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獻
學琴孜孜不倦
黃獻十一歲入宮為太監。他學琴於浙派琴人戴義,習琴非常用心,「朝夕孜孜,頃刻無息」。 黃獻緝有《梧崗琴譜》,收四十二曲,後又增為七十一曲,改名為《琴譜正傳》。這是明朝的主要琴著之一。
《梧岡琴譜》
明代宮牆之內,曾有一個人,用一張七弦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音,結交陽春白雪之友。他的身世如今已失考,唯獨他寫的一本琴譜,數百年來仍餘音裊裊。他就是從廣西平樂走出的著名宮廷琴師黃獻。
師出名門,一生操琴
明孝宗命他從浙派(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琴流派,創始人為南宋郭沔)琴師戴義學琴。戴義是當時的司禮太監,權勢頗大,同時也是浙派徐門(郭沔的再傳弟子徐天民成就突出,琴史上稱「浙派徐門」)著名弟子張助的傳人[2]。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從遠古至清代,有着三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古琴自宋元之後,就形成了較明顯的主流發展脈絡,到了明代,大致可分為江派(今長江下游,江西一帶)和浙派兩大派系。浙派又以「徐門」琴人為中流砥柱。其時,以徐和仲為代表的「浙派徐門」,著名琴家層出不窮,並有不少琴譜傳世,以至於「琴家者流,一或相晤,問其所習何譜,莫不曰『徐門』」。張助是徐門蘇州高徒,戴義是張助的弟子,因此黃獻也是徐門的世傳弟子。 師從名門的機會十分難得,黃獻非常珍惜。除了打理內府日常事務,他「朝夕孜孜,頃刻無息」,刻苦練琴,一練便是數十年光陰,甚至在他60歲以後,仍然「其志未嘗少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