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柏萱草香(陳巧珠)

黃柏萱草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黃柏萱草香》中國當代作家陳巧珠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黃柏萱草香

時光如流,把古今匯聚在一條河流中。我雖不能在那段時光里見過先賢游朴的母親一道忙碌的背影,但在黃柏村這一古今時光同處的空間裡,我依然能嗅到那股芬香千秋的萱草味。

來的是一股風,這股風走過黃柏村金秋之野,繞過村頭的兩株紅豆杉,從我耳鬢吹過,風來古意,呼呼中便是詩句,我把吟秋的詩行留給金黃的稻田,把思鄉的詩詠賦給炊煙,我獨選了兩首,作為我今天參行黃柏村的心香,燃在心頭,敬拜在心間。一首是唐朝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另一首是王冕的《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古代遊子外出時會在北堂種上萱草,在家的母親看到萱草花開就能減輕思念之情,鄰居們看到北堂種萱草,也就知道這家有老母親需要照顧。我不知道當年游朴外出求學時是否在北堂種滿了萱草。但是我想游朴一定心植着這一叢叢萱草,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一誦一詠中,在黃柏村頂禮這位先賢游朴的同時,也膜拜他的母親——陳氏。自古英才、賢才、聖才,仿佛盡出自慈母的養育教化之中,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歐母畫荻等等。游朴成長成才,如同這些聖賢,一樣是在慈母艱辛的培育下從大山深處走出。

「游朴,明嘉靖五年(1526)九月初一生,隆慶元年(1567)考中舉人,萬曆二年(1574)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歷官八任,仕終湖廣布政司右參政。因為官廉潔愛民,辦理冤獄不滯成案,史稱『三立法曹無一冤案』。」這段文字,就是一個定論,從定論返回歷史的出發站黃柏村,才知道游朴的優異,才知道其母的艱辛。

游氏家族於柘榮縣上黃柏村肇基,游朴就出生在上黃柏村,他年少時父母感覺下黃柏村地理條件及發展態勢更好,就舉家遷到下黃柏。可是游朴十五歲那年他的父親就過世了,孤兒寡母,家道開始衰弱。游朴的母親撐起這個家的艱辛可以想象,更難得的是沒有讓游朴中斷學業,對他嚴督促學,自己勤儉持家,省吃儉用,送他到福鼎、福州拜師求學。若沒有這樣的母親,天資再聰慧的游朴,也可能會被埋沒在山裡。在《游朴詩文集》序中有一段描述「他有一位堅強的母親,『時朴未成童,而弟妹俱髫齒,四顧煢煢,母日夜撫諸孤而哭,且哭且治絲枲,織作窮歲年,不少休手,自爇松薪繼明,杼軸軋軋聲與晨雞恆相接也。外募田工,督稽纖悉無遺情。內課兒讀書,令就學會成,曰『此而父舊遊,往嗣爾業』貸資而遣之,不以貧廢。」雖文字不多,但足見游朴母親的秉性。我不用收集太多游母的故事,這段歷史的記載,足以品嘗游母的淚水苦澀,日子艱難。

先賢游朴,在母愛的堅強慈航里成長、遠行,在自己的榮耀中樹起豐碑。我讀着碑上的大字,則尋味着萱草的芳香。在我眼裡所有有關游朴的字眼,都是萱草的花開,所有的光耀都是萱草含露的閃光,所有的讚詞都是詠誦萱草的詩行。

當我滿心植遍萱草,看黃柏山設筆架,巨石印章,池塘如硯,遠峰出毫,仿佛是為村中那口被譽為寒泉冽井的「黃柏井」而設。看村莊幽巷古道,磨石幽光,屋舍大宅,裊裊炊煙,莊嚴宗祠。仿佛都是那口井養育而出的代代生息之居。黃柏村可以少了幾畝地,也可以少了幾座山,但這口「黃柏井」萬萬不可或缺。我也可以省略許多筆墨,但有關這口井的記述,一定要抄入此中。「自北宋初年,游氏遷居時,即掘此井。井口圓形、三合土砌造,口徑0.7米,深1.7米;井坪用12塊半梯形石板鋪成。井坪上有石盆,石槽等,其中石槽口沿陰刻「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吉旦」。

井老故事多,村里人喜歡說她的故事,說是游朴出生那年,這井水特別清亮,還能看見井中的月亮玉兔歡跳。井把一個個故事記下,又讓一家家一擔擔挑回,煮出各家的味兒來。游氏後人說:「祖先在造井時,壁立松木,再以燧石沙礫和陳木炭,一層一圈,層層過慮,於是清澈可鑑、清冽見底,終年泉涌不息,夏涼冬暖。」有人則挑水煮詩:「何須玉檻與銀床,井冽寒泉自可嘗;百室晨光充鑿飲,一泓冬夏別溫涼;應疑砂積同勾漏,莫學龜窺類子陽;最是綆修宜汲古,王明受福玩占詳。」有的人說:「黃柏井」的井水就是游氏的基因,清澈見性,所以游朴斷案無一冤案,所以黃柏人愛憎分明。

我也大口喝了「黃柏井」的清流,清涼走心,故事走心,我的感悟則流出心坎,這是黃柏村的慈母乳汁,黃柏村萱草的源頭活水。

井字,南北通經;井,東西通絡;故背井離鄉,就能四通八達;故古今之脈就能匯聚一眼。我從這口井走出發,走過村中小巷,走過田間阡陌,走過上下黃柏村的木棧道,走過福祿壽的三星路,走過明代時為游朴立起的牌坊,走過游氏宗祠的門樓,走過歸駟橋,走過游朴塑像,走過游氏姓氏的文化園,走過游朴的讀書舍,讀書洞,還走過,走過……。腳不斷地向前走着,思緒四處飛翔。每一處的風景有着不同的內涵在表達,在我的雙腳中踩出左右齊列的詩行。

左邊是:

黃柏井

先賢翹開的嘴

吞下風霜雪雨的歲月

醞釀甜泉

張開向天大口

討來吉祥氣象

賦予代代子孫

井的清澈就是基因。

右邊的詩行則是:

黃柏路

今跡蓋過古痕

跋山涉水的腳步

開疆拓土

彎腰弓背的姿勢

撐起一方天地

熬過稀疏的冬天

迎來曙光中的溫暖

贏來世代昌盛繁華。

詩行漫過連接兩村的棧道,木心通直,紋理相連。福祿壽三星高照的通福路,就在棧道彼岸,一座小橋牽引,把百忙中人群引向養身之道,隨曲水繞山,走出一路太極,再到下黃柏村。牌坊、門樓、塑像,姓氏文化園等等,都是千年井噴的凝固。游朴讀書小舍,讀書洞窟,摩崖石刻,雖說是游朴鑿刻,但每一筆一划的心力則是他母親給予。黃柏井,游氏慈愛化泉。

喝黃柏井井水的游朴母親,寒泉鍛骨,冽水濯志,清心明志,毅力堅強,以一個纖弱身軀擔負一家的重責,讓游朴登科取士。這就和黃柏井的井水一般,流水無聲,慈愛不言。

黃柏村人信奉的游氏仙姑則又是慈愛的羽化成仙,他們告訴我說:游氏仙姑生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家住河南光州固始縣,乃官家小姐,名門閨秀。游氏仙姑精於醫術,數度拯救鄉中民眾於瘟疫流行中,又與其兄天錫氏散盡家財,濟百姓於水火。其一生行善鄉里,常為民眾排險救難,尤其對婦女姐妹體貼入微。歿後,當朝皇帝賜封「游氏仙姑」。民眾敬佩其善心和義舉,立廟奉祀,以示紀念。游氏人家走到哪,不僅背井而行,還帶着這個信俗而居,家家供奉,人人祭祀。

一口井,一個母親,一個仙姑,一叢堂前的萱草。村莊繁榮了,井會不會因不用而被廢棄了;孩子榮耀了,母親會不會被忘卻;鄉村太平,仙姑會不會香火少了;通訊發達了,堂前的萱草會不會因此不再栽種。黃柏村不會,因為文化根脈都在深耕,雖然說我沒見到柘榮萱草堂的文化,沒見到祭祀游母的殿堂,但我想總有一天會見到,或者可以在遊仙姑的殿堂里或邊上供上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她舍邊種萱草,芳香千秋。 [1]

作者簡介

陳巧珠,作家,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