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 |
事件名稱;黃麻起義 發生時間;1927年11月13日 發生地點;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等地 相關人物;潘忠汝、吳光浩、王樹聲等 |
黃麻起義(Huangan-MachengUprising)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湖北省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的武裝起義。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起義中,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
目錄
序言介紹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地區即逐漸有了共產黨的影響和活動。1925年秋冬,隨着大革命的發展,黃、麻兩縣分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特別支部。1927年春,兩縣黨的特支改為中共縣委,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迅速發展,共產黨員發展到90餘人,加入農協的會員達18萬人,另建有兩支共300餘人的農民自衛軍。同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黃、麻兩縣黨組織依靠廣大群眾和掌握的農民自衛軍武裝,同當地的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培養和保存了一批骨幹力量。
起義過程
起義準備
9月,中共黃安、麻城兩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舉行了秋收起義,但由於缺乏領導起義的經驗,沒有及時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加上國民黨軍第30軍一部的進擾,不久,起義陷於停滯。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黃、麻兩縣尚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和很好的群眾基礎,遂先後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麻地區加強起義的領導,成立了以符向一為書記的中共黃麻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潘忠汝為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11月3日和11日,黃麻特委先後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幹,群眾武裝予以配合,首先奪取黃安縣城。
爆發起義
13日,起義開始,總指揮部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2個排及七里坪、紫雲等區農民義勇隊千餘人,組成攻城隊伍。另將麻城農民自衛軍1個排配置於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擔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縣紅槍會進擾。晚10時,起義隊伍在廣大農民群眾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城進發。14日凌晨,攻城隊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奪占北門,旋即攻入城內,占領縣政府、警察局,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子彈90箱,控制了全城。後獲悉國民黨軍第30軍1個團正向黃安開進,為避敵鋒芒,攻城隊伍當日撤回七里坪。進占黃安城的國民黨軍懼怕起義隊伍再次進攻,乃於次日晚棄城退走。18日,黃安縣農民政府成立,曹學楷任主席。接着,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趕來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餘人,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下轄第1、第2路。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
起義挫折
11月27日,黃安反動勢力勾結國民黨軍第30軍獨立旅400餘人,進犯黃安城。鄂東軍一部在人民群眾協助下,將其擊退。12月5日夜,國民黨軍以第12軍教導師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襲黃安城。鄂東軍對敵情估計不足,據城固守,因眾寡懸殊,傷亡嚴重,被迫突圍,潘忠汝在戰鬥中犧牲。下旬,當地中共組織和鄂東軍部分領導人在黃安北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留部分人員就地堅持鬥爭,集中72人,攜帶長短槍53支,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1]
後續事件
1928年1月,鄂東軍在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3月上旬,為對付國民黨軍的圍攻,第7軍編為4個短槍隊,採用"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戰術,分散游擊於黃陂、孝感、黃岡、羅田、黃安、麻城等縣。5月,第7軍進入河南省光山縣南部柴山保地區,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7月,第7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到1929年5月,紅31師發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縱橫50餘千米的鄂豫邊蘇區。黃麻起義創建的紅軍和蘇區,是後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的重要來源及組成部分。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黃麻起義領導人紅軍軍長,手下出25位開國將軍,細節不慎遇襲犧牲 , 快資訊 201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