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昏,对梅花(周淑娟)

黄昏,对梅花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黄昏,对梅花》中国当代作家周淑娟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黄昏,对梅花

夜晚,我站在楼上,看九里山上灯火蜿蜒植物园霓虹璀璨。白天,我站在楼上,看植物园里草木葳蕤、九里山前楼房耸立——我的心思早已掠过植物园,越过九里山,飞到了龟山探梅园

“龟山探梅园”几个字,悬在门头上,放佛嵌入空中。

看到“探梅园”,想起“倚梅园”。避宠的甄嬛在倚梅园邂逅皇上,那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成全了宫女余氏,一跃而成皇上的女人。可惜好景不长,余氏“拿不住”自己,“妙音娘子”命丧黄泉。

想着虚构的清宫轶事,看着赏花的人潮往外走。我俩逆着人潮往里走,听到几个游客议论说天越黑梅越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固好,“月上梅梢头,人约黄昏后”亦雅。

人潮汹涌暗香浮动。北宋诗人林逋怎样看待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是黄昏

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愿意“黄昏只对梨花”,我和先生选择“黄昏只对梅花”——此时人少花香,“容易语低香近”。

《暗香·旧时月色》,宋代词人姜夔的咏梅之作。夜雪初积、梅边吹笛,竹外疏花、香冷瑶席——旧时月色,“何逊而今渐老”。

红,白,绿。香,雪,海。

在料峭的春寒里,白梅如雪,红梅若霞,绿梅似柳。在黄昏的光影中,有的数枝簇拥,有的一枝独秀,多的是整树呢喃。

梅与雪怎样分辨,哪个更香?卢梅坡、王安石,这两位宋朝的诗人,诗句都来得明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雪梅》注重比较;“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梅花》诗侧重判断。

用白海棠说梅,借梅赞白海棠,则是林黛玉的独创。她的咏白海棠诗句,绝对是神来之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南京的梅事早些,南京友人为白梅的美丽所震撼,想吟诗却一时无从想起。我能想起的是宋代杜舜那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寻常的月,因为梅花便不同寻常。寻常的日子,因为失去便不再寻常。纳兰容若的词照例令人伤怀:“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如同李清照夫妇俩赌书泼茶的好日子,连同那些毫无忌惮的笑容,都被那个心意相通的爱人带走了。

不假思索,我的脑海中诗句飞扬。

这么说来,能让人“凭空”抑或“触景”想起的诗句,都是描述日常情景、日常场景的,那些生造出来的诗句让人无从记忆、无法想起。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人在梅中走,香在人中蔓,我的衣襟沾上了梅花香。光线不好,人无法拍照,先生灵机一动,为我的素手拍特写,我的手便如同戴上了“梅花手套”,手指也染上了梅花香。

“重门里重门外,卷帘内卷帘外,长亭里长亭外,那些在杭州、苏州、扬州、南通留下的照片。”手心手背,向内向外,弯来曲去,我的“素手”照引发了我的感想,“我,为自己设了禁锢;我,不愿打开那禁忌;我,尊重我的桎梏。”

我把“梅之态”“手之态”发到微信上,山西女文友很快看到了。她羡慕江浙一带梅事早、春来早,询问梅事最晚到何时,打听江苏最佳赏梅之地。

江苏赏梅之地,我去过的除了徐州探梅园,仅有南京梅花山。

几年前,第一次前往南京梅花山看梅,适逢下雪,未能成行。直到次春,才 如愿徜徉于南京的梅花中。今年二月,我和先生去探梅园,探梅,梅不开。直到“三八节”前夕,才成就了“黄昏探梅”的闲情雅致。

我,曾经口出狂言:我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一”,没有“二”。打败我这段狂言的,就是梅花与梅事。

看来,成行与成事,有时还真得等到第二次。去过两次龟山探梅园,感觉依然不够,我第三次进入探梅园——带着母亲去看梅。

暗香,依然是梅花。疏影,依稀在黄昏。

[1]

作者简介

周淑娟,女,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