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黎玉(1906-1986) 又名李兴唐山西崞县(今原平)人。原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唐山市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农业机械部(后为第8机械工业部)第1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8年起任第1机械工业部顾问,农业机械部顾问、党组成员。第3、5、6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黎玉
天津市委书记
出生 1906年
国籍 中國
职业 政治家
知名于 第3、5、6界全国政协常委

目录

生平事迹

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唐山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山东领导抗日武装斗争。黎玉长期担任山东党的主要领导,为开创山东的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黎玉:黎玉(左二)与陈毅(左三)等新四军干部。

解放战争中,为保卫和建设山东解放区,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作了大量工作,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工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秘书长,第1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8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机部副部长。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6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1]

早年经历

黎玉1906年5月12日生于山西省崞县陈赵野庄 (今山西省原平市大牛店镇东野庄)。儿时在家乡读私塾后读小学,考入崞县中学后,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黎玉在崞中组织领导学生上街游行,下乡宣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在学校,他和同学们组织成立了"读书会"、"协进社",办墙报、搞专栏宣传进步思想;在校办刊物《撼阴报》上撰写进步文章,同时还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这使黎玉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26年7月,中共崞县中学地下党支部建立。黎玉于这年9月经刘保粹冯汉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春,黎玉、李毓珍等按照上级指示以个人身份同时加入国民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又被推举为国民党崞县党部常委和学生会主席,同年7月黎玉任崞县中学党支部书记。

1928年3月,黎玉组织中学党支部进行校内外活动,引起地方当局的密切注意,被"国民党崞县清党委员会"将地下党员黎玉等7人开除出国民党党籍并逮捕关押在太原第一监狱。1929年4月黎玉被保释回家,同年,黎玉考入北平大学法政学院。在北平大学法政学院黎玉几经周折,终于被中共法政学院党支部接受了组织关系。黎玉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

大革命时期

1930年10月至1931年初,黎玉任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工作委员会书记、职工部长。其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中共河北省石家庄中心县委书记,直中特委书记。

1933年春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负责重建被破坏的唐山党组织。1934年初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总同盟3万余人反帝大罢工。后任中共河北省委直中、直南巡视员,直南特委书记,冀鲁豫边特委书记。

1936年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东,恢复和重建屡遭敌人严重破坏的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抗日战争前夕,在山东省委被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后,黎玉转入山东济南,靠拉黄包车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领导工作,成为恢复和重建山东地下的党的元勋。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黎玉领导山东省委发动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并亲自领导了徂徕山起义,兼任起义部队政委。1938年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

1939年夏,齐鲁大地已有三支主力武装部队,总兵力达七万人。一是由原地方起义武装为基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纵队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辖八个支队,活跃在鲁中、鲁南及胶东地区,兵力4万余人;二是由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为基础,组成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创了冀鲁边平原根据地,控制了15个县的地域,兵力2万多人;三是第一一五师师部及第六八五团。由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与地方武装合编后为苏鲁豫抗日支队,兵力8000人左右。

1940年,任山东战时工作执行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领导山东纵队与进入山东的八路军115师部队并肩战斗,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中央军委针对山东人多枪多,发展潜力比较大的特点,要求山东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争取在1940年内,将八路军正规部队和骨干游击队发展到15万人枪,地方武装达100万以上,以便及时向华中推进。

为达到这个目标,黎玉和徐向前朱瑞罗荣桓张经武等一起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第一,抓部队质量的提高。第一一五师是从山西进入山东的,大部分干部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在罗荣桓的率领下,军政素质、管理教育、战斗作风等方面都继承了红军的光荣传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但由于新成份大量涌入,条件艰苦、战斗频繁,也使部队面临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

山东纵队是黎玉领导的山东地下党自力更生,土生士长发展起来的,部队扩充快与干部培养训练跟不上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组织纪律等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为促进山东两支主力部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采取了干部和战斗骨干互相交流的办法。

第一一五师2000多名战斗骨干调到山东纵队;黎玉领导的山东纵队为保证第一一五师完成繁重的作战任务,一次就拨给他们3万多人枪。两支部队互相交流,并注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达到了迅速提高质量、增进了解,共同战斗的目的。到1940年上半年,山东纵队由2.5万人猛增到5.1万人,第一一五师1940年初为5.8万人,到9月份就发展到7万多人。

黎玉对山东纵队实施整编整训,将所属部队正式编为五个旅,四个支队,可谓迈开了正规化的步伐。千万百计改善八路军的物资供给。老八路刚到山东时,由于政权建设是个薄弱的环节,7万大军的物资供给极匮贾乏。后来,由于黎玉任的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实际上行使山东省政府的职权)主任委员,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筹粮、筹款、做军衣做军鞋支援八路军,供给比过去改善了。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军民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上半年,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多次,毙伤俘日军松井山村中将以下近2万名,伪军2.5万余名,破坏公路1.2万公里,铁路500公里,击落敌机3架,击毁敌舰一艘、汽艇7只,击毁汽车86辆、火车头36个、列车车厢162节。这些胜利显示了山东军民的顽强战斗意志,使日寇的"新扫荡"屡遭惨败。

1941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军委决定,山东分局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四人组成,朱瑞为书记。将山东纵队及一一五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一个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首长指挥。黎玉就是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与徐向前、罗荣桓等共同开辟和巩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起任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

1944年至1945年,协助罗荣桓领导山东军民对日伪军进行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解放了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大城市以外的山东广大地区。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新四军北移山东的战略决策,并在1945年12月将山东分局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东局,由饶漱石任书记,黎玉任副书记。饶漱石到山东不久,即在1946年1月去北平参加军调部工作,后又赴东北,直到1947年1月才返回山东。

在饶漱石离开山东期间,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主管土改工作的副书记和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按照《五四指示》的精神,主持制定了《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简称"九一指示")和《山东省政府实行土地改革的布告》、《山东省土地改革暂行条例》,领导了山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黎玉领导的山东土改运动却成了饶漱石批判他的突破口。

1947年1月,饶漱石回到山东,开始主持华东局工作。为了达到在山东称王称霸的目的,饶漱石和康生勾结在一起,将矛头指向了以黎玉为代表的山东地方干部。

1946年底,根据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产生了将《五四指示》中"区别对待"的政策,改变为"平分土地"的想法。当时在延安的康生,获悉了毛泽东的这个想法,为了批判黎玉及山东地方干部,饶漱石和康生决定将黎玉主持制定的《九一指示》作为突破口。

饶漱石和康生一到山东,就说《九一指示》是错的,说山东党是"富农党",山东土改搞的是"富农路线"。黎玉不同意饶漱石的看法,当面质问饶漱石,说:"过去白区工作中,王明就是以'富农路线'整人;苏区土改中反对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人,也是以反'富农路线'为口号的。你们说山东搞得是'富农路线',那么,你说的这个'富农路线'究竟是什么?"但在饶漱石的主持下,华东局还是在1946年2月21日发出了《关于目前贯彻土地改革、土地复查并突击春耕的指示》(亦称《二二一指示》)。《二二一指示》正式把山东土改中存在的某些缺点夸大为"富农路线"倾向,并要求纠正。

接着,在五、六、七三个月,华东局又连续发出了一系列反对"富农路线"的指示。在1946年7月7日华东局发出《关于山东土改复查新指示》(亦称《七七指示》)后,山东土改的"左"倾错误发展到高峰。《七七指示》全盘否定了根据《五四指示》精神制定的《九一指示》,认为《九一指示》"采取了与中央完全相反的方针路线来作为土改的指导原则",存在着3点原则上的错误:方针上的非阶级路线,执行方法上的非群众路线,领导上的自满自足放松土改,造成山东土改在新区大部流于形式,不能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七七指示》还宣布停止执行山东省政府的土地法令,重新作了13条规定。

在山东土改问题上打开突破口后,饶漱石、康生就将矛头指向了黎玉。6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东局在饶漱石的主持下,在诸城县寿塔寺召开扩大会议,开始对黎玉以在土改中推行"富农路线"的罪名进行错误的批判。在会后发出的《七七指示》中,饶漱石说:"黎玉同志犯了富农路线的错误。"富农路线的表现:"就是地主多留地、留好地、富农自耕地未动,干部与军工烈属普遍多分土地,多得果实。" 实际上,《九一指示》是完全按照中央《五四指示》的精神制定的。所以说,黎玉在山东进行的土地改革绝不能被说成是"富农路线"。

寿塔寺扩大会议后,华东局在饶漱石的主持下,又连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黎玉进行批判。饶漱石、康生又先后给黎玉扣上了"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富农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等帽子,全盘否定山东工作的巨大成绩,否定黎玉等对山东党、山东省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的重要贡献。

面对饶漱石的无端指责,林浩等许多被"搬了石头"的山东地方干部要求黎玉坚决顶住,甚至要求黎玉到中央把官司打清楚,而不要和稀泥。但黎玉只是在华东局负责人的小组会议上进行过申辩,在公开场合,反而违心地作了检查,默默地接受了不公正的批判 。

黎玉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后来回忆说:"首先,是战争大局的要求。当时,正值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关系到全国战局胜败的关键时刻,必须全力以赴共同对敌,不允许我们内部有任何摩擦产生;第二,我当时担任华东局副书记、山东省主席、新四军副政委,山东野战军政委(以后是华东军区副政委)并兼管财政、粮秣、支前等多项工作,我只能从一切服从战争,服从领导班子的稳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第三,我长期在山东工作,山东的同志对我更为熟悉和信任,我的言行会直接影响下级的情绪;第四,饶漱石对我的批判并非是同志式的、善意的,他们根本不讲道理。我也曾几次试图在华东局小组会上通过说明、解释、交流思想来达到互相了解、团结共事的目的。但是都被拒绝了。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如果我公开和他们斗争,势必会引起从上至下的内部斗争,甚至导致山东和华中两个地区间干部的对立。毫无疑问,这将会对战争极为不利,必定会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古人有"相忍为国"的道理,我为了避免内部分裂,确保战争的胜利,也只有牺牲个人以维护党的最大利益。"

就这样,在"一切为了胜利"的大局下,黎玉以蒙受不白之冤为代价,以牺牲自己和一大批老部下的政治生命为代价,保证了党的团结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大鲁南会议后,黎玉除分管的支援前线工作外,其他的事情都被迫停止了。但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大局下,黎玉积极工作,没有怨言,尽一切所能组织山东民众支援前线,表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坚强党性。

历史证明了黎玉为山东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据《山东党史资料》1985年第2期《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调查报告》一文的记载,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共发动4次参军运动,参军人数达58.9万多人;从济南战役战役开始到宁、沪、杭战役结束,山东解放区共出动民工173万多人,牲口5万多头,大车2.5万多辆,小车41万多辆,挑子14万多副,共运送粮食8亿多斤,被服36万多件,其他物资5300多万斤。[2]

建国以后

1953年调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

1954年起任第1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9年起任农业机械部(后为第8机械工业部)第1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78年起任第1机械工业部顾问,农业机械部顾问、党组成员。他是第3、5、6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6年5月30日病逝于北京。

沉冤得雪

建国后,黎玉始终背负着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直到1986年3月,在逝世前不久,黎玉才收到了中共中央为其在1948年所受错误批判进行平反的通知。

1986年3月13日,中共中央批复山东省委,同意山东省委关于对华东局1948年对黎玉所作错误结论进行平反的报告,撤消华东局扩大会议《关于克服党内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加强纪律性的决议》中对黎玉、林浩所作的错误结论部分,为黎玉恢复政治名誉。黎玉所受的冤屈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判。在有生之年,黎玉再次感受到党的温暖。在得知中央的平反通知时,病重中的黎玉感谢党终于了此一案。[3]

主要著作

1946年9月21日 《目前时局与我们的任务------在山东军区干部会议上的报告》

1981年12月15日 《山东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

1985年8月26日 《山东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国政协召集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O周年各界人士、港澳同胞座谈会的演讲》

1986年8月25日 《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与发展》

人物评价

黎玉长期担任山东党的主要领导,在黎玉指导下,山东省委先后建立了鲁西北特委、鲁东工委、鲁北特委、淄博矿区特委、调整了莱芜县委,恢复了胶东特委,使山东党的组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

抗战时他负责山东省战时推行委员会的工作,实际行使省政府职权,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罗荣桓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勇挑重担,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开创山东的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中,为保卫和建设山东解放区,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作了大量工作,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工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受到1948年山东土地改革时期不公正批判和处理的影响,黎玉在上海"三反"运动中再次受到不公正待遇,1952年2月29日被公开宣布撤销上海市委秘书长等职务,降为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

尽管如此,他坚持共产党员的党性,仍一如既往地做好分担的工作,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1953年,黎玉调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并先后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第一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务,为实现我国机械工业"从修配到制造"的发展作出贡献。

黎玉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六十年如一日。1986年初在他病危之际,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专程到医院看望慰问。同年3月,中共中央撤销了华东局1948年对黎玉所作的错误结论,给予平反,为黎玉恢复政治名誉,使黎玉生前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

2012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对黎玉在60年前在上海被撤职一案进行了复查,作出《关于撤销在"三反"运动中给予黎玉同志撤销职务处分决定的批复》,撤销1952年2月29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给予黎玉同志撤销职务处分的决定,恢复其政治名誉。

"从无巧语惊高座,休将高位论英雄"。黎玉的一生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尽管他多次受到冲击,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历史是公正的,人民不会忘记。

1986年5月30日凌晨,黎玉在北京逝世。

黎玉逝世后,新华社发了《黎玉同志生平》一文,高度评价了黎玉的一生。文章在介绍了黎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后说:"黎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坚持党性,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刚直不阿;他工作严肃认真,精明干练,吃苦耐劳;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团结同志;他严以律己,也严格要求亲属和子女,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

文章认为,黎玉同志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损失。文章要求大家学习黎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学无止境,穷原竟委的学习态度;学习他六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为党工作的革命精神。[4]

参考文献