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足肥螋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北等地區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8~13毫米,黑褐色,從頭部至尾端漸次增大。頭略似圓形,複眼較小。觸角16節,絲狀,淡褐色,第十三節或十三至十四節呈淡黃色,第一節細長,末端較大,第二節最小,長寬相等,第三節長約為第二節的2倍,第四節及第五節均為球形,後者較大,第六節與第三節約等長,以後各節長度順次有所增加。前胸背近似矩形,長寬約相等,後緣呈弧形。中胸背橫長方形,兩側緣具片狀的小前翅,後胸背很短,無翅,腹部大而長,末端稍細。雌、雄差別小,末端均有鋏一對,呈淡黃色,其上有少量的暗褐色紋。鋏的內方有鋸齒。
卵 近似圓形,乳白色,長1毫米,寬0.8毫米左右。
生物學特性
蠼螋一年發生2代,以成蟲、若蟲在土塊縫隙或土洞中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4月為第一代成蟲盛期,5月為第一代卵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第一代若蟲盛期。第二代成蟲於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盛發,8月中、下旬產卵,9~10月為第二代若蟲盛期,11月以後,大多以若蟲、少數以成蟲越冬。蠼螋多在夜晚活動,有趨光性,喜進入樹枝把內捕食害蟲,有時將獵獲物用尾鋏住,拖進土塊縫隙內取食。捕食對象多為地面活動的害蟲,如小地老虎和棉鈴蟲的幼蟲以及蝸牛等。蠼螋對化學農藥的抗力很弱,常年施用化學農藥的棉田,很少發現。但進行棉蟲綜合防治以後,種群數量大大增加,全年發生兩個高峰,即4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發生數量以8月上、中旬最多,有些地區已成為棉田捕食性天敵優勢種群之一,對控制小地老虎和棉鈴蟲等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 ↑ 有哪位大神知道這是什麼蟲?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