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腺羽蕨
黃腺羽蕨,Pleocnemia winitii Holtt.,叉蕨科黃腺羽蕨屬植物。
目錄
形態特徵
植株高2-3米。根狀莖直立,粗4-5厘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1.5-2.5厘米,先端纖維狀,幾全緣,膜質,稍捲曲而為蓬鬆狀,褐棕色並稍有光澤。葉簇生;葉柄長60-100厘米,基部粗1-1.3厘米,基部深褐棕色,向上部暗褐色並稍有光澤,上面有闊的淺溝,溝兩旁有隆起的脊,疏被棕色的短剛毛;葉片三角形,長1.2-2米,基部寬1.2-1.3米,先端漸尖,基部心臟形並為四回羽裂,向上部三回羽裂,葉近二型,能育羽片稍縮狹;羽片約15對,下部的對生,向上部的互生,下部的相距達20厘米,斜向上,基部一對的柄長2. 5-9厘米;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達60厘米,基部寬30-4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斜截形而不對稱,基部下側的一回小羽片明顯伸長並有多對分離而深羽裂的二回小羽片,基部上側的一回小羽片僅為深羽裂;第二對羽片橢圓三角形,長達50厘米,基部寬25-3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幾平展,基部一對的柄長6-10毫米,向上部的有短柄,彼此接近;基部下側的一回小羽片最大,橢圓披針形,長30-40厘米,基部寬15-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中部以下有6-10對分離的二回小羽片,向上部深羽裂達有闊翅的一回小羽軸;二回小羽片12-14對,互生,近平展,下部的有短柄,彼此接近,基部一對較大,披針形,長7-10厘米,基部最闊處寬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深羽裂達1/2;裂片7-10對,互生,彼此接近或以約1.5毫米寬的間隔分開,缺刻有一鈍齒,稍斜向上,橢圓形至鐮狀橢圓形,長5=毫米,基部寬4-6毫米,向頂部稍狹,圓鈍頭,邊緣有鈍淺鋸齒,有軟骨質的狹邊,干後略反卷。葉脈沿小羽軸及主脈下部兩側聯結成狹長的網眼,裂片上的小脈分離,二至三叉,兩面均稍隆起,上面光滑,下面與主脈及小羽軸均疏被黃色至橙黃色的圓柱狀腺毛。葉紙質,干後暗綠色至褐色,兩面均光滑;葉軸及羽軸下面淡褐色,上面深禾稈色,兩面均疏被棕色的短剛毛。孢子囊群圓形,在主脈兩側各有1列或不整齊的2列,着生於分離小脈的中部及聯結小脈上,無囊群蓋,被黃色的圓柱狀腺毛。[1]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南靖)、廣東(寶安)、海南(澄邁、白石嶺、樂東、尖峰嶺、保亭、陵水、七指山、儋縣、沙煲山)、廣西(瑤山)、雲南(金平、河口、西雙版納、蒙自、屏邊)。越南、泰國、印度東北部。模式標本產地:泰國。
生長環境
生密林下或森林跡地上,常構成稠密的層片,海拔120-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