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山之約(梁郁藝)

黃山之約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黃山之約》中國當代作家梁郁藝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黃山之約

心中有夢,詩在遠方。

很多年前就聽人說黃山飛來石從何處飛來,黃山迎客松如何嬌貴,要用100多萬元的設施監護。徐霞客看黃山後,嘆天下無山。讀書時,老師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便令我對黃山心馳神往,有朝一日我也要登上黃山之巔,以飽覽黃山的美景。可惜一直未能如願。

今年暑假有幸跟隨百人團,一路轉珠璣,入南昌,游三清,上篁嶺,登黃山 ,無夢到徽州。

昨日,一大早起來,天公不作美,陰沉沉地拉起了臉。我們住宿在黃山腳下的一個小鎮,比往日提早起床出發。3輛大客車魚貫而上,在茫茫竹海中穿梭,隨着山勢之字迂迴前行,漸漸覺得有點耳鳴。一路上,腳下的白雲在山峰中時而聚攏,時而消散,自由閒逸……一會兒,霧氣很大,看不清遠山,大霧瀰漫,只見近處竹林一片連着一片。心中不禁暗暗着急:千峰簇擁的黃山啊,何時能讓我一睹你的芳容!


隨着纜車直衝雲霄,上到站台,霧更大,看不清遠山,5米之內只看到松樹,又聽導遊說黃山一年365天,有280多天是雲霧繚繞,是看不清風景的。於是心中懊惱着,待過白鵝嶺,只見山路隨着山勢變化而變化,時高時低,忽上忽下,但總體輾轉向上。好不容易登上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海拔1860米)。此時,霧更大。我在農村長大,也經常見雲霧,但來得這麼濃、這麼迫近的還是頭一回見。濃霧一團接着一團,在眼前攏來又散去,似乎送迎萬千遊客,黃山似有意與我玩神秘感,像羞答答的新娘悄悄隱藏起來。

看不清遠山,更看不到飛來石,聽導遊說在光明頂舉目四望皆是風景。可惜現在舉目只有白茫茫一片,心中默念,只好來年再約了。但是我們依然談笑風生,大家對着迷漫的大霧拍照,正高興間,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淅淅瀝瀝下起雨來…… 隊友在山腰的屋檐下避雨,在雨簾下吃完香噴噴的自熱飯又繼續出發,風雨往我雨衣里灌,我們走在迂迴的山路上,挑山工照面而過,穿着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雨衣的隊伍像一條七彩的龍在山路延伸,因下雨打着傘沒打着傘的走得更親密。雨滴掛在松針上,隨風飄進我的嘴裡,自是一種愜意。

步行一個多鐘頭後, 好不容易到了黃山主峰——蓮花峰旁,導遊在岔路口說,有一條易走的路,但風景稍遜;另一條蠻難走的,但風光無限。濃霧很大,依然看不到風景,究竟選哪一條路,心中猶豫,最後決定不怕艱辛博一博運氣。當我們往山頂爬時,驀然回首,山清朗了,濃霧如紗般被輕輕撩起,雨後初霽,能隱約看清山的輪廓了。我們連聲驚呼:「嘩,黃山,太美了!太美了!」一幅幅畫卷徐徐展開,此時正如花墜玉盞,茶半香初。翠松點綴在絕壁間,雲霧漸散,點染的丹青妙畫,大自然的傑作呈現在眼前。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稱「黃山四絕」。在絕壁間不經意生出那麼一棵樹來,葉色蒼翠欲滴,枝丫盤桓有情,像龍像鳳。沒想到,煙濕龍鱗般的松樹,生命力是如此的強大!怪石不經意間點綴恰到好處,流雲時而掠過,霧裡看山,山里看霧,美到令人窒息,叫人連連拍照為快。

登頂蓮花峰(海拔1864.8米),驚險而刺激。回望遊人很多,與山色相映成趣,時而流雲飄飛,路陡而險,詩意處隔段設有一兩個休憩的石凳,往上爬,愈高山色愈奇。黃山的神秘,若隱若現,難得一見,一見則終生難忘。我慶幸,歷盡艱辛終登頂,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妙處。放眼四顧,心曠神怡,萬壑崢嶸,千峰競秀。

也難怪路上遇到80多歲的老太婆僱人抬上山看風景,我團隊友中就有3個七八十歲高齡(一個84歲)的跟伴登山,錯過了就一生錯過了。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遊人競折腰。玉屏山的迎客松風采依然,是黃山的標誌,可見安徽人民的熱情好客,更詮釋着東方禮儀的文明象徵。

下山,天朗氣清,山色美景盡收眼底。

我們坐纜車下山時,雖沒有看到三清山雨後纜車穿越5道彩虹的奇觀,但心境異常暢快!同路的一位北方遊客說:我看過很多名山,當我登上蓮花峰一望,頓感黃山真的名不虛傳。據導遊說,黃山七十二峰峰峰不同,當年軒轅黃帝在此煉丹而得名。

今次,多層面,多角度,風裡里霧裡晴日裡的黃山都給我飽覽了,雖然辛苦,但很值得。

看了天下名山——黃山,真的感覺「天下無山」。黃山美在四絕,美在朦朧迷漫,美在神秘莫測,美在風情萬種,美在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美在令人流連忘返。[1]

作者簡介

梁郁藝,男,1965年生,廣東高州人,廣東教育學院中文本科畢業,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