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坊鄉是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下轄鄉,是位於建寧縣北部,東臨溪源鄉和泰寧縣大田鄉,西南面接本縣溪口鎮濉溪鎮,北與江西省黎川縣毗鄰,鄉政府駐地於2016年12月9日由黃坊村搬遷至武調新集鎮,距縣城13公里。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1500公頃,常住人口8936人 。全鄉轄8個行政村,93個村民小組。全鄉黨員總數427人,基層黨組織11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1958年改為公社,翌年遷址黃坊。1965年改稱黃坊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鄉。2005年轄8個村,93個村民小組,105個自然村。漢族人口占99.8%,有畲、壯、黎、苗等少數民族37人。

經濟發展

全鄉耕地面積16832畝,其中水田15344畝,安寅、將上、武調等村為糧食主產區。黃坊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馬鈴薯及雜糧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蓮子、煙葉、果樹和食用菌。蓮子面積2600畝,畝產62公斤,總產量130畝。烤煙4310畝,產值780萬元,實現年煙葉特產稅160餘萬元。全鄉山林面積24. 24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13萬畝;竹林面積38156畝;

年可產商品竹30萬根,鮮筍4500餘噸,筍乾600餘噸。果山面積8160畝,水果6961畝,產量4873噸,食用菌干年產量106噸,鮮年產量20噸。林業用地面積20.64萬畝,森林覆蓋率69%,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林改全同1492份,登記面積19.4萬畝。毛竹山面積2.15萬畝,筍竹收入是村民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土特產品主要有筍乾、紅菇、木耳、錐粟、板栗和山蒼籽等。耕地面積16547畝,人均1.6畝。2003年首次購聯合收割機,政府每台補助4400元,至2005年全鄉已購10台,50%以上的水稻收割實現機械化作業。2005年農業總產值達4541萬元,是1988年的 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426元,是1989年的近四倍。

1988年,工業企業只有農械廠,供銷社加工廠和林產化工廠等,產值僅543萬元。90年代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興辦各類以木、竹、筍等資源的加工企業,1994年創辦清水筍罐頭廠,為首家鄉鎮企業。同年在橫口、武調辦起兩個工業小區,1997年有鄉鎮企業9家,工業總產值1461萬元,村辦工業企業7家,個體工業戶61戶,總產值219萬元。至2002年已形成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企業16家, 2005年全鄉有工業企業132家,從業人員1080人,總產值15095萬元,是1988年的14倍,個體經營戶354戶。

全鄉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優化,形成了糧食、煙葉、制種、筍竹、水果、食用菌、養殖等多業並舉的產業格局,全鄉有各類加工企業2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

全鄉耕地面積24012畝,其中水田21833畝,安寅、將上、武調等村為糧食主產區。2017年全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鄉財政總收入8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59元。

自然資源

地處高山丘陵地帶,境內三條溪流組成自然水系,全年平均氣溫15℃左右,雨量充沛。全鄉山林面積24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13萬畝;竹林面積4.2萬畝,果山面積7000畝。森林覆蓋率80%,山地資源豐富,年可產商品竹30萬根,鮮筍4500餘噸,筍乾600餘噸。

鄉境內有國營將上林場駐蘆嶺,縣屬武調采育場。全鄉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座,全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年降雨量1727毫米,主要礦藏資源有花崗岩。

科教文衛

全鄉有中心小學一所,中心幼兒園一所,中學一所(2005年併入溪口中學)。共有小學教師76人,中學36人。1986年新建黃坊衛生院,有幹部職工8人,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內設內、外、兒、婦產、中藥、放射、B超等8個科室,設有病床12張。全鄉有衛生所7個,鄉村醫生16人。2005年,全鄉儲蓄總額1300萬元。全鄉有任團處級幹部5人,科級17人;有全省第一個售糧冠軍李廣東、全國"三八"紅旗手陳麗莉。

社會事業

1988年前新建民居以木屋、土屋為主,多為一層或二層連戶,無整體規劃,分布較散。1991年,鄉、村開始首期新村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在黃坊、仍田、將上、武調等村建新屋45戶,建築面積9700平方米。1995年後,全鄉全面開展新村建設,建新房111戶,建築面積1.38萬平方米。

2000年後,安寅、將上、陳嶺、武調等村設計的新村建設更新穎,功能更齊全,以磚混結構二至三層小洋樓為主。1988-2005年,全鄉共拆舊建新房近200戶,建築面積 21萬餘平方米。1988年前黃坊街有兩條共230米長,1995年延長30米,並於2005年黃溪公路改造時重鋪水泥路面。1988-2005年,先後修通黃坊至溪口、安寅至蘆嶺、仍田到將上等水泥路3條27公里;共有橋樑6座,有電站3個,總裝機容量493千瓦,各村小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162千瓦。1996年開通程控電話,首次3個村裝機100門,至1999年實現程控電話"村村通"。2005年手機訊號基本覆蓋各村,全鄉手機用戶1100多戶。

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基本實現了村組通水泥路、通安全飲用水、通有線電視等,省道建泰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昌福高速鐵路過境我鄉並設站武調。教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保險事業不斷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