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
黍(學名:Panicum miliaceum),是禾本科黍屬的一個物種,「五穀」之一。其種子體形很小,常作為飼料作物和穀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叫黍子,生長期短,耐寒、耐旱、耐貧瘠;籽實叫黍,淡黃色;磨米去皮後稱黍米,俗稱黃米,為黃色小圓顆粒,直徑大於粟米[1](即北方俗稱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稱黃米麵[2]。
黍的籽粒有粳性與糯性之分。粳性黍為非糯質,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為糯質,性黏,磨米去皮後稱作大黃米或軟黃米,用途廣泛,可磨麵作糕點,古代也廣泛用於釀酒。在中國黍子栽培大體以山西-陝西省界(約為東經110度)為界,以東的華北、東北地區以糯性黍子為主,以西的陝西、甘肅、寧夏等地以粳性黍子為主。
目錄
發展起源
栽培黍起源於中國[3],中國栽培黍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籽實灰化樣品的定年測試,發現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種植的是黍,而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
中國北方不僅關於黍子的遺址多、時代久遠,而且還發現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種和品種類型,這些都是中國作為黍子起源地的佐證。
用途
黍的籽粒有硬而光滑的種皮,適於貯藏;災年可將其籽粒連同種皮一起磨成粗粉,混合野菜度荒。磨米加工時籽粒脫下的皮殼叫糜糠,是家畜家禽的主要飼料。黍子的莖稈葉是牛羊冬季的主要飼草。產區糜子的豐歉不僅影響人民群眾生活,還直接畜牧業的發展:糜子歉收,糜草不足,會造成牛羊等家畜存欄量下降,越冬時大批死亡。
在中國古代,糯性黍是重要的釀酒原料。陸游詩中有這樣描寫:「河濱古驛辟重門,雉兔紛紛黍酒渾。[5]」「藥苗可斸攜長鑱,黍酒新成壓小槽。」「里巷魚餐薄,坊場黍酒渾。」等等。在現代,仍有一些酒廠生產黃黍米酒。
黍類在亞洲很多地區、俄羅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美國和西歐,主要作為牧草或用來制乾草,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也作為主要穀物。
蒙古人以此製作炒米,方法是先將黃米放入水鍋里煮到米嘴開裂,才能放入大灶與沙子一同爆炒,趁著鍋熱了趕緊將沙子與米糠過篩,炒米便可食用。
種類
黍類有很多種,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糧食,適於貧瘠乾燥土壤)、掃帚黍(在美國作為飼料,在亞洲和東歐供食用)、指黍(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日本黍(種植於日本和美國,用於制乾草)等等。
視頻
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黍」與「粟」到底是什麼區別?還是中國最早的食用本草 ,搜狐網,2017-8-22
- ↑ 【黃米麵】黃米麵的功效好豆菜譜
- ↑ 試論黍的起源,豆丁網
- ↑ 詩經魏風碩鼠翻譯 詩經·魏風——《碩鼠》,讀文學,2016-6-6
- ↑ 陸游 宋《十二月二日夜夢與客並馬行黃河上息於古驛》,911查詢,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