兩個,外側兩個。此臼齒內側形成3個突角,外側形成3個突角。第2上臼齒的頂端有一個倒置三角形的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有一個,外側有兩個。此臼齒內側形成2個突角,外側形成3個突角。第3上臼齒的頂端也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兩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有一個,外側有一個。最下端有一個長的墜形齒環,其外側上部有一個小突角。此臼齒內側形成2個突角,外側形成3個突角。第1下臼齒的後端有一個左右橫寬,前後縱短,橫置的三角形齒環,上面有5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有三個,外側有兩個。頂端有一個斜置矩形的前葉齒環。此臼齒外側有4個突角,內側有5個突角。兩個突角間的凹角既寬又深,凹角口敞開,折皺裡面沒有白堊質填充。第2下臼齒的後端也有一個左右橫寬,前後縱短的橫位三角形,上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兩個,外側兩個。此臼齒內側形成3個突角,外側形成3個突角。兩個突角間的凹角既寬又深,凹角的口敞開,折皺裡面沒有白堊質填充。第3下臼齒的後端有一個斜置的矩形齒葉,上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兩個,外側兩個。此臼齒外側形成3個突角,內側形成3個突角。兩個突角間的凹角既寬又深,凹角口敞開,折皺裡面沒有白堊質填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