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蘭
黃鶴蘭 |
中文名:黃鶴蘭 拉丁學名:Phaius flavus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微子目 科:蘭科 族:樹蘭族 屬:鶴頂蘭屬 |
黃鶴蘭是蘭科、鶴頂蘭屬植物黃花鶴頂蘭(學名:Phaius flavus)的別名。 [1]
目錄
黃鶴蘭形態特徵
假鱗莖卵狀圓錐形,通常長5-6厘米,粗2.5-4厘米,具2-3節,被鞘。葉4-6枚,緊密互生於假鱗莖上部,通常具黃色斑塊,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5厘米以上,寬5-10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收狹為長柄,具5-7條在背面隆起的脈,兩面無毛,葉柄以下為互相包卷而形成假莖的鞘。
花葶從假鱗莖基部或基部上方的節上發出,1-2個,直立,粗壯,圓柱形或多少扁圓柱形,不高出葉層之外,長達75厘米,不分枝或偶爾基部具分枝,無毛,疏生數枚長約3厘米的膜質鞘;
總狀花序長達20厘米,具數朵至20朵花;花苞片宿存,大而寬,披針形,長達3厘米,先端鈍,膜質,無毛;花梗和子房長約3厘米;花檸檬黃色,上舉,不甚張開,干後變靛藍色;中萼片長圓狀倒卵形,長3-4厘米,寬8-12毫米,先端鈍,基部收狹,具7條脈,無毛;側萼片斜長圓形,與中萼片等長,但稍狹,先端鈍,具7條脈,無毛;
花瓣長圓狀倒披針形,約等長於萼片,比萼片狹或有時稍寬,先端鈍,具7條脈,無毛;唇瓣貼生於蕊柱基部,與蕊柱分離,倒卵形,長2.5厘米,寬約2.2厘米,前端3裂,兩面無毛;側裂片近倒卵形,圍抱蕊柱,先端圓形;
中裂片近圓形,稍反卷,寬約1.2厘米,先端微凹,前端邊緣褐色並具波狀皺褶;唇盤具3-4條多少隆起的脊突;脊突褐色;距白色,長7-8毫米,粗約2毫米,末端鈍;
蕊柱白色,纖細,長約2厘米,上端擴大,正面兩側密被白色長柔毛;蕊喙肉質,半圓形,寬2-2.5毫米;藥帽白色,在前端不伸長,先端銳尖;藥床寬大;花粉團卵形,近等大,長2毫米。花期4-10月。
黃鶴蘭產地生境
產福建(龍溪、建陽、崇安)、台灣、湖南北部(石門)、廣東(羅浮山、饒平、翁源、懷集、信宜、乳源、連縣、樂昌)、廣西(平南、融水、興安)、香港、海南、貴州(梵淨山)、四川(雷波、天全、筠連、合江、南川、峨眉山等地)、雲南(麻栗坡、富寧、景洪、維西和怒江河谷)和西藏東南部(墨脫)。
生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下陰濕處。也分布於斯里蘭卡、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日本、菲律賓、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島。模式標本產於印度尼西亞(爪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